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组转型建设研究
【6h】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教研组转型建设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教育教学的一个专业性的基层组织,其建设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发展。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校教研组的功能没有得到相应的发挥,教研组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组承担着实施新课程、研究新教学、组织新教研、培养新教师、生成新文化的新使命,教研组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展校本教研、进行校本研修的“真组织”。作为学校基层专业组织的教研组必须实现转型:由追求“技术熟练”(教艺型)的教研组,转型为“专业学习共同体”。这个转型是在传统教研组基础上进行“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和动力内化”整体转型而实现的。
   近年来,对“学习型组织”和“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表明:专业学习共同体既关注教师的个人探索和学习,也关注教师集体的分享学习和协作教师文化的建构,从而在学习资源、学习机会、集体文化以及学校支持方面为教师发展和教师工作,并进而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提供分亭的支持型平台。教研组作为学科教育教学的专业组织,与教师的关系最为密切,我们就有必要把这种合作共享的文化引入教研组建设之中,营造一种新型、民主、开放的教研组文化,将教研组建设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实践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历清教研组发展的历史沿革,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审视教研组的专业性质和专业功能。然后以新课程改革、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共同体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在考察相关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模型构想,尝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进行教研组转型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教研组转型建设实践探索中,立足于教研组“日常专业活动”和教师“日常教学生活”(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师生交往、学习交流),以“实施课程、研究教学、改善学习、变革行为”为行动路径,让“教研组建设”和“教师发展”统一在“日常专业实践生活”之中。本文以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数学教研组为例,考察了该教研组在转型建设中进行实践探索的的几个关键环节:教研组共享的价值和愿景生成、基于“听课--评课--改进”的教研组对话文化的形成、教研组核心能力--团队学习力和研究力的培养、有效教研活动的组织和制度管理,最后引入知识管理方法尝试建立教研组“合作共享机制”。经由“组织再造、制度更新、转变策略、方式多样化、知识共享”的转型实践探索,该教研组在“价值转型、职能转型、制度转型、文化转型、角色转型”等方面取得了突破,彰显出“规范、共享、专业化”的教研特色。在此过程中,一个“具有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拥有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富有凝聚力”的学习型教研组、一个由“大学研究者、学校校长、学校教师、校外专业指导者”组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形成了。在这个共同体内,人人养成了读书的人格--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培养了自我反思的习惯--在反思性实践中改进行为、提升智慧,走向了专业发展自觉--进行自我更新、在合作中共同发展。在这个共同体内,每一个成员都有“开放的胸怀和合作的精神,学习的兴趣和思考的习惯,成长的愿望和发展的能力,成功的幸福和真诚的眷念”,都践行着“为学生成长奠基,为同伴发展支台,为学校发展献智”的价值追求。
   教研组作为学校最基本的教学专业组织,教研组转型变革是学校整体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学校的整体变革便不可能有教研组的转型变革,教研组变革期待学校整体改革的出现,尤其是学校文化的重建,能为教研组建设创设更有利的环境条件。
   总之,当我们将理论与自身实践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比较容易实现经验改造与行动变革,也能比较好的将实践经验向理论高度提升,教研组转型建设的实践探索便是成功的一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