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粮饲兼用

粮饲兼用

粮饲兼用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专利文献10502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甘肃科技纵横、农业开发与装备、中国种业等; 粮饲兼用的相关文献由344位作者贡献,包括沈禹颖、丁明磊、刘曙东等。

粮饲兼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1.13%

专利文献>

论文:10502 占比:98.87%

总计:10622篇

粮饲兼用—发文趋势图

粮饲兼用

-研究学者

  • 沈禹颖
  • 丁明磊
  • 刘曙东
  • 奚亚军
  • 孙风丽
  • 张超
  • 王丹丹
  • 王京宏
  • 王伟伟
  • 王志成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薛巍敏; 王耀; 魏珊珊; 姚芳; 梁明韬; 李萍; 张文博; 张鑫; 王蕾; 蔡峰
    • 摘要: 甘肃省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为整合全省种业优势资源,用好科技“金钥匙”,“破题”种业资源发展困境,我省将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据悉,我省种业振兴行动目标任务是:进一步加大资源普查力度,摸清种质资源家底,加快开展玉米、马铃薯、肉牛、肉羊等良种联合攻关和生物育种,积极选育抗旱、抗寒、优质专用、籽粒机收及粮饲兼用和青贮玉米新品种,选育抗旱、抗病、高淀粉和加工专用型马铃薯新品种。
    • 曲江波; 岳辉; 鲁俊田; 刘中杰; 赵文媛; 鲁保良; 关国志; 徐文伟
    • 摘要: 为探讨粮饲兼用玉米品种丹玉212的最佳种植密度,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在东华北、西北春玉米区等6个试验点进行了不同地点多密度试验,以研究该品种的最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丹玉212在不同年份各试验点在67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穗部性状间协调性好,空秆率、茎腐发病率、籽粒含水率相对较低,有效叶面积光能截获能力最强。丹玉212在密植条件下均体现了较好的抗倒伏能力,具有市场开发潜力。
    • 刘晓慧
    • 摘要: 玉米是庄浪县主要的粮饲兼用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在1.53万hm2左右。庄浪县旱地梯田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条件下,以先玉335为对照,对引进的10个粮饲兼用玉米品种进行了评比试验。结果表明:由于2021年玉米全生育期降雨偏少,造成穗粒数和百粒重下降,影响整体产量。京科968、甘玉2506、五谷318产量分别为13 787.73 kg、12 871.49 kg、12 455.69 kg,较对照增产29.35%~43.18%,居前三位,且经济性状优良,生长整齐,抗病抗虫抗旱性强,无倒伏现象,建议下一年主推这三个品种;金穗1915、兰山319、甘玉2603、甘玉759、丰贮一号产量分别为12 135.56 kg、11 326.03 kg、11 175.16 kg、10 740.96 kg、10 325.16 kg,较对照增产7.22%~26.02%,且综合性状较好,可在同等栽培条件下作为搭配品种继续种植;京科621产量较低,较对照减产11.77%,不宜引种,有待下年继续试验验证。
    • 杨希文; 李永清; 邓玉芳; 汪兰英; 陈琦; 李小宇; 常琳燕; 马进华; 马玉华; 赵小林; 覃志江; 马尕克
    • 摘要: 为临夏州高寒旱作区提供优良饲草品种选择,引进铁研53、屯玉168、丰大709、大唐8号4个饲用玉米品种,在临夏州高寒旱作区开展引种试验,综合评价出适宜该区丰产稳产的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结果表明:铁研53、屯玉168表现出籽粒和鲜草双丰产,籽粒产量分别为815.45 kg/667m^(2)、874.25 kg/667m^(2),比当地主栽品种豫玉22号(CK)分别增产1.77%、9.11%;鲜草产量分别为6412.3 kg/667m^(2)、6102.4 kg/667m^(2),比CK分别增产12.25%、6.83%。屯玉168、铁研53株高分别为376.25 cm、365.12 cm;叶片数分别为15.23片、15.15片;穗位高分别为152.15 cm、159.35 cm;根基处株径分别为2.71 cm、2.88 cm;穗位处株径分别为2.20 cm、2.23 cm。全生育期比CK提前2~3 d,屯玉168为149 d,铁研53为150 d。铁研53、屯玉168均适合在临夏州高寒旱作区推广种植。
    • 丁明磊; 王京宏; 王伟伟; 李嵩; 王志成; 张超; 孙风丽; 刘曙东; 奚亚军
    • 摘要: 为筛选出适宜在陕西关中地区种植的粮饲兼用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盆栽种植方式,在大田气候条件下,以春化发育特性、田间农艺性状、饲草产量、再生能力以及籽粒产量等为指标,对300份小麦种质资源的粮饲兼用特性进行筛选与评价。结果表明,‘大地532’、‘隆麦855’、‘黎丰6号’、‘WM353’、‘普冰326’、‘永顺188’、‘XN719’、‘XN911’共8个小麦种质资源的冬季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较高、再生能力较强及综合表现较好,适宜作为粮饲兼用型小麦种质资源进行育种和生产利用。本研究可为陕西关中地区及类似生态区的粮饲兼用型小麦育种和生产应用提供物质基础。
    • 丁明磊; 王京宏; 王伟伟; 王志成; 张超; 孙风丽; 刘曙东; 奚亚军
    • 摘要: 为探明适宜陕西关中地区种植的粮饲兼用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高产栽培技术,于2020—2021年以前期筛选鉴定粮饲兼用性能表现较好的品种(系)西农136为材料,采用三因素再裂区试验设计,探究不同播期、追肥量和播量对西农136主要农艺性状(分蘖、株高及生育期等)及产量(饲草产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西农136株高、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显著(P0.05);播量对冬季分蘖数影响显著(P<0.05),对饲草鲜重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冬季分蘖数和饲草鲜重产量随播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幅逐渐降低。粮饲综合经济效益最高的栽培措施为A2(10月4日)播期、B2(90 kg/hm2)追施尿素量、C2(4.5×106粒/hm2)播量,比周麦18单一籽粒收入增收47.65%。本研究明确了粮饲兼用型小麦西农136的适宜栽培措施,为其作为粮饲兼用型小麦在陕西关中地区及同类型生态区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陈发中; 陈学君; 王霞; 陈美伶; 张海涛; 石淑慧
    • 摘要: 为解决甘肃自育优良玉米新品种较匮乏、外引玉米新品种对甘肃的生态条件较难适应且退化严重的问题,张掖市博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采用重离子辐照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现代育种方法,以自育自交系BT0521为母本、自育自交系0571为父本杂交选育出了高产高淀粉粮饲兼用型玉米新品种丰玉3号。2012—2013年参加甘肃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新品种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15621.0 kg/hm^(2),较对照品种增产2.7%。其中2012年平均折合产量16536.0 kg/hm^(2),较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5.4%;2013年平均折合产量14706.0 kg/hm^(2),较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2.3%。2014年参加甘肃省玉米中晚熟高密组新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6122.0 kg/hm^(2),比对照品种先玉335增产7.8%。丰玉3号在甘肃省张掖市春播生育期132 d,株高273 cm,穗长21.0 cm,穗粗5.2 cm,出籽率88.8%,千粒重347.7 g。容重734.2 g/L。丰玉3号籽粒(干基)含粗淀粉766.0 g/kg、粗蛋白89.7 g/kg、赖氨酸3.1 g/kg、粗脂肪36.9 g/kg,属高淀粉玉米品种。该品种高抗茎基腐病和瘤黑粉病,抗大斑病,中抗丝黑穗病,感矮花叶病和红叶病。适宜在甘肃、新疆及同类生态区种植。
    • 杨永军
    • 摘要: 为筛选出适合庄浪县种植的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特引进6个粮饲兼用型玉米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玉源7879植株生长健壮,叶色深绿,籽粒饱满,抗性好,做青贮产量高,是粮饲兼用的好品种。君实618丰产性较好,但株高只有274 cm,青贮产量最低,为76882.5 kg/hm^(2),可作为粮食品种进行试验推广。
    • 杨海波; 丁明磊; 王京宏; 王伟伟; 王志成; 张超; 孙风丽; 刘曙东; 奚亚军
    • 摘要: 为了筛选鉴定出适于陕西关中地区种植的粮饲兼用型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系),以前期初步筛选的具有一定粮饲兼用潜力的7个品种(系)作为试验材料,对其冬季鲜绿饲草产量、农艺性状、籽粒产量以及综合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周麦18比较,7个品种(系)冬季刈割后的农艺性状均适合当地的生产条件。周麦32的冬季分蘖数较多,稷麦8号的春季再生能力较强;西农136的冬季鲜绿饲草产量最高,为19.35 t/hm^(2);西农119的籽粒产量为8.80 t/hm^(2),比对照周麦18增加了4.76%,显著高于其它6个品种(系)。西农136和西农119的粮饲综合经济收益分别比周麦18的单一籽粒收益增加了47.36%和46.57%。综合各项指标进行评价,西农136和西农119表现突出,较为适宜作为粮饲兼用型小麦品种(系)在陕西关中地区推广应用。
    • 倪世存; 梁红柱; 付同刚; 高会; 韩立朴; 刘金铜
    • 摘要: 粮饲兼用作物种植模式对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粮饲兼用的2个高粱品种(‘F438’和‘2562’)和2个谷子品种(‘张杂19号’和‘张杂13号’)为试验材料,在内蒙古河套灌区五原县进行大田试验,研究2种作物拔节期的农艺性状对不同土壤盐碱水平的响应特征,并探讨作物不同农艺性状与土壤电导率(EC)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播种前样地的土壤EC为对照,至拔节期2个谷子品种土壤EC低于高粱品种;随土壤EC升高,谷子‘张杂13号’和‘张杂19号’的可见叶片数量、高粱‘F438’和‘2562’的叶片数均显著减少,表明高土壤含盐量显著抑制了2种作物的生长;高盐碱土壤显著限制了2种作物的株高和茎粗,谷子比高粱对土壤盐碱度的耐受能力更高;2种作物的叶面积对土壤盐碱水平都较敏感,低盐碱水平条件下叶面积已显著降低;随土壤盐碱程度增加,2种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2个高粱品种叶绿素含量受土壤盐碱梯度干扰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拔节期2种作物的茎粗、株高、叶面积和可见叶片数与土壤EC呈显著负相关。比较4个作物品种,谷子品种‘张杂19号’对土壤盐碱度的耐受能力较高,具有更强的盐碱地种植适应潜力。本研究结果对探明粮饲兼用作物在盐碱地种植模式的适应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对内蒙古河套地区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优化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