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经斯基
维经斯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中国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1篇、专利文献148941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党史纵横、上海党史与党建、党课等;
维经斯基的相关文献由159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利生、任武雄、姜建中等。
维经斯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8941篇
占比:99.88%
总计:149122篇
维经斯基
-研究学者
- 周利生
- 任武雄
- 姜建中
- 张玉菡
- 钱听涛
- 叶永烈
- 吴健
- 唐宝林
- 安济森
- 尹成
- 张家康
- 彭月才
- 彭月才(文/图)
- 曾永红
- 李明照
- 李绍华
- 杨云若
- 杨尧深
- 田亮
- 肖甡
- 胡云霞
- 贾双林
- 赵蛟
- 邵雍
- 郑俊华
- 郑俊华(文/图)
- 隋坤
- 魏黎波
- А.И.卡尔图诺娃
- 丁言模
- 乔君
- 任珍
- 任菊香
- 任蕙兰
- 刘仲敬
- 华强
- 卯文
- 叶介甫
- 叶孟魁
- 向华
- 吕通义
- 吴小松
- 吴忠良
- 吴殿尧
- 吴海勇
- 吴灿
- 周国长
- 唐有章
- 商昌宝
- 姚洪亮
-
-
曾庆榴
-
-
摘要:
1921年至1923年,马林三次来华。他对中国革命问题的认识和主张在中共创立及大革命时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通过召开中共三大,促成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马林在华工作期间,共产国际、俄共(布)及其来华使者之间对中国政治问题各有不同的认识与主张。在中共三大的会前、会中和会后,他一一突破中共中央迁粤、中共发展方向、争取共产国际援助孙中山和国民党、促成“党内合作”、推动中共三大召开等难题,为达成国共两党的合作扫清障碍,开拓道路。但是他对中国问题的观察与判断,也有片面性,存在若干失误与不足。
-
-
隋坤;
田亮
-
-
摘要:
1920年夏,维经斯基到中国后仅三四个月就发现:“中国现在关于新思想的潮流,虽然澎湃,但是第一太复杂,有无政府主义,有工团主义,有社会民主主义,有基尔特社会主义,五花八门,没有一个主流,使思想界成为混乱局势。第二没有组织,做文章、说空话的人多,实际行动,一点都没有。这样绝不能推动中国革命。”
-
-
陆相华
-
-
摘要:
诸多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的回忆材料谈到了杨明斋在中共一大之前的活动。他协助维经斯基,联络"南陈北李",为推动中共的成立做了大量的工作,实际上是筹建中共的一位"牵线人"。但是,党的一大以后,杨明斋的去向和下落却不甚明了。时值中共建党百年之际,笔者通过大量史料对杨明斋的人生轨迹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此文,期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指正。
-
-
张军锋
-
-
摘要:
杨明斋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1920年4月,他作为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派往中国的特使维经斯基的翻译和助手来到中国,来往于北京、上海、济南等地,会见李大钊、陈独秀,推动并帮助各地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他参与建立并加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中国共产党发起组,参与创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
-
张玉菡
-
-
摘要:
从1920年至1921年,五四运动后仅仅一年,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工作便开始了;仅仅两年,中国共产党便宣告正式成立。在这一过程中,苏俄、共产国际哪些条线的机构及其派遣人员在发挥作用?其又是怎样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文拟从1920年4月维经斯基来到中国谈起,探讨从1920年4月至1921年7、8月间,苏俄、共产国际远东工作与中国共产党创建之间的关系。
-
-
吴健
-
-
摘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列主义,不久,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不可否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苏俄和共产国际密不可分。其特派员格里戈里·纳乌莫维奇·维经斯基就是其中地位突出的一位。俄罗斯社会历史学家亚历山大·姆列钦评价,维经斯基应算作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默默无闻的“伟大工作者”,这位坚贞的布尔什维克不仅支持了中国共产党最初的组织构建,也让中苏两国在此后岁月里有了密切的联系。
-
-
隋坤;
田亮
-
-
摘要:
1920年夏,维经斯基到中国后仅三四个月就发现:“中国现在关于新思想的潮流,虽然澎湃,但是第一太复杂,有无政府主义,有工团主义,有社会民主主义、有基尔特社会主义,五花八门,没有一个主流,使思想界成为混乱局势。第二没有组织,做文章、说空话的人多,实际行动,一点都没有。这样绝不能推动中国革命。”
-
-
陈晨
-
-
摘要:
1920年4月。新旧思想在激烈角逐中,乾坤变革在悄然酝酿中。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关注着中国,列宁的目光注视着东方。维经斯基一行到达上海的时候是个雨天。四月的上海,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阴晴不定,一出太阳就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下点小雨就阴冷缠绵满地泥泞。呼吸着潮湿的空气,看着雨幕里朦朦胧胧的城市街景,维经斯基有点怀念北京,尽管昨天才刚刚离开。
-
-
吴健;
常立军
-
-
摘要:
直到今天,俄外交部档案里依然不吝词藻地称赞霍多罗夫在北京、上海发展了深厚的外交圈人脉,再加上通晓英语、中文,为苏俄争取了宝贵的国际同情和声援。有人说维经斯基(中文名吴廷康)是苏俄派往中国的第一位外交官,但近年来俄媒体挖掘史料指出,知识分子出身的记者阿布拉姆·叶夫谢耶维奇·霍多罗夫,才是苏俄派驻中国甚至远东地区的首位外交官,而且是"从反革命走向革命"的特殊人物。
-
-
江静
-
-
摘要:
1920年4月到1921年1、2月,维经斯基作为第一位奉命赴华的俄共(布)代表,其重要使命是了解中国国内情况,与中国的革命者建立联系并帮助建党为。从维经斯基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两方面来看,他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中国早期革命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