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制度
农作制度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农学(农艺学)、农业经济、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11855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中国农业教育、中国农技推广、农业开发与装备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华东暨安徽省农学会学术年会、2013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年会、华东地区农学会暨山东农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等;农作制度的相关文献由267位作者贡献,包括高旺盛、赵强基、杨改河等。
农作制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855篇
占比:98.59%
总计:12024篇
农作制度
-研究学者
- 高旺盛
- 赵强基
- 杨改河
- 梁志杰
- 王龙昌
- 陈阜
- 冯永忠
- 孙占祥
- 崔勇
- 黄高宝
- 丁瑞霞
- 任天志
- 吴早贵
- 周玲
- 孙玉桃
- 屠乃美
- 张春龙
- 张武汉
- 徐文修
- 曾晓光
- 李彬
- 李林
- 李超
- 杨光立
- 杨瑞吉
- 梁卫理
- 樊基胜
- 毛留喜
- 汪柯
- 王国荣
- 王子迎
- 王立祥
- 程凯凯
- 肖小平
- 蔡承智
- 薛兰兰
- 谢小玉
- 过益先
- 逄焕成
- 邹冬生
- 金涛
- 钟莉
- 陈水校
- 陈颖
- 丁坦连
- 万素梅
- 严建立
- 于丽娜
- 于吉琳
- 任广鑫
-
-
张金亮;
张秀芳
-
-
摘要: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背景下,主要是转变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实现更加快速的增长.同时,在对供给侧结构进行调整的基础上,我国农作制度也因此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主要针对我国目前农业转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基于供给侧结构调整背景下,提出了农作制度的创新策略,希望能为更大程度上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从而形成更加高效的农作制度.
-
-
-
-
孙占祥;
冯晨;
张哲;
向午燕;
董智;
李开宇;
李颖;
郑家明;
冯良山;
白伟;
杨宁;
杜桂娟;
蔡倩;
侯志研;
刘洋
-
-
摘要:
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背后仍面临众多严重挑战,在这种大的经济背景下,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将会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中在分析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农作制度视角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路径,一是促进产业融合,提升农业效益,二是协调生产生态,强化养地制度,三是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积极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生产高效、安全绿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保障.
-
-
董玥;
武明宇;
孙大为;
张淼
-
-
摘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和精髓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增长的效率.本文介绍了我国农业转型期背景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高效生态农作制度的途径,要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才能构建起标准、高效的农作制度模式.
-
-
于吉琳;
张丽莉;
于丽娜;
曹慧;
蒋政言;
王洪贤;
孙淼淼
-
-
摘要:
赤峰地区地处东经116°21'~120°58',北纬41°17'~45°24',属于半干旱中的易干旱地区,雨热同期,光照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农作制为旱地粗放自给喜温作物一熟制及部分水浇地一熟制.本区土壤养分含量不高,耕作较粗放,以单作为主,多实行不规则的作物换茬与连茬.种植业由杂粮为主演变为以玉米、小麦为主,畜牧业以农区舍饲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放牧甚少.以现代农业逐步取代传统农业是赤峰地区农作制演进的主要趋势.
-
-
黄祖辉
-
-
摘要:
农业规模经营除了要重视规模适度性以外,还应该注重农业规模经营形式的多样性,不能仅以经营者的土地经营规模作为农业规模经营的唯一度量标准。农业的规模经营也可以通过农业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服务的途径来实现,即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可能不一定很大,但是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服务规模.
-
-
肖小平;
唐海明;
汤文光;
汪柯;
李超;
程凯凯;
杨光立
-
-
摘要:
根据长江中下游棉区优越的自然资源气候特点和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建议优化棉田农作制度,改进耕作栽培技术,并从合理复种布局、选择适宜作物品种、育苗移栽、科学施肥与化控、控制间套作物密度、优化病虫防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因地制宜的发展棉田棉、粮、菜间作套种复种技术,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资源产出率,达到间套作物平衡增产,从而提高棉田整体经济效益,实现棉农增收的目的.%According to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abundant crop varieties resour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Reg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at can improve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by optimize the cotton farming system, som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reasonable multiple cropping arrangement, selection of suitable crop varieties, seedling transplanting,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and chemical control, the control of plant density,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pest control methods. Meanwhile, in order to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and resource output rate, some intercropping technology should be development including cotton intercropping grain crops, Cotton intercropping vegetables. Therefore, the overall economic benefits of cotton and income of farmers were improved by taken intercropping technology of cotton field.
-
-
-
-
俞爱英;
丁坦连
- 《2013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年会》
| 2013年
-
摘要:
黑木耳也称木耳、光木耳、云耳.分类上属担子菌纲,银耳目,木耳科,木耳属.黑木耳是喜光作物,适宜露地强光栽培.本文介绍了农作制度创新模式单季稻-黑木耳,利用冬季空闲季节种植黑木耳,重点分析其种植茬口安排和栽培技术,并说明来年黑木耳采收结束后,种植一季单季杂交稻,既可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
-
高旺盛
- 《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
| 2006年
-
摘要: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成为中长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十一五"时期是实现这种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依然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农作制度的研究必须从战略上更加广泛关注农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主动积极地投入到解决农业重大问题的科技研究队伍中来.本文从宏观上概述了未来农业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并讨论了农作制度研究的重点方向。
-
-
孙占祥
- 《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
| 2006年
-
摘要:
农作制度是指在一个区域或生产经营单位内,自然和人工环境与各类农业生物组成的多种亚系统及其直接关联的产后升级元的稳定统一体.它主要以农业生物与环境为主体,从系统的角度研究其结构、功能、战略等.不同区域农作制度是不同的,分析农作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决策制定、技术组装、经营管理等手段,合理调整农作制度内部各亚系统、子系统之间及其与产后升级元的关系、各层次系统内组分之间关系,改善农作制度总体与各层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提高系统生产力、增进经济效益、保护并可持续利用资源环境.本文从经济结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制度、施肥制度、畜牧业结构和渔业结构的变化入手,分析了辽宁省50年来的农作制度演变规律,期望对辽宁省今后农作制度优化提供借鉴。
-
-
窦学诚
- 《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
| 2006年
-
摘要:
罗布泊的干涸,宣告了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完全终结.2004年,号称"亚洲最大人工沙漠水库"的民勤县红崖山水库出现自1958年建库以来第一次干涸,正式宣告了民勤绿洲变成"第二个罗布泊"、从而导致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最终汇聚成中国西部内陆真正"流沙河"的现实可能性.流域环境危机源于流域水源危机,农业作为耗水量最大的经济活动,从流域可持续发展要求出发,研究变革农作制度,拯救民勤绿洲之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欢迎批评指正。
-
-
-
-
孙占祥
- 《2008年全国节水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50年来,辽宁省经济结构中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农业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以种植业为主发展到全面发展阶段,畜牧业和渔业发展迅速。粮食播种面积由2000年以前的80%下降到2003年的73.7%,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在种植方式上,已由20世纪80年代前的混种方式逐渐发展为基本清种的格局,不过在耕作方式上却一直延续传统的一年一作垄作耕作制。由于种植结构的变化,传统的轮作形式已被打破,完全靠作物自身养田已不存在,必须加强人工施肥和耕作等措施。同时,随着化肥施用量不断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未能与化肥同步上升,开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已成当前农业生产中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
-
李秀军
- 《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
| 2006年
-
摘要:
在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单位和学者在黄淮海平原致力于盐碱地治理与开发研究,完成了盐碱地水盐运动规律和多种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60年代在松嫩平原西部的前郭灌区开展了盐碱地种稻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到1989年,盐碱地水稻旱育秧技术的研究成功和推广,使得盐碱地水稻面积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区域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探讨盐碱地成因, 盐碱地的特点以及盐碱地稻-苇-鱼模式。
-
-
李秀军
- 《现代农业与农作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
| 2006年
-
摘要:
在国内,从20世纪50年代起,许多单位和学者在黄淮海平原致力于盐碱地治理与开发研究,完成了盐碱地水盐运动规律和多种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60年代在松嫩平原西部的前郭灌区开展了盐碱地种稻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到1989年,盐碱地水稻旱育秧技术的研究成功和推广,使得盐碱地水稻面积有了长足发展,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为区域农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探讨盐碱地成因, 盐碱地的特点以及盐碱地稻-苇-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