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Fragstats

Fragstats

Fragstats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77篇,主要集中在普通生物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绥化学院学报、遥感信息、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等;Fragstats的相关文献由253位作者贡献,包括程国栋、何原荣、卢玲等。

Fragstats—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98.7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1.30%

总计:77篇

Fragstats—发文趋势图

Fragstats

-研究学者

  • 程国栋
  • 何原荣
  • 卢玲
  • 吐尔逊·艾山
  • 周大松
  • 周青山
  • 唐明坤
  • 戴朦梦
  • 李忠锋
  • 李新

Fragstats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徐; 吕春娟; 白冰; 毕如田; 夏露; 许彩彩; 孙波
    • 摘要: 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区域的生境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科学分析区域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为研究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沿黄中游丘陵沟壑区典型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县域柳林县为例,基于2008—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运用Fragstats分析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InVEST模型Biodiversity模块评估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生境质量空间的相关性和集聚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及工矿用地减少,林地、耕地和草地增加,呈现城镇及工矿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转向林地、耕地、草地态势;高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减少,低等级生境质量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部分具有生态功能的林地、草地破坏,而采矿用地复垦增加的林草地尚在恢复期,达不到高等级生境质量。生境质量空间上整体呈现出“各等级生境质量全域交互分布、局部集中”的分布格局,具体表现为东北部及东南部高等级生境质量局部集中,中部县城低等级生境质量带状分布,其余空间高低等级相间分布。生境质量空间集聚性有所增强,生境质量热点及“H-H”型集聚区面积增加,主要位于柳林县北部,而冷点及“L-L”集聚区主要位于柳林县南部。整体上,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柳林景观破碎格局加剧,斑块形态趋于复杂化,景观多样性和异质性降低,同时造成生境质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但生境质量空间集聚性有所增强。
    • 慕哲哲
    • 摘要: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城乡景观格局发生大规模变化。本研究以台安县为例,基于二调矢量,以GIS、Fragstats4.2和GS + 7.0为技术支撑,分别在景观水平和斑块类型水平上选取5类10个景观指数,定量分析台安县景观格局现状。研究表明:1) 台安县整体景观水平上破碎度较高;斑块的空间连接程度高;景观多样性水平较高,景观类型分布较均匀,异质性水平较高。2) 台安县景观类型中,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林地和城镇及工矿用地景观空间破碎度较大,斑块分布较离散,耕地景观为研究区的基质景观类型,耕地和园地景观斑块空间链接度高。
    • 吕佳伟; 田旺
    • 摘要: 本文以2019年崇礼地区遥感影像为基础,运用ArcGIS对研究区景观进行分类,并运用Fragstats软件从斑块类型与景观尺度上选取指标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对崇礼区森林景观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崇礼区森林景观多样性水平高但景观破碎化程度高,荒草坡面积占比较高,而针阔混交林、针叶混交林、果杏面积很小,需要调整当地的景观类型,增加覆被面积。整体景观斑块间连通度较高,但有一定的优化空间。
    • 李彩珠; 宋连连; 朱文浩; 丁珂新; 王亚男; 杨金明
    • 摘要: [目的]探究城市化强度与木本植物多样性之间的空间关系。[方法]以青岛市主城区的城市森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分析了城市化强度与木本植物多样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青岛市主城区木本植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城市化强度与木本植物丰富度指数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与香浓维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之间显著不相关;地理加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强度与木本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具有空间异质性。[结论]该研究可为城市木本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受城市化影响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奥勇; 蒋嶺峰; 白召弟; 杨潇; 张乐艺
    • 摘要: 以8 km×8 km的格网为评价单元,从土地生态系统的景观特征、生境质量抗干扰能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社会经济效益4个角度构建土地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通过空间自相关、冷热点分析和障碍度诊断模型,探究了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空间上呈中部及西南部较高、东南和东北部中等、西北质量较低的态势,土地生态质量总体较低,临界安全及危险区域分别占31.4%、27.7%。(2)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自相关程度高,热点主要分布于治理强度较高的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生态保护区,冷点分布于流域西北部,应适当加强上游区域土地生态的治理,消除极端冷点。(3)黄河流域土地生态质量主要障碍因子为经济密度、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离生态保护区距离、离水域距离,应立足区域自然基础和资源禀赋状况,加快绿色创新驱动,将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价值,在生态修复和改造时,合理配置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必要时可增设自然保护区。
    • Yali Zhang; Sandeep Sharma; Manjit Bista; Mingshi Li
    • 摘要: Natural forces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greatly alter land cover,deteriorate or alleviate forest fragmentation and affect biodiversity.Thus land cover and forest fragmentation dynamics have become a focus of concern for na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agencies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communities.However,there are few land cover datasets and forest fragmentation information available for the Dhorpatan Hunting Reserve(DHR)of Nepal to develop targete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lans.In this study,these gaps were filled by characterizing land cover and forest fragmentation trends in the DHR.Using five Landsat images between 1993 and 2018,a support vector machine algorithm was applied to classify six land cover classes:forest,grasslands,barren lands,agricultural and built-up areas,water bodies,and snow and glaciers.Subsequently,two landscape process models and four landscape metrics were used to depict the forest fragmentation situations.Results showed that forest cover increased from 39.4%in 1993 to 39.8%in 2018.Conversely,grasslands decreased from 38.2%in 1993 to 36.9%in 2018.The forest shrinkage was responsible for forest loss during the period,suggesting that the loss of forest cover reduced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forest and nonforested areas.Expansion was the dominant component of the forest restoration process,implying that it avoided the occurrence of isolated forests.The maximum value of edge density and perimeter area fractal dimension metrics and the minimum value of aggregation index were observed in 2011,revealing that forests in this year were most fragmented.These specific observations from the current analysis can help local authorities and local communities,who are highly dependent on forest resources,to better develop local forest management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lans.
    • 马文杰; 张平
    • 摘要: 以陕西省西安市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状况为研究数据,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土地景观分布及迁移变化情况。通过Fragstats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结合区域特征揭示景观格局时空异质性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西安市景观类型以地形为分界,北部平原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南部山区多为林地和草地,景观变化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以耕地流出最为明显。2000—2015年,研究区耕地占比由39.41%减至35.04%,建设用地由8.22%增至12.69%,水域面积增加,景观变化在2010—2015年尤其剧烈。研究区景观趋于多样化、破碎化,连通度减少,但聚集度增加,变化主要来自建设用地的扩张。山区中景观连通度保存较好,景观斑块聚合程度高,草地向林地转变,自然景观得到有效保护。研究结果为西安市用地规划及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参考。
    • 曹宇鹏; 方江平
    • 摘要: 以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Fragstats4.2软件平台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日喀则市地类以草地占绝对优势,占比达80%,其次为未利用地。期间未利用地面积增加最大,增加47.46 km^(2),草地减少面积最大,减少65.58 km^(2)。斑块空间集聚度趋向分散,破碎化程度增大,土地利用丰富度、复杂度增加,人为干扰影响有增强趋势。
    • 乔皓; 白少杰; 高云军
    • 摘要: 作为人与自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景观格局深刻影响着区域可持续发展,因此,针对城市用地进行分析研究对城市生态建设及规划至关重要。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晋中市2000、2010、2020年3个研究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探讨,并通过Fragstats计算景观格局指数。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晋中市域内的主要用地类型为耕地;②2000—2020年晋中市最优势的景观类型是耕地,草地景观破碎度最高,林地、建设用地破碎度在不断增大;③2000—2020年晋中市景观向破碎化、复杂化、多样性、聚集性方向发展演变。
    • 范勋承
    • 摘要: 基于5期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ENVI和FRAGSTATS软件分别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及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探究福建省重点生态公益林区顺昌县1995—2015年20年间的景观格局变化.结果表明:2000年顺昌县开发强度最大,景观最为破碎;2010年景观连通性最好.LSP指数整体呈"M"型曲线变化,2000年和2010年斑块类型最为复杂.1995—2015年间,顺昌县CONTAG指数呈"√"型曲线变化趋势,景观中斑块类型的聚集程度在2015年达到最大值.从SHDI指数上看,1995—2000年间,顺昌县景观系统的结构最为复杂;2000年后,该县景观结构逐渐变得简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