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生活质量
农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9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7309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党的生活(河南)、经济论坛、辽宁经济统计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08·中国城乡规划论坛、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术讨论会、2003年农村沼气发展与农村小康建设研讨会等;农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文献由202位作者贡献,包括侯峰、单筱竹、周文魁等。
农民生活质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7309篇
占比:99.84%
总计:117501篇
农民生活质量
-研究学者
- 侯峰
- 单筱竹
- 周文魁
- 娄亚
- 张林
- 揭新华
- 李允祥
- 段金生
- 温洪芝
- 王新月
- 罗新雨
- 丁绍良
- 丁金军
- 万勇
- 乔青山
- 付军
- 仲萝翔
- 任晓霞
- 位孟雷
- 何家辉
- 侯明昆
- 侯锐
- 俞云根
- 俞自东
- 傲腾
- 冮行继
- 冯梦珺
- 刁承泰
- 刘妤娟
- 刘学甫
- 刘文彦
- 刘方利
- 刘海波
- 刘石呈
- 刘雪
- 刘龙
- 包咏菲
-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课题组
- 北京市农业局农机化管理处
- 华伟丽
- 卢德银
- 叶堂林
- 吕登坛
- 吴兆明
- 吴光宗1
- 吴娜
- 吴建华
- 吴志冲
- 吴星
- 吴法根
-
-
刘妤娟
-
-
摘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秀美宜居村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2008年召开了首次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现阶段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全国各地把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惠民实事来抓,以村镇建设为基础,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状况为突破口,重点开展了农村垃圾整治、镇容村貌整治、农村河塘整治等工作,经过实践与探索,取得明显成效。
-
-
林啸啸
-
-
摘要:
县作为中国行政区划单元,县域政府职能主要在农村地区,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属于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与社会发展、国民经济等根本性问题息息相关,县域发展只有处理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才能快速实现现代化发展。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全新的发展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发展已然成为现阶段县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不仅能够给新时期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指明方向,而且还有利于加强乡村建设工作部署,促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由此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体系不断健全的关键性过程,探究符合县域发展的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对于进一步实现农村现代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内容与规范》一书为参考,详细阐述新时期县域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的相关问题,在深入了解县域乡村振兴重大意义及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县域乡村振兴路径,以期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
-
岑墨
-
-
摘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三农"问题指的是有关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如农业产量不高、产品销量不畅、农民生活质量有待提升等.研究"三农"问题的目的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当前,乡村与城市之间依旧存在不小的贫富差距,不管是教育、医疗还是市场经济等方面,乡村的发展依旧不够均衡,这会直接导致乡村劳动人口和市场资源向城市倾斜,不利于国家的整体发展.另外,乡村以留守老人群体居多,如何保障其生活质量也是需要我们共同面对的课题.
-
-
-
-
摘要:
浙江是中国美丽乡村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排头兵。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时提出并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17年来,杭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持续推进“千万工程”,率先建成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全市乡村发生了全方位历史性变化:乡村风貌焕然一新,美丽乡村如景似画;富民产业越来越旺,农村居民日子更加红火;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生活品质节节攀升;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农村活力显著增强;人人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和谐文明蔚然成风。
-
-
张林;
罗新雨;
王新月
-
-
摘要: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无疑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能否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升还有待检验.从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服务业融合与城乡一体化四个维度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2010-2017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并进一步采用PSM-DID方法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重庆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2015年开始试点以后发展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区域差异也在缩小;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试点以后该作用效应更明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多功能性发挥两个分指数实现,农业服务业融合和城乡一体化两个分指数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
-
-
樊超
-
-
摘要:
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家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还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乡村现代化,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立足于当下行业发展现状,为我过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
-
张林;
罗新雨;
王新月
-
-
摘要: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无疑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能否促进农民生活质量提升还有待检验。从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多功能性发挥、农业服务业融合与城乡一体化四个维度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测算了2010-2017年重庆市37个区县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并进一步采用PSM-DID方法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重庆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2015年开始试点以后发展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区域差异也在缩小;县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是试点以后该作用效应更明显;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农业多功能性发挥两个分指数实现,农业服务业融合和城乡一体化两个分指数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
-
-
-
-
摘要:
2003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浙江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这十几年来,浙江省委和省政府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一以贯之地推动实施"千万工程",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启了良好的开端。
-
-
-
周国翠;
张弛
-
-
摘要:
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农民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然而伴随而来的农村经济与环境建设不协调发展导致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其中以水环境污染问题最为严重。泰州市高度重视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摆到了事关乡村振兴的高度来推进,坚持规划先行、试点带动,县域统筹、分步实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路径。
-
-
-
沈凤岭;
王海平
- 《黑龙江省农场管理学会2006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术讨论会》
| 2006年
-
摘要: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做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第五次改革.与前四次改革不同,这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四个大的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对农村现有问题的系统解决.rn 本文主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
-
-
-
马骥
- 《2006年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
| 2006年
-
摘要:
生活质量是一个连续和有机的发展过程.本文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更加突现的背景下,通过文献比较和专家意见法构建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农村居民1990-2004年生活质量提高的相对速率,分析了近15年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动态发展特征.测算结果表明,15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发展阶段、提升速度放慢、波动趋缓和提升速度有限等特征,这一实证测算结果可为新农村建设关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
-
-
马骥
- 《2006年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
| 2006年
-
摘要:
生活质量是一个连续和有机的发展过程.本文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更加突现的背景下,通过文献比较和专家意见法构建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农村居民1990-2004年生活质量提高的相对速率,分析了近15年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动态发展特征.测算结果表明,15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发展阶段、提升速度放慢、波动趋缓和提升速度有限等特征,这一实证测算结果可为新农村建设关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
-
-
马骥
- 《2006年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
| 2006年
-
摘要:
生活质量是一个连续和有机的发展过程.本文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更加突现的背景下,通过文献比较和专家意见法构建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农村居民1990-2004年生活质量提高的相对速率,分析了近15年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动态发展特征.测算结果表明,15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发展阶段、提升速度放慢、波动趋缓和提升速度有限等特征,这一实证测算结果可为新农村建设关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
-
-
马骥
- 《2006年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
| 2006年
-
摘要:
生活质量是一个连续和有机的发展过程.本文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更加突现的背景下,通过文献比较和专家意见法构建了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动态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农村居民1990-2004年生活质量提高的相对速率,分析了近15年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动态发展特征.测算结果表明,15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发展阶段、提升速度放慢、波动趋缓和提升速度有限等特征,这一实证测算结果可为新农村建设关于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依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