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粒度效应

粒度效应

粒度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自然地理学、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7752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中国土地科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沉积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六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第4届中国金属学会青年学术年会、全国地图学与GIS学术会议等;粒度效应的相关文献由330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在银、吴未、张敏等。

粒度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7752 占比:99.71%

总计:37863篇

粒度效应—发文趋势图

粒度效应

-研究学者

  • 黄在银
  • 吴未
  • 张敏
  • 欧名豪
  • 许丽萍
  • 万婷
  • 位慧敏
  • 何江
  • 兰樟仁
  • 卢付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海菊; 刘小英; 胡靓达; 喻素芳
    • 摘要: 景观格局-动态-过程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科学分析沿海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对区域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类型遥感监测产品为数据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和变异系数从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角度量化景观指数在30~1000 m范围的粒度效应,构建信息熵模型确定最优粒度,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景观指数和转移矩阵分析2000—202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景观结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景观水平和类型水平上景观指数对粒度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不同景观类型的粒度效应略有区别,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最佳粒度为60 m;(2)林地是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建设用地是增长最快的景观类型,人类活动使林地、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格局发生剧烈变化;(3)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斑块密度增加,景观呈破碎化趋势,景观格局逐渐复杂化,空间异质性增强。在社会、经济、旅游等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景观格局呈加速变化趋势,因此,在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需从区域角度出发,合理调整景观结构,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实现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 张启斌; 刘冬悦; 李倩; 于强; 宋宏利; 李世冉
    • 摘要: 以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磴口县为研究区,针对县域生态空间网络的粒度效应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空间粒度的变化对生态空间网络的空间结构、拓扑结构以及生态源地的面积与空间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影响,而生态阻力的粒度效应并不明显。随着空间粒度的不断增大,生态源地的面积产生了明显的波动并且变得越发破碎;生态空间网络长度经历了从增加到减少的变化,其空间分布由最初的不断密集再到逐渐稀疏;生态空间网络的各项拓扑结构指数变化较为明显,随着空间粒度的不断升高,网络的度分布愈发集中,同配性、层次性、模块化增强,网络的不均匀性不断提升,连接性不断降低,总体向更加不稳定的方向变化。
    • 秦钰佳; 唐鑫; 程龙飞; 周廷强; 向磊; 郭森
    • 摘要: 为了研究低温液氮吸附实验中样品粒径对页岩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文中以贵州南部三都水族自治县北部的牛蹄塘组页岩为例,通过物理破碎获得不同粒径的页岩样品,分别对破碎后6组不同粒径的页岩样品开展了常规物性实验,并将破碎筛分后的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测实验,同时基于分形维数理论,探索破碎筛分后纳米孔隙的粒度效应及分维特征,并从微观孔隙变化特征揭示了孔隙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破碎筛分后的样品中,粒径小于74μm的样品孔隙体积与其余粒径的样品相差很大,并且孔径达到14.359 nm,表明过度的破碎筛分会使实验结果产生误差;粒径96~120μm的样品孔隙体积比120~150μm的大,表明页岩在研磨破碎过程中,部分封闭的有机质孔可能会变为开放孔,同时也可能会在有机质中形成一些新的人工微裂缝,进而增加页岩的孔隙体积。综合实验数据的可靠性及时效性等因素,建议采用120~180μm的样品来开展研究区页岩的孔径参数分析测试实验。
    • 伍永秋; 王立辉; 杜世松; 李静芸; 申玉龙
    • 摘要: 地表松散沉积物中不同粒级的颗粒蕴含着不同的信息,这种差异与其物质来源、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分选作用以及沉积后的风化作用等有关。因此,可根据沉积物中不同粒级颗粒地球化学特征与矿物组成的差异,进行沉积物物源追踪或沉积环境重建。选择青藏高原在气候和地貌方面具有典型意义的柴达木盆地、错那湖、雅鲁藏布江流域作为研究区,分别采集了这几个地区的沙丘沙、黄土、湖积物、冲积物、洪积物、残坡积物等地表松散沉积物样品,用干筛法将沉积物样品分为两个部分,粗颗粒部分粒径范围为≥75~500μm,细颗粒部分粒径<75μm。对上述粗、细颗粒分别进行稀土与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轻矿物组成的实验室分析测试,并对沉积物中粗、细颗粒的测试结果采用古典多维尺度方法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松散沉积物中粗、细颗粒在轻矿物组成、微量和稀土元素含量、稀土特征、元素参数等方面存在差异;细颗粒部分蕴含了更多的环境信息,富含容易受化学风化影响的黏土矿物以及硬度较小、容易被磨蚀的方解石等矿物。在物源示踪中不同气候区的沉积物细颗粒不宜进行直接比较,应根据样品的粒度分布情况优先选择合适的粗颗粒组分进行物源示踪。
    • 徐雯雯; 董雪婷; 张志东; 黄选瑞
    • 摘要: 为探讨植被景观格局时空尺度效应,运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解译塞罕坝地区3期(1989、2000和2016年)遥感影像,并利用简单聚合法将景观类型栅格数据进行空间粒度上推,计算基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采取尺度图谱分析不同时空尺度草地、天然次生林、灌木及人工林等植被类型的景观尺度效应,通过信息熵模型确定了景观格局分析的最佳空间粒度.结果表明:(1)4种植被景观在空间尺度上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而在时间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不同景观指数对时空尺度的响应结果不同,边缘密度、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聚集度指数及蔓延度指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较强的尺度效应,且90 m为研究区植被景观格局的最佳分析粒度;(3)草地、天然次生林在1989—2016年期间,破碎化程度增加,对研究区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 王甜; 卢付强; 李祖政
    • 摘要: 基于适宜分析尺度从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两个视角,以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常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和2015年两期遥感数据,对16种空间粒度序列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进行分析,在最佳粒度的基础上利用移动窗口法结合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探讨连续植被斑块的空间分布动态,全面探索城市植被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其连通度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各地类中耕地随粒度增加呈阶梯状的基底效应;随时间推移建设用地斑块密度减小,林地和耕地斑块形状趋于复杂;空间粒度30 m是研究区景观格局的适宜分析尺度。植被斑块的分布格局表现为,市域东北部植被低-低集聚空间自相关;而西南部植被高-高集聚自相关的分布规律;局部低-低集聚区域有向西部生态用地蔓延的趋势。从时间上看,两年植被斑块类型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分别为0.74和0.67,说明植被的连通度明显降低。因此,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相结合的方法框架为城市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特征与连续变量的空间关联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式,得出的植被连通度变化规律可为城市规划、植被恢复与人居环境的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 刘雪乾; 蔡海生; 张学玲; 陈艺; 喻淞瀚
    • 摘要: 提取2018年万年县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中的农村居民点数据为源数据,依据不同的空间粒度划分为15种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然后选取12个景观指数进行计算,分析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从而确定适宜粒度的范围及最佳分析粒度.在最佳分析粒度效应下,以万年县各乡镇为研究单元,定量分析万年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具有明显的粒度效应,综合各个景观指数的第一尺度域,确定万年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分析的适宜粒度范围为30~50 m,最佳粒度为50 m.万年县农村居民点整体布局相对混乱,各乡镇存在较大差异,整理潜力较大.
    • 王甜; 卢付强; 李祖政
    • 摘要: 基于适宜分析尺度从景观格局和空间自相关两个视角,以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常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和2015年两期遥感数据,对16种空间粒度序列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进行分析,在最佳粒度的基础上利用移动窗口法结合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探讨连续植被斑块的空间分布动态,全面探索城市植被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其连通度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各地类中耕地随粒度增加呈阶梯状的基底效应;随时间推移建设用地斑块密度减小,林地和耕地斑块形状趋于复杂;空间粒度30 m是研究区景观格局的适宜分析尺度.植被斑块的分布格局表现为,市域东北部植被低-低集聚空间自相关;而西南部植被高-高集聚自相关的分布规律;局部低-低集聚区域有向西部生态用地蔓延的趋势.从时间上看,两年植被斑块类型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分别为0.74和0.67,说明植被的连通度明显降低.因此,景观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相结合的方法框架为城市景观格局空间变化特征与连续变量的空间关联规律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式,得出的植被连通度变化规律可为城市规划、植被恢复与人居环境的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 李东进; 唐丽莎; 张宇东; 贾培培
    • 摘要: 消费者通常会预测活动花费的时间,已有研究主要探讨消费者如何预测活动的持续期,但尚不明晰消费者在持续期内如何预测活动的投入时间.探讨影响消费者在持续期内预测投入时间的持续期表述单位和应答格式两个因素,基于时间分配视角,将消费者预测时间的格式分为时间量格式和次数量格式两类.基于粒度效应和锚定调整理论,通过3个实验验证持续期表述单位和应答格式对消费者时间预测的交互作用,运用Bootstrap中介分析法探讨感知信心在这一交互过程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当以时间量作为时间预测问题的应答格式时,与以粗略型单位(如1个月)表述持续期相比,精细型单位(如30天)表述持续期能降低消费者的感知信心,从而使消费者预测自己投入的时间更少;当以次数量作为时间预测问题的应答格式时,与以精细型单位表述持续期相比,粗略型单位表述持续期能降低消费者的感知信心,从而使消费者预测自己投入的次数和投入的时间都更少.此外,在投入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按照不同的持续期表述单位和应答格式进行时间分配影响消费者对目标活动的参与意愿.当以时间量作为时间分配的重点时,与以精细型单位表述持续期相比,以粗略型单位表述持续期促进消费者的参与意愿;而当以次数量作为时间分配的重点时,与以粗略型单位表述持续期相比,以精细型单位表述持续期促进消费者的参与意愿.在理论层面上,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与时间相关的情景因素如何影响消费者对时间的预测;在实践层面上,研究成果有助于企业为产品或服务设计有针对性的时间分配方式.
    • 马祥英; 廖艳娟; 陆柳玉; 梁翠益; 黄在银; 陈其锋
    • 摘要: 表面结构对纳米粒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设计出具有理想表面性能的纳米材料,需要精确的表面热力学参数来确定纳米粒子的构效关系.通过微乳法合成5种粒度在32~119 nm球状硫化镉(CdS),利用溶解热力学原理及热力学基本理论,通过实验获取了不同尺寸纳米CdS的溶解热力学函数,建立不同尺寸纳米球摩尔表面热力学和偏摩尔表面热力学模型理论,结合纳米和块体材料性质差异和热化学循环理论,推导出摩尔表面热力学函数、摩尔表面热容,分析讨论了硫化镉纳米球热力学性质的尺寸及温度效应的规律和原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