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福利
社区福利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599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唯实、中国民政、湖湘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七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等;社区福利的相关文献由101位作者贡献,包括江立华、潘子利、刘继同等。
社区福利
-研究学者
- 江立华
- 潘子利
- 刘继同
- 徐晓军
- 李甜
- 汪霞
- 沈洁
- 吴江
- 张继元
- 曾瑞明
- 王勇
- 肖萍
- 陈成文
- 齐红芳
- 丁建定
- 于燕燕
- 付佳荣
- 俞贺楠
- 冯玉军
- 刘丹
- 刘健
- 刘健君
- 刘勇
- 刘同昌
- 刘康宁
- 刘蔚
- 华汛子
- 卢新生
- 周子湘
- 周巍
- 周晶
- 夏学銮
- 姜小日
- 孙兆军
- 孙聪
- 季大朋
- 宜高岭
- 屈文琳
- 廖晓林
- 张兴才
- 张玲
- 张秀兰
- 文哲民
- 方黎明
- 朱时艺
- 李劲
- 李慷
- 李晓凤
- 李林凤
- 李洁
-
-
祝贺;
李肖亚;
王旭光
-
-
摘要: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我国越来越重视群众体育的发展。社区是居民首选的健身场地,也是社会福利递送的重要载体,同时,社区福利也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社区福利成为群众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基于社会福利的视角描述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群众体育融入社区福利存在的问题,如福利设施供不应求、福利经费投入不足、福利递送服务缺失等,最后从社会福利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优化群众体育纳入社区福利的路径和方法,如增加群众体育经费投入、加强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推进社区福利均等化等。
-
-
武中哲
-
-
摘要:
社区治理是在国家与社会的交融和互动过程中推进的,其模式也必然与这个过程的特点和需要有关。社区治理的目标诉求在实践中得以更新,从早期的维持社会生活秩序、进行社会管理逐步过渡到当下的为社区居民创造多元化的福利。微治理是社会治理优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体现的是纵横网络的贯通。实践中社区微治理分别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个逻辑方向展开,通过自下而上的居民自组织与自上而下的国家事务催生社区微组织,建构社区福利。社区党组织的建设是突破各种行政壁垒、激发社区微组织活力的关键所在,有利于促进实现以党建为引领的组织的多元整合和横向联合。
-
-
李英;
李诚
-
-
摘要:
“没想到近几年才改造的社区,能治理得这么好,邻里和睦、相互关怀,让我们享受社区福利的同时也能参与其中,为社区做点贡献。我感到很自豪。”老人杨哲深有感慨地说。这个社区,就是潍坊市潍城区仓南街社区。近年来,社区采取“四汇共治”治理模式,通过群策群力、广泛参与的方法,带动更多居民关注社区事务、参与社区建设,同时社区为他们做好全方位保障服务,形成了相互关怀的氛围,推动了社区的高质量发展。
-
-
李劲;
刘勇
-
-
摘要:
老龄化背景下社区福利治理以长者服务为重要内容和手段.以广州市h街社区长者服务体系为观察案例,从微观行动者及其互动层面探讨内城区社区福利的治理状况,发现街区的长者服务体系未达预期的福利治理效果,其深层原因在于街居层面福利体系所涉及的各行动主体间处于割裂状态,未能有效整合成一体化机制来实现"1+1>2"的效应.未来需加强社区公共性平台的建设,推动嵌入式养老服务的体制机制设计,破解主体间的割裂性关系.
-
-
华汛子
-
-
摘要:
农村社区福利是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农民福祉、农村发展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在以往的实践中,农村社区福利建设存在着与城市社区福利建设差距大、社区平台优势发挥不充分、福利供给主体单一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社区福利建设提供了重大契机.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农村社区福利建设应实现转型发展:在发展视域上实现城乡二元化向城乡一体化的转变,在发展理念上实现政治共同体向生活共同体的转变,在发展范式上实现福利行政化向福利社会化的转变.在具体实践中,应通过完善社区治理平台、优化福利供给体系、引导多元主体参与、丰富福利供给内容等路径,实现农村社区福利建设转型发展的目标,彰显社区福利服务性、系统性、专业性与发展性的特征.
-
-
-
-
刘蔚;
黄家亮
-
-
摘要:
老旧社区改造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Y社区的实践经验表明,老旧社区改造要从回应社区公共议题入手,构建起多元主体共商共治的社区治理总体格局,并在完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构建社区资源整合机制上下功夫.在推进老旧社区治理创新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中心,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热情,提升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中的获得感.
-
-
刘继同;
韦丽明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最大的理论创新是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均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成为实现两个目标的核心.现代社会福利制度主要由国家福利、市场福利和社会福利三部分组成,社区福利体系是狭义社会福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10月28日,民政部等16个部委首次发布国家级《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标志2016年成为中国社区社会工作与社区福利体系建设元年,中国城乡社区福利和追求生活质量时代来临,反映中国社会正在由1980年代的"社区服务",经由1990年代的"社区建设",进入2010年代的"社区福利体系建设时代".如何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中国现代社区福利制度框架,如何推进社区福利与幸福和谐社区建设运动成为国家社会政策议程的优先议题.社区福利体系与美好和谐社区既是和谐美好社会与美好生活的基础部分,又是构建美好和谐社会与美好生活的基本途径,还是观察美好和谐社会和幸福美好生活的最佳视角.构建美好和谐社会、幸福和谐社区和社区建设、社区服务活动"不约而同"聚焦社会福利与社区福利制度建设.中国现代社区福利制度框架决定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服务中心性质、定位、地位、功能作用.
-
-
魏璇1
-
-
摘要:
在家庭小型化的背景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福利治理是国家、市场和社会的福利治理博弈与考量的必然结果,也是作为减轻国家福利、家庭福利供给压力的重要途径。文章追述前沿文献,重点梳理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福利治理的相关理论基础、面临的困难及其研究前景,并指出新形势下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福利治理的研究应以福利治理主体间的竞争与合作为立足点,应通过实证研究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福利治理提供中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