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57145篇;相关期刊42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国美容医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6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等;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的相关文献由231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晓琳、范存晖、杨金龙等。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57145篇
占比:99.99%
总计:657228篇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研究学者
- 徐晓琳
- 范存晖
- 杨金龙
- 钱玉芬
- 任毕乔
- 何苇
- 刘新强
- 张彦升
- 房晓旭
- 李万山
- 李然
- 段玉贵
- 王云军
- 田忠辉
- 翦新春
- 赵世俊
- 雷勇华
- 丁玮
- 余小波
- 倪初蕾
- 兰柳萍
- 刘文莉
- 刘晶晶
- 刘沂
- 刘诚
- 周继祥
- 姚品伊
- 宋庆高
- 左丁
- 庞雪晶
- 廖礼姝
- 张桦
- 张琦
- 张芮璇
- 张锡忠
- 房兵
- 时炳正
- 朱敏
- 李瑞萍
- 李远贵
- 林珊
- 梁丽
- 沈刚
- 沈悦
- 熊清华
- 王云娥
- 王国民
- 王娟
- 王建国
- 王芳
-
-
张琦;
范存晖;
杨茜;
李然;
徐晓琳;
丁玮;
王文惠;
杨彩秀
-
-
摘要:
目的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CLP)患者和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牙弓形态的差异。方法选取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23例、非唇腭裂骨性Ⅲ类患者24例为试验组;年龄相仿的个别正常患者24例为对照组。在石膏模型上测量3组患者的牙弓宽度及长度。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UCLP组上颌裂隙侧牙弓宽度及长度均小于非裂隙侧(P0.05)。2)UCLP组上颌裂隙侧牙弓宽度及长度小于骨性Ⅲ类组,2组均小于正常组(P0.05)。3)UCLP组骨性Ⅲ类组下颌牙弓的宽度及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大于正常组(P<0.05)。结论替牙期UCLP患者上颌牙弓较骨性Ⅲ类患者更窄、更短,且不对称;下颌牙弓在该期与骨性Ⅲ类患者尚无明显差异。对于UCLP反及牙弓缩窄患者的治疗应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差异性扩弓矫治方案。
-
-
李玉晟;
范炜;
厉丹丹;
王震东
-
-
摘要:
目的研究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的三维形态特征,并验证三维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及可重复性。方法筛选60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通过iTero口内扫描仪对其初始上颌石膏模型进行扫描,由同一研究员使用Mimics软件对上颌牙槽的25个测量项目进行共两次三维测量,对两次的测量结果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并依据上颌牙槽的形态将样本分为G1、G2、G3三组,通过两两比较研究不同分组上颌牙槽的形态差异。结果所有测量值的结果均符合正态分布,且两次测量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健侧的前段牙槽长度以及前后段牙槽的旋转角均明显大于对侧的前后段牙槽;G1及G2组健侧前段牙槽长度明显长于G3组,G1组牙槽裂隙宽度、牙弓中段的裂隙宽度、尖牙水平的牙弓宽度和健侧前段牙槽的旋转角都明显小于G2、G3组。结论本研究统计了非综合征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新生儿上颌牙槽的平均尺寸,前段牙槽的发育不足和健侧前段牙槽的外旋程度共同决定了单侧唇腭裂牙槽裂隙的严重程度。
-
-
邰怡;
韩旻轩
-
-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改良鼻牙槽矫形术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替牙列期颌骨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择56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依据其在唇腭裂修复手术前是否进行过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术分为矫治组与对照组,矫治组26人,对照组30人.选用McNamara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治疗对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替牙列中期的颌骨发育的影响.结果 矫治组中,上颌突度(A-NP)、SNA、AN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上下颌长度差值(MXMD-DF)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测量值两组未显示出明显差异.结论 经过改良鼻牙槽骨矫形治疗的单侧唇腭裂患者,其替牙列期的上颌骨具有更好的矢状向生长量,而对于下颌骨生长和牙合关系没有显著影响.
-
-
刘晓琳;
郑谦;
李承浩;
石冰;
杨超
-
-
摘要:
目的:评估PNAM治疗对一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鼻唇畸形整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共收集66例一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PNAM组32例、对照组34例,分别拍摄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1年以上的照片,测量鼻唇部对称指数,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即刻,仅鼻尖对称指数(P=0.015)、鼻底对称指数(P=0.016)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仅鼻尖对称指数(P=0.011)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仅鼻小柱对称指数(P=0.021)有统计学差异;1年以上,各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NAM治疗,可提高一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的短期效果,但1年以后鼻部有复发趋势。
-
-
丁玮;
范存晖;
徐晓琳;
丁弘;
姚品伊;
李然
-
-
摘要:
目的 通过与同龄非唇腭裂正常儿童比较,研究替牙期骨性Ⅲ类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上下颌不同位点口周力的特征.方法 选取替牙期6~12岁UCLP患者20例(男14例,女6例)为UCLP组;同龄正常儿童21例(男14例,女7例)为对照组.采用口周肌压力采集系统测量每个研究对象息止位时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或乳尖牙、第一前磨牙或乳磨牙、第一恒磨牙的唇颊、舌腭侧龈缘的口周力.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UCLP组上颌口周力裂侧大于非裂侧(P<0.05),下颌口周力两侧无差异(P>0.05).2.UCLP组上颌口周力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上颌唇颊侧的口周力均在第一前磨牙/乳磨牙区最大,在中切牙区最小.3.UCLP组下颌唇颊侧口周力小于对照组(P<0.01),下颌中切牙舌侧区UCLP组大于对照组(P<0.05).4.UCLP组上颌牙弓内外口周力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下颌差值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 替牙期骨性Ⅲ类UCLP患者口周力较同龄非唇腭裂正常儿童存在异常.
-
-
张红闯;
陈裕华;
张阳;
成雨生;
王冕;
陈柏彤
-
-
摘要:
目的 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腭部的发育状况.方法 选取唇腭裂术后患者和无唇腭裂患者各60例,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CBCT扫描,使用Mimics1O.01测量分析上腭部的各项发育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腭长、腭宽及腭高均有增长,但相比对照组,研究组腭部发育缓慢且不足.4~6岁年龄段及9~11岁年龄段,研究组前部腭长、全腭长及尖牙间腭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16~18岁年龄段,研究组前部腭长、中部腭长、全腭长及尖牙间腭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各年龄阶段,两组尖牙间腭高、第一磨牙间腭宽及第一磨牙间腭高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与非和无唇腭裂患者相比,腭部发育欠佳,在腭部长度及尖牙间腭宽上差异较大,在第一磨牙间腭宽上差异较小.
-
-
郑亚琪;
曹君;
伍靖;
赵满
-
-
摘要:
目的 研究3dMD系统应用于婴儿期唇腭裂颌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的可行性及精确性.方法 选取10例3-3.5月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婴儿,应用3dMD系统于唇裂修复术前采集重建颌面部软组织三维图像.分别应用二维照片测量法和3dMD三维测量软件进行定点分析,并对3dMD系统的精确性进行评价.结果 基于3dMD系统的三维测量方法与二维照片测量法结果 较一致,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结论 3dMD系统具有精度高,无创,采集迅速,操作便捷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婴儿唇腭裂形态学研究.
-
-
宋娟
-
-
摘要:
目的:研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鼻腔通气情况与鼻腔内部畸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49例9~11岁年龄段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对应年龄段的儿童牙科就诊的32例非唇腭裂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鼻阻力检测仪测量分析其通气时的阻力大小,并与相应的鼻腔内部畸形的测量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中,鼻腔内部畸形的测量指标为鼻中隔偏曲,平均鼻中隔偏曲距离为(9.12±3.76)mm,偏曲角度为(20.8±2.7)°,单侧完全唇腭裂患者鼻中隔偏曲距离及偏曲角度均较对照组大(P<0.05)。唇腭裂组患者两侧鼻阻力值为(0.832±0.254)Pa/(s·cm^3);对照组两侧鼻阻力值为(0.627±0.167)Pa/(s·cm^3),唇腭裂组较对照组鼻阻力值增加(P<0.05)。鼻阻力值与鼻中隔偏曲的距离及偏曲角度呈正相关性(r=0.754、0.652,P均<0.001)。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继发较为严重的鼻腔内部畸形,会导致患者的鼻通气阻力增大。
-
-
田忠辉;
范存晖;
刘沂;
王宏扬;
房晓旭;
徐晓琳;
张琦
-
-
摘要:
目的 比较替牙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omplete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患者裂隙侧与非裂隙侧下颌骨体积的差异,并将两者分别与非唇腭裂(non cleft lip and palate,NCLP)儿童单侧下颌骨体积比较,以研究唇腭裂对下颌骨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2016年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替牙期UCLP患者25例作为UCLP组,另选同期就诊的替牙期NCLP儿童25名作为NCLP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头颅部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扫描,获取影像数据,利用Mimics 17.0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组双侧的下颌升支、体部及半侧下颌骨体积,并将UCLP组裂隙侧和非裂隙侧的上述测量指标分别与NCLP组进行比较.结果 (1)UCLP组裂隙侧下颌升支体积大于非裂隙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5);而下颌体部及半侧下颌骨的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NCLP组两侧的下颌升支、体部及半侧下颌骨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2)UCLP组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下颌升支体积均小于NCLP组,UCLP组非裂隙侧半侧下颌骨体积小于NCL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38、-3.325、-2.023,P<0.05).结论 替牙期UCLP患者两侧下颌骨体积存在差异,裂隙侧下颌升支体积大于非裂隙侧,且替牙期UCLP患者下颌骨的生长发育较NCLP儿童差.
-
-
熊清华;
刘诚
-
-
摘要:
目的:观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唇裂硬腭一期修复对腭裂修复手术及患儿牙弓发育的影响.方法:40例年龄为3~6月龄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唇裂及硬腭一期修复;对照组:仅行唇裂修复.然后两组患儿均在1岁半时行腭裂修复.两次手术时分别取两组患儿上牙颌模型,测量上腭裂隙的宽度变化并进行比较;腭裂修复术时,对比两组患儿出血量的多少以及所作松弛切口的差异性,对两组牙颌模型进行牙弓的长、宽测量并做比较.结果:通过对牙颌模型的测量,发现在腭裂手术时观察组腭裂隙缩窄更明显,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腭裂手术时,观察组较对照组所作松弛切口更少,平均出血量也更少,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1岁半时,两组患儿牙弓发育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儿唇裂及硬腭一期修复可使上腭裂隙缩窄更明显,腭裂修复时所作松弛切口更少,减少了术后上腭骨面裸露面积,减轻了对患儿上颌骨生长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患儿恢复;早期犁骨瓣关闭硬腭短期内对牙弓发育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