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人航天技术
载人航天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篇,主要集中在航天(宇宙航行)、航空、航天技术的研究与探索、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64216篇;相关期刊153种,包括瞭望、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科学新闻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全国特种气体第十九次年会、2010年全国空间电子学学术年会、第七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等;载人航天技术的相关文献由18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颐黎、杨保华、袁家军等。
载人航天技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4216篇
占比:99.86%
总计:164439篇
载人航天技术
-研究学者
- 李颐黎
- 杨保华
- 袁家军
- 平树
- 庞之浩
- 曲佳
- 林贵平
- 胡奎
- 蔡文
- 许玲
- 辛钰
- 阿龙
- EasyNight(文/图)
- Edward Moyer
- James Oberg
- MENG Xiangjie
- YANG Chunxin
- 丁向阳
- 万水献
- 中国航天信息中心
- 于凤霞
- 于可红
- 任洋
- 何小波
- 何明聪
- 何芳
- 佘振林
- 余柏森
- 傅明毅
- 凌子
- 凌玉仁
- 凡人
- 刘建禄
- 刘新兰
- 刘汉报
- 刘登锐
- 刘程
- 刘迎昕
- 刘静
- 力智
- 勤枚
- 华应龙
- 卢大亮
- 原诗萌
- 司马杭仁
- 吴国兴
- 吴增华
- 吴永安
- 吴清才
- 吴珉
-
-
EasyNight(文/图)
-
-
摘要:
神舟十二号自发射、对接,到成功返回,完成了准确安全地运送航天员.上太空再接他们回来的诸多高难度任务,刷新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高度,完成五项“中国首次”。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五个“首次”有多精彩吧!
-
-
李颐黎
-
-
摘要:
1986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把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列入其中。经论证,专家建议以载人飞船起步、以发展空间站为目标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批准实施我国的载人飞船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试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
-
-
-
摘要:
相比美俄,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起步颇晚,幸而少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大型动物实验和航天飞机。同时,中国宇航员在轨道上的时间相对较短,也免去了一系列吃喝拉撒的麻烦事情。下面就说说有关航天的一些逸闻趣事。在空间站不可以打赤脚在所有关于航天活动的新闻报道中,你肯定没见过光着脚的宇航员!因为人的脚长期适应了走路的环境,在正常新陈代谢的作用下,脚底的皮肤会有大量角质和死皮产生。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角质和死皮便会大量自动脱落漂浮在空间站内。
-
-
-
-
摘要: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他的这次飞行,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象征着中国太空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然而在这次举世瞩目的任务背后,作为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宇航员、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杨利伟鲜少讲述自己的故事,公众对“航天英雄”其人其事也知之甚少。这本由杨利伟亲自撰写的自传《天地九重》,则弥补了公众对于他本人及宇航员的种种未知,关于杨利伟本人的林林总总,都被他写进了这本书中。
-
-
陈巍
-
-
摘要:
随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到文昌航天发射场观看火箭发射,成为海南旅游的一个金字招牌。作为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度,中国在历经近代技术落后、数代航天工作者奋力攻关,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后,重新站在了世界航天最前沿,这无疑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回顾火箭在古代世界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类实现飞天梦想的曲折历程。
-
-
李会超
-
-
摘要:
回顾人类的航天史,当把人类送入太空还处于概念和想象中时,齐奥尔科夫斯基、冯·布劳恩等航天界的先驱们就已经提出了空间站的设想。从国外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过程看,发射和运行大型空间站,让航天员在太空与地面间穿梭成为日常。
-
-
原诗萌
-
-
摘要:
载人航天工程是世界上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航天科技“神舟”团队作为负责我国所有载人航天器研制设计工作的主力军,不断勇攀科技新高峰,以载人航天技术创新和跨越,实现科技强国的创新理念。从立项至今近30年间,“神舟”团队从零起步,取得了包括空间站核心舱、神舟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多用途缩比返回舱在内的十余艘载人航天器飞行试验任务连战连捷的优异成绩,将17人次航天员成功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空间交会对接、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
-
-
童话(文/图)
-
-
摘要:
人类航天最难的技术莫过于载人航天。1961年苏联和美国率先突破并全面掌握这项技术,之后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直到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才打破这项垄断。时至今日,中、美、俄依然是仅有的三个全面独立掌握各项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近年来,中国航天迈入“空间站时代”,嫦娥计划推进顺利,中国航天员离登上月球的目标又更进一步!
-
-
吴永安
-
-
摘要:
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状态良好,中国空间站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992年,我国就制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建设大型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从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与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开始,中国的神舟系列飞船已经成功发射12次。
-
-
-
-
摘要:
相比美俄,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起步颇晚,幸而少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大型动物实验和航天飞机。同时,帼宇航员在轨道上的时间相对较短,也免去了一系列吃喝拉撒的麻烦事情。下面就说说有关航天的一些逸闻趣事。
-
-
韩莹;
林贵平;
杨胜华
- 《第七届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生保系统和环境控制是载人航天技术中的关键环节,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生保系统的设计正朝着可再生、封闭式发展.CO2的净化是载人航天环控与生保系统中关键子系统之一,净化CO2的技术方法很多,例如:金属氧化物吸收、固态胺吸收、醇胺吸收和电化学去极化膜分离技术、分子筛变压吸附等.目前国内"神州五号"上采用的还是氢氧化物吸附的方法,国际上已经采用了四床沸石分子筛的方法.本文是以空间站为背景,对比分析了沸石分子筛与新型材料碳分子筛的性能,并对碳分子筛的吸附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计算,分析了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
-
-
-
-
-
-
-
-
魏晨曦
- 《2010年全国空间电子学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航天界掀起了一股深空探测的热潮,各航天大国纷纷发射自己的深空探测器或是制定未来的深空探测计划,其中美国宇航局和欧空局的计划最为壮观。欧空局在本世纪初发射了“火星快车”火星轨道器和“SMART-1”月球轨道器,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深空探测活动。与美国相比,20世纪以来欧洲在科技方面一直处于下风。欧洲不甘心总是跟在美国后面,迫切希望能通过制订自己的重大科技计划,通过各个成员国的努力,在一些领域赶上并超过美国,重新回到科技之巅。本文主要介绍了欧洲太空探索体系的构成、欧洲的登月计划及其进展、欧洲火星探测的未来规划,并对欧洲载人航天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
-
魏晨曦
- 《2010年全国空间电子学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航天界掀起了一股深空探测的热潮,各航天大国纷纷发射自己的深空探测器或是制定未来的深空探测计划,其中美国宇航局和欧空局的计划最为壮观。欧空局在本世纪初发射了“火星快车”火星轨道器和“SMART-1”月球轨道器,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深空探测活动。与美国相比,20世纪以来欧洲在科技方面一直处于下风。欧洲不甘心总是跟在美国后面,迫切希望能通过制订自己的重大科技计划,通过各个成员国的努力,在一些领域赶上并超过美国,重新回到科技之巅。本文主要介绍了欧洲太空探索体系的构成、欧洲的登月计划及其进展、欧洲火星探测的未来规划,并对欧洲载人航天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
-
魏晨曦
- 《2010年全国空间电子学学术年会》
| 2010年
-
摘要: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航天界掀起了一股深空探测的热潮,各航天大国纷纷发射自己的深空探测器或是制定未来的深空探测计划,其中美国宇航局和欧空局的计划最为壮观。欧空局在本世纪初发射了“火星快车”火星轨道器和“SMART-1”月球轨道器,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深空探测活动。与美国相比,20世纪以来欧洲在科技方面一直处于下风。欧洲不甘心总是跟在美国后面,迫切希望能通过制订自己的重大科技计划,通过各个成员国的努力,在一些领域赶上并超过美国,重新回到科技之巅。本文主要介绍了欧洲太空探索体系的构成、欧洲的登月计划及其进展、欧洲火星探测的未来规划,并对欧洲载人航天的发展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