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货币政策规则

货币政策规则

货币政策规则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20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5734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生产力研究、世界经济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08年国际应用统计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等;货币政策规则的相关文献由168位作者贡献,包括卞志村、刘斌、袁靖等。

货币政策规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7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5734 占比:99.24%

总计:15854篇

货币政策规则—发文趋势图

货币政策规则

-研究学者

  • 卞志村
  • 刘斌
  • 袁靖
  • 农丽娜
  • 刘喜和
  • 刘婵婵
  • 刘金全
  • 平健
  • 徐宝林
  • 朱燕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峰; 李成刚
    • 摘要: 本文通过构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多目标”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传导机制,基于1998年1月至2019年11月的月度数据,采用门槛VAR模型实证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我国货币政策规则选择。研究表明:其一,相较于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产出与通胀的负向抑制效应更强,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更易受全球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其二,高度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产出、通胀与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负面效应,且易引发国际资本回流。其三,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效果受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且高度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易增大宏观调控难度。其四,总体而言,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在调控产出、通胀方面表现更优,但在稳定人民币汇率与国际资本流动方面略为逊色。
    • 毛文莉; 李倩倩; 白晓光
    • 摘要: 本文以开放经济作为背景,基于2015年第二季度到2022年第一季度数据,实证检验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对汇率进行了反应。结果表明:中国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类似,利率对汇率进行了直接反应,但是反应不明显,开放经济下泰勒规则在中国并不适用。我国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的决定机制仍需进一步改革。
    • 刘中超
    • 摘要: 本文以自然利率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为起点,回顾了国内外对自然利率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将自然利率定义为使通货膨胀水平保持稳定的实际利率水平.本文选取银行间市场隔夜拆借利率为衡量利率的指标,采用2007年第二季度至2019年第二季度共49组数据,建立了结构性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来估计中国的自然利率.研究表明:中国的利率缺口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另外,在2007-2019年期间,只有2008年、2009年和2015年中国的自然利率与实际利率基本相当,其余大部分时间实际利率均小于自然利率.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自然利率在判断货币政策取向及通货膨胀趋势、货币政策调控转型以及建立货币政策操作规则中的应用,同时分析了低利率政策导致的中国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失衡以及金融风险不断加剧的后果.基于研究结论,结合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货币政策向价格型调控模式转型实际以及央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目标,本文提出了转变传统的货币政策取向、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并轨"、完善"利率走廊"建设、建立以自然利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等政策建议.
    • 赵恢林; 黄建忠; 李明
    • 摘要: 文章以中国"人口红利"优势消失、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及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为背景,在新凯恩斯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了家庭生育过程,考察了货币政策规则与财政补贴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货币政策能显著减少生育时间,降低生育投资,导致生育数量下降;(2)机制分析表明负利率冲击提高了工资水平,增加了劳动时间,从而避免生育带来的劳动机会成本损失,减少了投资意愿和生育投资;(3)政府的生育补贴能显著提高生育水平,但会挤出产出和消费,因此政府的生育补贴政策需要结合相对应的配套措施.
    • 赵米芸
    • 摘要: 针对货币政策如何对宏观杠杆率作出反应的问题,构建福利损失函数、动态IS-NK-Phillips曲线和自然利率内生决定方程所刻画的宏观经济约束环境,求解引入宏观杠杆率的最优利率和数量规则,并基于中国1996 ~2020年的季度宏观经济数据,采用GMM方法和State-Space方法分别估计固定参数和时变参数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研究发现,中国最优利率规则和数量规则均具有显著盯住宏观杠杆的政策取向,且最优利率政策操作相比最优数量政策更具主动性;最优利率规则促增长同时宏观杠杆率较为稳定,而最优数量规则熨平经济波动同时容易引发宏观杠杆率大幅波动;面对重大经济冲击时,央行更加注重稳增长的同时包容温和通胀和适度杠杆.央行应对宏观杠杆率予以关注,发挥利率政策促增长的同时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进一步拓宽优化中国利率政策框架,延伸名义利率调控通货膨胀、实体经济和宏观杠杆的宽度,由不稳定规则转变为稳定规则,增强利率政策对宏观杠杆目标的调节功效,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 罗融; 陆文力
    • 摘要: 本文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的框架下,建立了一个包括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的小型开放经济模型,系统研究和比较资本管制与资本账户开放两种情况下,国外金融冲击、出口需求冲击对中国经济的不同影响和传导机制,并检验资本账户开放情形下应对国际冲击时不同货币政策规则的有效性.结果发现:当资本账户开放时,一国受到国外冲击的波动幅度远大于资本管制的情况;资本管制和资本账户开放对国际金融冲击传导机制的关键差异在于贸易部门与非贸易部门的互动关系,具体表现为劳动力转移的差异;在资本账户开放后,面对不同形式的国际冲击,货币数量型规则和混合型规则均能有效熨平经济波动.
    • 邓创; 徐曼; 许志伟
    • 摘要: 本文运用带有时变参数的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多维金融指标体系为基础构建中国动态金融形势指数,作为金融波动的衡量依据并将其纳入货币政策调控的目标体系,构建包含内生金融冲击的新凯恩斯模型解析货币政策对经济与金融波动的最优反应机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证检验引入金融稳定目标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在不同阶段的适用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兼顾金融和经济双重稳定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能够有效降低传统货币政策对价格和产出波动作出逆风向反应时可能出现的偏误;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相比,危机后中国货币政策对价格波动调控的有效性得到提升,对经济波动的反应依然稳定,对金融形势变化的反应则显著提高.这些研究为新时代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双重稳定提供了有益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 李威
    • 摘要: 本文构建了可以模拟我国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比分析了将国债收益率纳入货币政策框架前后,宏观经济波动幅度以及社会福利损失变化情况.本文通过模拟发现,将国债收益率纳入货币政策锚定目标能够减小宏观经济波动幅度,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本文据此建议:一是将国债收益率纳入货币政策锚定目标;二是将国债收益率纳入贷款市场定价基准;三是增加国债发行量、提高流动性、增强其金融属性;四是国内债券市场改革要坚持防风险底线,更好地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五是债券市场对外开放要坚持"中央确权、穿透监管"原则,掌握人民币资产定价权,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 宋连方; 李生海
    • 摘要: 传统货币政策预期管理重在通过操作政策工具实现政策目标,现代预期管理重在通过信息传递,塑造和引导公众预期.央行沟通和货币政策规则是货币当局释放政策信号进行预期管理的重要方式.分析了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对微观企业投资产生影响的理论机制,构建了我国的央行沟通信号和政策规则信号指数,并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货币政策信号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沟通信号和规则信号能够显著影响微观企业投资,信号宽松程度与企业投资呈倒U型关系.企业金融投资对实业投资存在挤出效应,预期管理抑制了这种挤出效应.
    • 薛冠甲
    • 摘要: 本文对各类货币政策规则理论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学者对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的比较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检验不同货币政策规则在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适用性.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虽然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更显著;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同时考虑了多个目标,而这也更符合我国的国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