首页> 中文学位 >《红楼梦》俄译本回目的翻译美学比较研究——帕纳休克1958年和1995年两译本比较
【6h】

《红楼梦》俄译本回目的翻译美学比较研究——帕纳休克1958年和1995年两译本比较

代理获取

摘要

回目是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特色之一,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其回目的写作超出了以往中国古典小说回目写作的审美境界,在音形意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审美价值。目前《红楼梦》已有多个译本,其中《红楼梦》俄译本主要有三个,有两个全译本,分别是B.A.Панасюк在1958年和1995年翻译完成,其中诗歌部分1958年为Л.Н.Меньшков,1995年译本诗歌部分为И.С.Голубев。两个版本在回目翻译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采用不同翻译处理方式和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产生的译作也具有了不一样的美学效果。
   本研究主要运用历史比较法、历时研究法及翻译美学理论对帕纳休克《红楼梦》1958年和1995年俄译本前八十回回目进行对比研究,首先介绍《红楼梦》在俄罗斯的历时研究,主要介绍1958年和1995年《红楼梦》俄译本产生的背景,特征及社会功能;第二部分简述《红楼梦》原文回目的审美价值;第三部分主要对1958年和1995年两个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主要从音美、形美和意美三方面的传达进行对比研究。第四部分紧承第三部分,分析说明以上对比研究所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从审美主体、审美时代性和审美社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第五部分结论,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对比研究,与1958年译本相比较,1995年版本的《红楼梦》行文更加生动流畅,注意语篇的衔接及自然,回目用词寓意方面也更简洁明了。译者为了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去掉了1958年版本中的许多脚注,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扩大了读者的阅读空间。
   作为一名特定时代文化框架内的汉学家,B.A.Панасюк最初翻译《红楼梦》明显受到一些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读者了解异国风情,因此翻译时以直译为主,较少顾及到异语文化的需要,造成很多地方表达生硬,在某些地方甚至会导致译文读者的误解,回目部分从句连接词过于冗长,这也成为35年之后重译的主要原因之一,也为两个版本的对比研究留下了广阔空间。通过对回目翻译的对比研究,以期从同一个译者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对同一个文本进行再次翻译所表现出的不同翻译方式及审美表现得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动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的翻译活动总是要受到其所在的翻译情境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从而追寻翻译过程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因素,昭示每一种文本的特征与审美价值,从而有效避免共时的静态考察所可能产生的局限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