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效应
克尔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58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1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31956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现代物理知识、光通信研究、激光技术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年红外、遥感技术与应用研讨会暨交叉科学论坛、2012中国平板显示学术会议、2007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暨上海市激光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等;克尔效应的相关文献由43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冯国英、吴义政等。
克尔效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1956篇
占比:99.69%
总计:32055篇
克尔效应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冯国英
- 吴义政
- 张向平
- 陈建国
- 付士杰
- 侯鹏程
- 史伟
- 姚建铨
- 孙夏青
- 张学莹
- 张彬
- 张杰
- 朱宗旺
- 朱秀山
- 李成榕
- 李绪友
- 李锐海
- 王学锋
- 田坤
- 盛泉
- 索奕双
- 赵巍胜
- 赵晓林
- 赵林杰
- 钟哲强
- 陈良尧
- 雷园园
- 马再如
- 高春嘉
- 齐波
- 丁东发(审核)
- 严静
- 何万里
- 侯洵
- 刘军
- 刘刚军
- 刘方泽
- 刘智波
- 司金海
- 周文远
- 周朗
- 周超
- 夏云杰
- 姚琼
- 姬扬
- 孙兆宗
- 孙海江
- 宋洪磊
- 崔勇扬
-
-
崔永丰;
王浩;
何万里;
张亚倩;
张磊;
杨洲;
曹晖;
王冬;
李宇展
-
-
摘要:
蓝相是一种通常介于各向同性态和胆甾相态之间的高手性液晶相态,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光学各向同性、快速电场响应以及选择性反射波长等光学性能,因而在液晶显示、光学器件以及在可调谐的三维光子晶体等方面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蓝相液晶材料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蓝相液晶的发展历程、蓝相液晶网络聚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现状,讨论了蓝相材料在显示和微电子领域的应用局限性,最后总结了蓝相液晶和蓝相网络聚合物在先进功能材料设计和器件应用中的机遇和挑战。
-
-
闫景涛;
钟华;
刘一石;
缪立军;
黄腾超;
车双良
-
-
摘要:
干涉式光纤陀螺的标度因数稳定性进一步提升受限于宽谱光源平均波长扰动水平,影响了其对于旋转速率的测量精度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的长期使用。采用中心波长更稳定的激光能有效提升光纤陀螺的标度因数性能,但是激光的线宽窄,会重新引入宽谱光源已经基本消除的主要误差源。针对以激光作为干涉式光纤陀螺驱动光源的应用背景,基于光物理场方程计算得出干涉式光纤陀螺中克尔效应、偏振耦合以及背向散射误差与激光线宽的关系,并定量分析出在激光谱宽范围内的各项误差源。此外搭建了光纤陀螺实验系统,分别以窄线宽激光和通过外部相位调制进行光谱展宽后的激光为光源进行静态测试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光源线宽下陀螺的角度随机游走和漂移同理论模型一致,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且光纤陀螺在展宽激光驱动下,可满足零偏不稳定性优于0.01°/h的导航级需求。
-
-
沈晓红;
曾盈莹;
毛琳;
朱仁江;
王涛;
罗海军;
佟存柱;
汪丽杰;
宋晏蓉;
张鹏
-
-
摘要:
双波长锁模激光器在光通信、泵浦探针实验、非线性频率变换等方面应用广泛.本文报道了一种双波长自锁模半导体薄片激光器.利用增益芯片底部的高反射率分布布拉格反射镜和外部的耦合输出镜构成简单的直线型谐振腔,腔内不需要额外的插入元件,依靠增益介质的克尔效应,结合激光芯片上泵浦光斑形成的软光阑,即可启动锁模过程,实现稳定的自锁模输出.锁模脉冲宽度为4.3 ps,重复频率为1.1 GHz,最大输出功率为323.9 mW.在锁模的基础上,使用简单的刀片作为波长调谐元件,通过改变刀片插入谐振腔的深度,可连续调谐激光波长,并在某一特殊位置,获得稳定等强度的双波长输出.实验中的稳定等强度双波长为951和961 nm,对应的输出功率为32 mW.该双波长对应的差频辐射为3.3 THz,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
-
张建修;
张学彬;
张绍银
-
-
摘要:
为增进磁性薄膜的磁光性能,利用Comsol软件设计了含钴膜的多层阵列薄膜,对二维周期性复合薄膜磁光性能进行了数值计算。阐明了二维阵列薄膜的等离激元激发与入射光波波长和方位角有关,具有各向异性。探寻了阵列薄膜光学反射率、纵向磁光克尔角随波长和方位角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复合多层磁性薄膜的磁光性能相较于单层磁性薄膜有了较大提升,由此阐明了磁光增强的物理新机制:复合多层阵列薄膜的等离激元和介质层的腔效应耦合是磁光性能改善的根源。此项研究对于设计高性能磁光材料提供了有益指导。
-
-
易亨瑜;
齐予;
易欣仪;
刘宝林
-
-
摘要:
激光塑造大气透镜(laser developed atmospheric lens,LDAL)是一种先进的太空监视概念,即利用高能激光在大气层形成类似于透镜的结构,实现敌方目标的有效监视.介绍这种概念的应用需求,详细分析了"激光塑造大气透镜"的产生机制和系统结构,深入讨论了其面临的技术挑战,包括大气透镜的形成效应、塑造方式、所需激光功率、机载电力、目标监视时间等,并对相关信息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标明:激光塑造大气透镜是一项颠覆性的新兴技术,可能会改变未来的战场感知态势,在实现上需要高功率激光器的小型化、巨大的机载电力、高速摄影、自适应光学以及高精度成像等技术的综合支持.
-
-
-
胡述波;
徐亚萌;
李佳轩;
孔梅
-
-
摘要:
利用非线性效应的全矢量模型和狭缝波导的有限元模场求解法,系统地研究了狭缝波导结构和包层材料对其非线性和功率限制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狭缝波导的硅臂宽度、狭缝宽度、硅层高度和包层材料均影响其非线性和功率限制特性.对于空气包层狭缝波导,不同结构参数下的最高功率限制因子对应的非线性系数均高于20 W^-1·m^-1,而最低非线性系数6.5 W^-1·m^-1均出现在模式截止附近,泄露损耗较大,功率限制较弱,故空气包层狭缝波导无法同时实现低非线性和高功率限制;如果在狭缝波导上包覆二氧化硅,则可以同时获得低非线性和高功率限制,非线性系数可低至4.12 W^-1·m^-1,同时功率限制因子可达42%.
-
-
-
聂劲松;
胡瑜泽
-
-
摘要:
在衍射、色散、克尔效应和多光子电离的动态平衡作用下,飞秒激光脉冲能够形成长距离的自引导光丝结构,并且伴随着狭长的等离子体通道.为精确控制超强飞秒激光脉冲在大气中的传输特性,针对飞秒光丝传输模式及光丝光场时空分布的有效调控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在介绍飞秒激光成丝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对飞秒激光成丝调控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将光丝调控方式大致归结为两部分:时间调控和空间调控.其中,在空间维度上的调控主要可以分为相位调控、振幅调控以及特殊光场调控.同时指出飞秒激光大气成丝调制能产生众多的新效应,可为促进飞秒光丝实现更多新颖的潜在应用奠定基础.
-
-
-
-
摘要:
研究了近红外飞秒激光的偏振在太赫兹频率的超快调制.利用抽运-探测光谱技术,通过改变两个脉冲之间的延迟时间可以控制光脉冲的旋转角.在Li∶NaTb (WO4)2磁光晶体中观察到探测光的偏振随延迟时间变化的高速振荡,振荡信号的中心频率为0.19 THz.这种超快偏振调制现象可以解释为,抽运-探测实验构置中,前向传播的抽运光诱导的光学克尔非线性引起被晶体远端表面所反射的背向传播的探测光脉冲偏振面的额外旋转.通过改变抽运光的圆偏振旋性可以控制探测光调制信号的相位和振幅.实验结果表明,非线性光学克尔效应可以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在磁光晶体中实现近红外飞秒激光以太赫兹频率的超快偏振调控.这将在超快磁光调制器等全光器件中得以应用.实验结果将有助于偏振依赖的超快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
-
-
-
-
-
-
周蜀渝;
徐震;
周善钰;
王育竹
- 《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
| 2004年
-
摘要:
磁光陷阱(MOT)作为一种有效的获得大量冷原子的装置[1],在非线性光学,冷原子频标,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方面获得广泛的应用。用磁光陷阱中的冷原子作为介质,已观测到拉曼过程、三光子放大、克尔效应、四波混频等现象[2-5]。虽然,MOT中的物理问题已得到广泛研究,但是由于MOT 中的冷原子处于复杂系统中,本身包含着的丰富的物理现象仍有待研究。我们在实验中观测到由冷却光AC斯塔克效应造成的能级分裂(Atler-Townes 分裂)[6,7],但实验结果与只考虑冷却光作用的计算结果相比较,相差较大,超出了实验误差的范围。实际上,当MOT 中处于紧束缚状态下的原子密度较高原子数目较大时,原子间散射光子的作用就成为不可忽视的效应。据我们所知文献中尚无对此问题的报道。本文探讨了冷原子对散射光子的再吸收效应的影响等等内容.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