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导向
出口导向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690篇,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贸易经济、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4359篇;相关期刊422种,包括瞭望、东南亚研究、东南亚纵横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工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自主创新与创新政策”研讨会等;出口导向的相关文献由80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志彪、王宏洋、卢映西等。
出口导向—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4359篇
占比:99.04%
总计:64983篇
出口导向
-研究学者
- 刘志彪
- 王宏洋
- 卢映西
- 吴敬琏
- 王飞
- 宁振兴
- 崔绍忠
- 李萍
- 李迅雷
- 王强
- 王社荣
- 胡一廷
- 郎咸平
- 陈涛
- B.斯里瓦斯塔瓦
- D.V.帕克
- P.特林比
- W.R.埃尔南德斯
- 下川俊彦
- 乔治·里乌
- 亚历山大·伯纳德·玛丽·布瓦松
- 傅毅夫
- 克里斯托夫·马赛尔·卢西恩·博得里吉昂
- 凯利格·梅尔文·奥利厄
- 刘北辰
- 刘晓玲
- 刘臣
- 刘锦
- 卢新根
- 史善淼
- 史蒂文·杰拉德·约瑟夫·本弗努
- 吴世康
- 塞巴斯蒂安·文森特·弗朗索瓦·德雷亚诺
- 塞德里克·扎卡蒂
- 夏魁
- 姚洋
- 孔祥敏
- 孟爽
- 尤凤志
- 尹翔硕
- 山口嘉纪
- 应秋萍
- 张利洪
- 张勇
- 张媛媛
- 张幼文
- 张燕峰
- 张良夫
- 徐光宇
- 徐弯弯
-
-
-
李烨林
-
-
摘要:
当前,中国外贸正处在以出口导向型为主的外循环向“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的转型阶段;新冠疫情叠加中美经贸摩擦给中国经贸发展带来不小的冲击,导致中国经贸发展陷入困境,风险因素显现;推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冲破困境、真正适应形势的战略选择。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研究背景,立足河北省外贸发展情况,通过SWOT分析,结合其转型升级现状,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地方政府、外汇局和企业应通力合作,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更好地发挥推动力量,引导和支持全省外贸企业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以期河北省外贸企业适应当前经济金融新环境,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
-
-
徐阳;
龚刚;
马丽
-
-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以出口导向为主,以货币贬值等为特征的对外金融服务于出口导向。这样一种对外开放模式使得外需成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然而,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下,中国过去的这种出口导向将不可持续,而且也不值得持续。为此,中国有必要形成一种与新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的对外开放,以贸易转型,即转向以人民币主动扩大进口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
-
刘航
-
-
摘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工作作为衡量高校思政育人效果的重要窗口作用日渐凸显,提高涉海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本文通过分析以浙江大学海洋学院为代表的涉海类学生就业工作与思政工作开展现状,提出构建基于出口导向的涉海类学科思政育人体系,进一步推进涉海类学生思政育人向更高质量发展。
-
-
王梦洋
-
-
摘要:
关键提示越南基本已经走上了一条出口导向的快速发展道路:外资带动出口,出口行业带动其他制造业,制造业推动经济快速成长。越南已成为全球制造业新的投资热点,而且这种情况还会持续较长时间。Clarksons预计,2021年越南铁矿石、煤炭、粮食海运进口量分别为1280万吨、6070万吨和1730万吨,分别同比增长20%、11%和4%。
-
-
钟飞腾
-
-
摘要:
东南亚经济成功的策略是实施了出口导向战略.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训练有素的廉价劳动力,东南亚与开放的世界经济联系起来.东南亚国家拥有出色的经济管理能力,在外部市场减弱时加强了地区内市场一体化建设.通过与东北亚国家建立良好关系,东南亚国家扛住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在新冠疫情冲击下,东南亚经济正在进入严酷的经济负增长阶段,由于全球经济也将进入U形复苏,因而东南亚经济受冲击的严重程度要高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经济虽然会是一种U形复苏,但其发展战略成功的基本要素还在,东南亚国家需要更加重视东亚的地区合作,特别是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深度合作.
-
-
刘志彪
-
-
摘要:
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正发生重大的变化,过去的低要素成本优势正变成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就是要实施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以内需为竞争优势激励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这个战略的内在逻辑是: “扩大内需—虹吸全球资源一发展创新经济—以基础产业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目标,构建国内经济为主体的大循环格局——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实施这一战略的关键在“开放”,既要对外开放,更要对内开放.当前,对内开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已经高于对外开放,进一步对内开放已经成为深化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可以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考虑,分别从进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分区域推进经济高质量一体化战略、重点拆除民营经济发展障碍几个方面来着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