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初婚年龄

初婚年龄

初婚年龄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人口学、社会学、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243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美与时代·城市、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党政干部学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北京市第十九次统计科学讨论会 等;初婚年龄的相关文献由148位作者贡献,包括靳小怡、高颖、刘利鸽等。

初婚年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8.66%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243 占比:91.26%

总计:1362篇

初婚年龄—发文趋势图

初婚年龄

-研究学者

  • 靳小怡
  • 高颖
  • 刘利鸽
  • 周兴
  • 张威
  • 张秀兰
  • 李光勤
  • 李建新
  • 杨扬
  • 梁同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戚珍珍; 邵文豪
    • 摘要: 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居民的初婚前同居状况及其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发现,男性、年收入高、以“自己认识”为主要择偶方式、较年轻出生世代中的个体,更倾向于婚前同居;Heckman二阶段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逆米尔斯比率”并不具有显著性,婚前同居者的初婚年龄平均延迟了1.239岁,经历假说得到了支持;婚前同居对初婚年龄的推迟在1960-1979年出生世代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该推迟效应将对现有的婚姻制度产生冲击,并对生育水平、人口代际更替造成威胁,因此可设定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充分发挥婚姻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人口再生产中的积极作用。
    • 许琪
    • 摘要: 本文使用2003年至2015年九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从初婚年龄和婚姻匹配两个角度分析了"凤凰男"的婚姻市场地位。研究发现,与同样受过高等教育但家庭出身较好的男性相比,"凤凰男"的初婚年龄并未推迟,但他们更可能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结婚。对"凤凰女"的研究同样发现,她们在教育匹配方面也存在低就现象,但低就的可能性大大低于"凤凰男"。跨世代的比较研究发现,"凤凰男"和"凤凰女"在婚姻市场的不利地位并未随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因此,现代化理论所预言的家庭背景对婚姻的影响逐渐削弱的景象与中国实际并不相符。这些发现拓展了以往对婚姻分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婚姻市场上的社会不平等。
    • 周兴; 刘鑫
    • 摘要: 彩礼和嫁妆是我国传统的婚姻习俗,日渐高涨的彩礼和嫁妆推动了婚姻支付的不断攀升,也对我国居民的婚姻和生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基于CHARLS 2018的微观数据实证研究婚姻支付对我国居民初婚年龄和生育的影响。通过运用工具变量并进行2SLS回归,发现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婚姻支付对初婚年龄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生育决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家庭能够负担得起更高婚姻支付的个体在婚姻市场的竞争力更高,更容易完成婚姻的缔结,在做出生育决策时也会更多地考虑代际支持以及父代“多子多福”期望的影响;而无法承担高额支付的个体则要面对初婚年龄推迟的风险,在做出生育决策时则会面临更多的生育成本的压力。辅助因变量回归结果表明婚姻支付会显著降低晚婚的概率,同时会显著增加生育多孩的概率,与2SLS回归的结果基本一致;将工具变量加入Heckman两步法中的Heck-IV估计结果也证明了模型的稳健性。分城乡回归发现婚姻支付对城乡居民初婚年龄和生育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较于城市居民,婚姻支付对农村样本的婚育影响更大。未来应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推动移风易俗的建设、降低家庭的婚育成本等方面入手,控制婚姻支付的合理区间,从而积极应对婚姻支付对初婚年龄和生育决策的影响。
    • 王畅
    • 摘要: 通过文献回顾以及构建引入婚姻支出的OLG模型,推导子女成婚影响父母生活满意度的假说,并使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女儿在提升父母生活满意度方面具有正向作用.在代际关系转换前,婚姻市场挤压使得彩礼、买房等导致男性竞争压力向家庭传导,婚姻支出降低了未婚儿子父母的生活满意度;成婚后子女经济支持差距缩小,子女通过向父母提供经济支持提升满意度的差异较小,尽管经济上儿子会损害父母的生活满意度,但儿子和女儿如果成婚较早都能改善父母的满意度.
    • 王芝儒; 饶嘉雯; 章贵军
    •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初婚年龄呈现出不断推迟的趋势,初婚年龄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通过多层次线性模型(HLM)和事件史分析(EHA)中的对数正态(Log-Normal)模型,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了初婚年龄推迟的原因。结果显示:个人及父母教育程度对每个群体的初婚年龄都有显著影响,并且对女性影响较大,个人收入的提升会促进个人推迟初婚年龄,但家庭经济地位的提升会抑制子女推迟初婚年龄;同时,居民对政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以及公共文体政策的满意程度对居民总体的初婚年龄延迟也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城乡基础设施政策的满意程度则会显著地延缓居民的初婚年龄。而分地区的分析则表明影响初婚年龄的因素存在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居民的初婚年龄要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有利用抑制东部地区居民推迟初婚年龄,而个人收入的增加则会显著推迟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居民初婚年龄。研究同时表明,影响居民初婚年龄的因素推迟的促进作用都是要大于其抑制作用,总体而言,初婚年龄还处于不断推迟的趋势之中。
    • 李光勤; 冯亚芳; 公衍磊
    • 摘要: 针对大城市里的"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的现象,本文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6年数据(CLDS2016)以及与劳动力匹配的城市规模数据考察城市规模对初婚年龄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初婚年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规模每增加1%,初婚年龄增加0.635年;按年龄结构及性别的分样本检验后发现城市规模对"60后""70后"以及"80后"样本的初婚年龄均存在正向影响且系数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但对"60前"样本的影响不显著,说明随着时代变迁,这一影响程度逐渐加深,对男性初婚年龄的影响稳中略升,而对女性初婚年龄的影响则大幅增加;采用1953年的城市人口规模作为城市规模的工具变量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利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结果仍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城市规模通过房价机制和学历机制对初婚年龄产生影响,即城市规模会通过影响房价对初婚年龄产生正向影响,房价机制对男性的作用大于女性;拥有高学历者的初婚年龄更晚,学历机制对女性的作用较男性更大.本文从推行保障性住房政策和做好对适龄青年的婚恋服务,引导树立健康的婚恋观念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 杨扬
    • 摘要: 本文从辽宁省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中构建了一个对比样本,即工作单位性质为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两类人群,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来观察这两类人群在初婚年龄上的差异情况。至少在统计意义上,本文基于辽宁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所构建样本的实证结果中,没有看到20世纪末国企改革对这两类人群初婚年龄的差异情况有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婚姻行为模式的长期变化可以是社会整体变迁的结果,但短期宏观事件冲击所带来的影响需要更加谨慎地判断。
    • 葛润; 黄家林
    • 摘要: 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持续下降正在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本文使用双重差分法估计我国1999年的大学扩招政策对个体婚姻和生育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大学扩招使得初次结婚和生育的年龄分别推迟了1.28年和1.63年,但对生育数量并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这一结论在不同设定下保持稳健.扩招政策对婚育年龄的推迟效果,既包括"禁闭效应"——延长了在校学习的时长,又包括"人力资本效应"——提高了个人的时间成本、改善了女性的就业机会,以及增加孩子的养育成本、提高配偶的学历要求等其他作用机制.而扩招政策对生育数量影响的不显著,可能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扩招带来的影响在不同群组之间存在异质性,高收入和城市户口群体显著减少了生育的数量、推迟了婚育年龄,而低收入和农村户口群体的生育数量并没有显著变化,其婚育年龄的推迟效果也较弱.本文粗略估计认为,扩招政策分别解释了1990—2017年我国育龄女性平均初婚和初育年龄推迟的36%和47%.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