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会议>2016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评鉴指标体系的构建

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评鉴指标体系的构建

摘要

通识教育课程是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类课程,是面向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着力于完善人格、提高能力和优化知识结构的非专业教育课程。通识课程是我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但近年来的实践并未改变通识课程“不通”的现状,其症结在于以专业教育为本,通识课程只起点缀、装饰作用。通识课程的组织形式大都是大班上课,上课时间也受到歧视,一些高校甚至将通识课排在晚上、甚至双休日等法定的非教学时间内。总之,通识课程在实践中的困境可以概括为:“没有人愿意去管,没有人愿意去教,没有学生愿意去听。”一些高校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开始加强了通识选修课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改善和提高通识课程品质和地位,通识选修课程开始向“系统化、规范化、精品化、核心化”方向发展。“通识课程评鉴”的核心要素是将高校所开设的通识课程引入以品质核心为保证的PDCA架构,引进大学校院自我定位,进而拟定校务发展计划,以确保教学与研究的绩效;另一个核心要素在于引导大学院校拟定学生学习成效和强化学生竞争力,并作为学校资源投入与功能运作的依赖。“通识课程评鉴”的评鉴项目一般分为七种,包括目标与愿景、组织与制度、教学与行政资源、课程规划、教学质量、师资、自我评鉴及改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