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银行网络

银行网络

银行网络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332184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中国金融电脑、中国信用卡、金融电子化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2006年全国船舶通信导航学术年会、全国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技术研讨会、全国第八届通信保密与信息安全现状研讨会等;银行网络的相关文献由20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庆生、崔丽华、李忱等。

银行网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2184 占比:99.94%

总计:332374篇

银行网络—发文趋势图

银行网络

-研究学者

  • 孙庆生
  • 崔丽华
  • 李忱
  • 李智
  • 李红
  • 杨杰
  • 林卫萍
  • 牛晓健
  • 王宇伟
  • 罗启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婷婷
    • 摘要: 关注银行间系统性风险的发生与传染机制对宏微观审慎管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网络分析已成为分析和识别系统性风险的有力工具。通过银行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网络能够直观简便地发现传染特性,因此在实际研究中被广泛运用。基于此,主要从传染渠道、不同网络结构下的传染特性、关键节点和风险传染测量等角度展开阐述,从网络视角对银行风险传染做系统回顾,最后展望该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势,旨在为今后的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方向。
    • 川村朋贵; 游洲(译)
    • 摘要: 一、引言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伦敦各银行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西印度群岛、爱奥尼亚群岛、毛里求斯和锡兰纷纷开设了办事处。这些银行经由英国政府的皇家特许注册成立,并有权在其当地办事处发行银行票据。英国在南亚和东亚的殖民地于19世纪50年代后期才被纳入英国各银行网络之中。①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后,这些银行在亚洲迅速扩展了业务,并在扩大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国际贸易和使亚洲区域内贸易快速增长两方面开始发挥关键作用。银行很快成为大英帝国在整个地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黄海军
    •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银行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为加强金融科技在银行中的深化落实,银行网络的安全可靠性也越来越重要,银行数字化通过使用一些新技术,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提升银行网络的安全可靠性,为银行使用新技术提供安全可靠的平台.本文将阐述在银行网络安全可靠性方面采取的方法和策略.主要技术涵盖网络设备冗余、数据链锯冗余、可靠性的协议、服务器安全优化.
    • 王文
    • 摘要: 人类第二个千禧年来临之际我在安徽的一座乡下小学读一年级。时至今日我已经记不太清那年都经历了什么,隐约记得当时社会上传言一种叫"千年虫"的病毒即将攻击政府网络,清除所有人的信息记录,银行网络也将随之瘫痪,别想再取出一毛钱,实际上许多大城市都已出现了换兑热潮。甚至还有人宣称这种病毒有可能感染到人身上,把活人变成僵尸。除了这些可怕传闻之外,另外一个印象就是那年烟花特别多。这种强烈反差,恐慌和喜悦并存的场景,成了世纪之交最显著的底色。
    • 何盛凌
    • 摘要: 利用2013—2019年中国3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企业贷款数据和财务数据,构建银行间共同贷款网络,根据节点银行的中心性特征和银行社团结构,利用因子分析法从个体、社团和网络三个层面度量中国上市银行脆弱性。研究发现自2013年以来中国上市银行脆弱性呈现出较明显的波动性,自2016年以来脆弱性持续下降;中国上市银行体系中存在三个稳定的社团结构,需及时关注其内部核心银行、中介银行和中心银行的脆弱性变动情况。
    • 余靖雯; 仝青山; 黄创霞
    • 摘要: cqvip:本文基于2007年至2019年全球69家金融机构日收盘数据,采用CoVaR方法度量各个金融机构之间的尾部风险溢出效应,并建立有向加权尾部风险溢出网络。首先,从全局和区域的角度分析了该网络的风险溢出水平,当股票市场面临危机时,全局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和跨区域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均达最大值,同时跨区域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的结果表明,在平稳时期,风险倾向于在同一区域内部传播,但在遭遇危机时,风险倾向于跨区域传播。其次,构建系统性风险指数,在此基础上得出各金融机构风险接收与溢出的指数排名。研究发现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巴克莱银行和汇丰银行常年具有较高的系统重要性,而系统性风险溢出强度结果表明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系统重要性正在逐年上升。
    • 王鹏; 王小军; 邵思远
    • 摘要: 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是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众所周知,支付系统是银行间系统性风险传染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基于“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2006-2015)”的支付结算数据,建立银行间复杂网络并研究了网络的拓扑性质,在此基础上采用随机动态模型与代数动力学方法,探索了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及其概率分布的演化规律问题,并讨论了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支付结算数据建立的中国银行间复杂网络具有小世界性,各节点关联度较高.在没有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系统中有可能发生极端风险事件;而外界的随机扰动会增大风险,因此科学、高效的监管十分必要.银行间网络中的非线性效应对系统性风险有吸收、抑制作用.以上研究对丰富系统性风险理论、健全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对于中国支付系统的设计和优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邱路; 黄国妍
    • 摘要: 银行风险传导研究是系统性金融风险测度与防范的重点.文献中主要研究静态银行网络拓扑结构和银行系统性风险量化,较少考虑银行网络之间的状态转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时变状态网络模型.根据模型,首先用kmeans方法对各个时间段的银行网络分类,然后通过有向最小生成树(DMST,directed minimum spanning tree)分析每一类银行网络的拓扑结构,最后联合利用平面最大过滤图(PMFG,planar maximally filtered graph)方法构建时变银行状态网络,该网络可用作银行风险源头的寻找和传导时变性分析.利用时变状态网络模型研究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第四季度到2019第一季度同业拆借数据.结果表明,银行状态网络之间的短期连续跳跃性可有效描述金融危机的发生,比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出现了两个状态间的短期跳跃,从2013年"钱荒"到2015年的股灾阶段,先后出现了四个状态间的短期跳跃.同时,各个有向银行状态网络的出度和传染效应成正比,入度和银行面临风险的稳健程度成反比.时序的银行状态网络具有记忆性特征,这可以为央行防范系统性风险提供决策依据.
    • 张同涛
    • 摘要: 众所周知,近些年伴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升级,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银行金融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作用.而在当前银行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当中,确保网络安全所依靠的核心技术之一便是访问控制,访问控制技术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银行网络的运行安全.本文将就"访问控制"技术在银行网络中的运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 毛昌梅; 韩景倜; 刘举胜
    • 摘要: 为了探究中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基于信息溢出视角,选取中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日收益率为研究对象,按照重大金融事件“钱荒”,“股灾”将数据分为3个阶段,首先运用BEKK-GARCH模型构建了波动溢出网络,通过分析网络的拓扑指标探究了银行波动网络的溢出效应,最后以波动网络为例,利用目标免疫和随机免疫策略对所构建的网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1)在不同阶段下,中国上市商业银行波动溢出网络具有不同的网络结构,风险的冲击可以使得银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2)中国上市商业银行之间风险溢出网络在高风险时期,网络集聚系数呈现明显增大趋势,网络的平均路径呈现明显缩短趋势,这一特点表明高风险时期各银行会紧密联系共同抵御风险;3)目标免疫对银行波动溢出网络稳定的影响远大于随机免疫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