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八角楼

八角楼

八角楼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共产党、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5196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法音、党史文苑(纪实版)、云南教育:小学教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10届全国建筑物鉴定与加固学术交流会等;八角楼的相关文献由102位作者贡献,包括甘甜、许文舟、一绳等。

八角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5196 占比:99.90%

总计:95295篇

八角楼—发文趋势图

八角楼

-研究学者

  • 甘甜
  • 许文舟
  • 一绳
  • 东城
  • 中共鸡东县委宣传部1
  • 习仁国
  • 伍俊
  • 兰胜华
  • 冀敏鸿
  • 冯克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糯米圆子
    • 摘要: 福建土楼,起源于唐代,主要建于福建省南靖县、永定县、华安县内,现存有圆楼、方楼、八角楼等30多种2万多座。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客家人选用三合土,加入红糖、鸡蛋清、糯米汤,再用木片、山石加固墙体,最终筑起土楼群。这种建筑原始却可防风、防火、防水,坚如磐石,被誉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常见的圆形土楼高三至四层,沿中心轴线可分为上中下三堂。下堂为出入口,位于土楼前端;中堂用以家族聚会、宴请宾客,位于中心;下堂用以供奉祖先牌位,位于最内部。其中容纳房屋近四百间,居民同宗同族、和而共生,所以这里亲情乡情格外浓厚,堪称客家人的“家族之城”。
    • 黄辉; 甘甜
    • 摘要: 坐火车到井冈山市,换大巴,一路向西南,山路盘旋。虽已深冬,但目光所及,层峦叠翠。一个多小时车程后,便是茅坪乡,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腹地之一,八角楼就坐落于此。这里常有中小学生前来研学,他们穿着红军装,排着队,参观阁楼上的书房,听老师现场讲课。
    • 向七斤
    • 摘要: 江东片区主要以木雅地区为主,木雅是古时青康地区的地域名称,全称叫木雅热岗,清代属康定明正土司管辖,现主要分布于道孚、康定、雅江、九龙等县域。其中,雅江县祝桑、米龙、八角楼、八衣绒、木绒、瓦多、呼拉、河口8个乡镇雅砻江以东的村寨属于木雅地区,有人口3万余人。走进木雅,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木雅的婚礼颂词被史学家称为藏族民间第二个格萨尔史诗。
    • 谢敏振
    • 摘要: 1927年,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登上井冈山,在山沟里播撒下马克思主义的种子。自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结出累累硕果。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引领中国革命开辟了光辉道路,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从三湾改编到茅坪安家,从八角楼的灯光到朱毛会师,这一个个红色印记,既标注着井冈山的峥嵘岁月,也诠释着中国革命的"成功密码"。八一枪声石破天惊"砰!砰!砰!"南昌城头三声清脆枪声,像一道闪电划破寂静的夜空。这是起义军总指挥部的信号。
    • 摘要: "天上的北斗亮晶晶,八角楼的灯光通通明。毛委员就是那掌灯的人,照亮中国革命的万里程……"《八角楼的灯光》这首歌1928年就开始在井冈山地区传唱。八角楼位于江西井冈山茅坪村,毛泽东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期间经常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因为屋顶有一个八角形的天窗,故称为"八角楼"。在八角楼,毛泽东当年借着清油灯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下《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
    • 摘要: 展陈纪念八角楼毛泽东同志旧居、中国红军第四军军部旧址、红军用过的麻绳和手榴弹等红色传奇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
    • 王滢
    • 摘要: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茨坪毛泽东同志旧居、茅坪八角楼旧址……这是我在井冈山工作四年来常去的地方,每当踏进这些红色旧址,每一次向学员们讲述那段革命故事,心中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敬意就多了一分。我是王滢,一个土生土长的井冈山人,现在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担任带班教师。
    • 许晔
    • 摘要: 再一次深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笔者有了更新的感受,仿佛又回到烽火连天的井冈山,置身于八角楼灯光下,看到了一位伟人在油灯下思考.疾书上世纪20年代,国内交通不发达,书籍报纸发行印刷数量较少,各类信息闭塞,整个社会都处于信息孤岛状态。像井冈山这类偏远地区几乎与最新的信息绝缘。那么毛泽东同志是如何收集到准确信息,并用于思考中国革命的未来呢?
    • 甘甜
    • 摘要: 坐火车到井冈山市,换大巴,一路向西南,山路盘旋,目光所及,层峦叠翠。一个多小时车程后,便是茅坪乡,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腹地之一。八角楼就坐落于此。这里常有中小学生前来研学,他们穿着红军装,排着队,参观阁楼上的书房,听老师现场讲课。阁楼狭小、昏暗,陈设简单,仅南面开了一扇窗,正对竹林;窗下,摆着一张书桌。一灯如豆,当年,借着一根灯芯的微光,毛泽东找到了一条真正适合中国革命发展的道路。这是山沟里走出的马克思主义。
    • 黄珊
    • 摘要: 对井冈山的认识,缘于小时候学过的课文《八角楼上》及《井冈翠竹》,仿若还记得课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就在这盏清油灯下,毛主席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这些现在我还能清朗上口的文字,却仅仅只是作为"文字"的表象浅浮于纸面上,是浅意象的,是没有温度、没有厚度和高度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