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知性——体验式德育
【6h】

论知性——体验式德育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的视域与方法

四 研究的基本理路

第一章 知性德育的起源与困境

第一节 理性的诉求:知性德育的兴起

一 知性德育兴起的历史背景

二 知性德育兴起的理论条件

第二节 知性德育的理论体系解读

一 物化的教育目标:符合规范的人

二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工具理性

三 单向度的教育方法:灌输式

四 改造式的教育过程:心灵隔绝

第三节 知性德育的困境:文本与人本的对立

一 对生活意义的迷失

二 对人文关怀的遮蔽

三 对生命的静观无涉状态

第二章 从知性到体验:德育实践范式的转向

第一节 水到渠成:德育实践范式转向

一 体验式德育出现的现实背景

二 体验式德育的理论基础

三 从知性德育向体验式德育转向的逻辑前提:人本主义的“复归”

第二节 体验式德育实践范式的意蕴探究

一 体验式德育的理念

二 体验式德育的目标

三 体验式德育的价值取向

四 体验式德育的过程特征

第三节 体验式德育的现实意义

一 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意义

二 凸显生命价值存在的意义

第三章 知性德育与体验德育的生态性构建

第一节 祛魅:知性的适然状态

一 知性德育的“黄昏”

二 知性德育的适然状态

三 知性德育的前瞻

第二节 融通:体验的应然状态

一 体验式德育的现状与反思

二 体验式德育的应然状态

三 体验式德育的前瞻

第三节 重构:知性-体验式德育的实践范式

一 知性-体验式德育的理论前提

二 知性-体验式德育的机制策略

三 知性-体验式德育理论范式建构的意义

第四章 高校知性-体验式德育实践路径的选择与建构

第一节 高校德育选择知性-体验式德育范式的必要性

一 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分析

二 当代德育教师群体特征的分析

三 实施知性-体验式德育的必要性

第二节 知性-体验式德育化解德育困境的方法

一 知性德育的实施对大学生的影响性分析

二 体验式德育实践的现实推展情况及前景分析

三 知性-体验式德育对德育困境的化解

第三节 高校知性-体验式德育实践路径的建构

一 知性-体验式德育实践追求的境界:成德化质

二 知性-体验式德育实践的特点

三 知性-体验式德育实践路径的设计

四 知性-体验式德育实践方法的创新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课题情况

展开▼

摘要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是有效的,其中关于新旧范式的“局部可通约性”对“不可通约性”的否定是理解德育实践范式转向的现实性前提。而拉卡托斯的范式演进“革命型”类型说则进一步明确了德育实践范式转向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文在此理论基础上对知性德育、体验式德育、知性-体验式德育的理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进行系统论证。
  德育范式演进的原点是知性德育。在一定意义上说,知性德育的出现是与人类社会的出现同步的,它只是在初步的社会分工之后才取得独立形式。所谓的“知识即美德”不过是古希腊人在彼时生产条件下对知识的理性崇拜。故而,由古希腊理性肇始的西方理性主义成为知性德育的滥觞。宗教道德神秘地将人的理性换成了神的理性,科学对此进行不懈地还原,却将自己建立在“实证”的知识基础之上。在中国,儒学的智慧也在于知识,而且两千多年来未曾改变。由此,知识当仁不让地成为人们信奉道德的基石。但问题的另一面在于,知识化道德是进入人的大脑而不是心灵,因此对人的影响缺乏深层的有效机制;知识化道德是将人视作容器或“美德袋”的,因此其在实施过程中缺失人本主义色彩;知识化德育强调知识来源的书本化、课堂化,因此在内容上缺少了现实生活的因素。时过境迁,伴随着现代西方理性主义的衰落和科学主义的式微,德育实践范式的革命性演进时机成熟了。
  文艺复兴运动试图恢复古希腊人的理性,却潜意识地唤起了人的现代性的觉醒。人在神龛前不断地打量着自己,并开始考量生命的意义。人文主义凭借其对“人的发现”而走在现代思想的前列,它破天荒地第一次将“生命教育”问题提到人们的面前,以表现出人的主体性的存在。真正吹响德育范式转变号角的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它要求人们在“主体间性”的前提下回到“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世界。此后相继在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脑科学等领域中找到人体验生活世界的依据,从而为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杜威和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的首倡者和先行者。在当代国内,以刘惊铎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生活德育”的基础上探索“体验式德育”并取得一定成就。体验式德育强调主体对生活的体验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将主体的认知、情感、信念、意志和行动统一起来,发挥了人的自主性。体验式德育以其生活化、人本化特征代替了知性德育,从而实现了德育实践范式的第一次革命性演进。
  但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体验式德育只专注于个体的自主体验而忽略了对人类的道德经验,只强调对生活世界的直接体验而忽略了对知识世界的间接体验,体验成了体验者自己的体验,这就注定了体验并不是德育的完美和唯一形式。它与生活世界的过度亲密,以及和理念世界的过分疏远,容易使体验式德育变得太过实际。但是不管怎么说,知性德育也不应该被全盘否定,因为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体系是人的心理认知结构的建构基础,没有道德知识就没有人的道德认知能力、情感、信念、意志,道德体验活动也就无以存在;没有道德知识就会缺失人的道德价值取向,道德体验活动也就无所适从。因此,道德知识与道德体验本是一体的,而且臻于完善的德育实践范式应当实现一种正当的生态性建构,即知性-体验式德育。这样一来,也许我们真的需要在一场“穿越剧”中实现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以重置知识、体验与美德之间的关系。
  德育的这种生态性建构应成为德育实践范式的第二次革命性演进。演进的结果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改革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知性-体验式德育以自身对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现实情况的适然性,表现出其对成德化质的道德境界的追求以及师生互动、知行结合、引导内发和教学相长的特点,展示出具体的、完整的、科学的路径设计以及完全创新的实施方法。这不仅消弭了高校传统知性德育缺乏时效的缺陷,而且也超越了高校体验德育实践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为德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新的理念与契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