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区慢性病管理

社区慢性病管理

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07763篇;相关期刊80种,包括母婴世界、中国社区医师、中国全科医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第一届学术年会等;社区慢性病管理的相关文献由193位作者贡献,包括谢亚萍、于京明、何卓萍等。

社区慢性病管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3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07763 占比:99.96%

总计:307897篇

社区慢性病管理—发文趋势图

社区慢性病管理

-研究学者

  • 谢亚萍
  • 于京明
  • 何卓萍
  • 刘向红
  • 刘素珍
  • 徐玉芝
  • 李建华
  • 李继平
  • 李金明
  • 沈晓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竺琼; 陈春凤
    • 摘要: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社区慢性病,其发病率高、危害性大。高血压有效防治和管理的重心集中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中医传统的体质学说阐明了各种体质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众多调查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病情变化和疾病转归与其本身的体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体质因素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联系,汇总目前多数调查研究结果发现,痰湿质、阴虚质为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偏颇体质。其次,分析目前社区高血压管理模式现状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缺乏有效、科学、合理的防治,缺乏“个体化”管理。重点对目前中医体质辨识在我国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和结果进行分析,从而阐明体质辨识对社区高血压管理的重要意义。最后,说明了目前体质辨识应用于社区高血压管理和未来要健全这种模式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缺乏政策支持、信息化标准化手段及中医人才匮乏等,并提出了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由此阐明:中医的体质对高血压的发病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根据中医体质学理论,利用体质辨识,采用中医适宜技术,及时纠正偏颇体质,将对延缓高血压病情的发生和发展,防止靶器官损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中医体质管理为未来社区高血压的防控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 步则琼; 徐勇; 黄岳岳; 奉燕; 严海君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微信互动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对其血糖控制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5月期间在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实际完成随访的患者有9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一般随访管理组和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按照社区慢性病随访管理要求对两组患者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采取微信互动模式对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进行管理。对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随访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的评分、血糖的控制率、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管理后,微信平台互动管理组患者FBG、2hPG、HbA1c的水平及BMI均低于一般随访管理组患者,P0.05。结论:采用微信互动模式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可以较好地控制其血糖,降低其BMI,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
    • 陆菊萍
    • 摘要: 目的分析社区慢性病管理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社区糖尿病前期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社区常规管理,研究组实行社区慢性病管理。对比两组患者实施管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等。结果研究组患者实施管理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治疗中应用社区慢性病管理进行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病情发展,改善患者各项糖代谢指标,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 任秀贤; 麦少玲
    • 摘要: 目的:研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社区慢性病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鹤山市人民医院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27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高血压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基础上实施社区慢性病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管理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波动水平在白昼及夜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完全遵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而言,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实施可以辅助控制血压,减少血压波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使患者遵医行为得到强化,提高生活质量。
    • 寿立静
    • 摘要: 目的 探究糖尿病前期患者实施社区慢性病管理对其糖代谢指标影响.方法 选择笔者所在社区卫生服务站收治的糖尿病前期患者90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5例,常规管理患者为对照组,社区慢性病管理为研究组,比较组间患者管理前后糖代谢指标变化及健康认知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管理前,研究组与对照组糖代谢指标变化及健康认知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管理后,研究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认知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 社区慢性病管理可有效促进糖尿病前期患者糖代谢指标改善,提升其健康认知水平与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糖尿病病情恶化,提升其生存质量,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 马劲松
    • 摘要: 目的 讨论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80例在社区治疗的慢性疾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使用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常规卫生服务.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对慢性疾病知晓率较高,对于疾病控制率较高,差异较大(P<0.05).结论 在社区慢性疾病患者中使用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可以提高对疾病控制,对疾病知晓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叶恬恬; 赵允伍; 王晓松; 凌玉环; 王珩
    • 摘要: "主动健康"是"健康中国"行动的重要举措,是健康医学未来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将"主动健康"理念融入社区慢性病管理,在政府引导和医院参与的基础上,社区、家庭和个人多方协作,建立支持性的健康维护环境,通过引导积极的生活方式等干预措施,使居民由"被动健康"到"主动健康",从而获得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能力,真正实现慢性病防治关口的前移,维护人民健康.
    • 蔡莉莎
    •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健康宣教干预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82例EH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为受试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模式进行健康宣教,研究组采取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进行宣教,观察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晨起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自我管理能力[EH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HP-SMBRS)]变化,并分析比较干预3个月内两组患者入院次数及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情况差异.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晨起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HP-SMB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内,研究组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及住院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基于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可有效降低EH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压及脑血管疾病发生,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韩莹
    • 摘要: 目的:评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用于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效果.方法:于我社区进行管理的慢性病患者中遴选80例作为探究主体进行分析,分组方法为数字双盲法,组别包括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纳入40例.予以对照组常规护理服务,予以试验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SF-36评分与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值得应用.
    • 徐玉芝
    • 摘要: 目的 分析探究对苏州市双塔街道锦帆社社区慢性病管理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对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疾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的作用和影响.方法 在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中选择锦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辖区居民260例患者展开综合评价和判定,严格按照患者自愿的原则将患者划分为三组,主要以观察组(n=87,家庭医生签约制服务)、对照1组(n=86,慢性病管理)和对照2组(n=87,社区常规健康干预).以上3种干预方式应用半年后针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随访调查,并对其遵医行为、生活饮食习惯转化情况、运动锻炼等多维度最终结果进行比对.结果 以上三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干预方式后,观察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低于对照1组和2组,且对照1组血压控制情况显著低于对照2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1组和2组(P<0.05).结论 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制以及实施慢性健康管理模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对于慢性疾病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掌握程度,使得社区慢性病患者在居家治疗的过程中得到规范、有效、安全的管理,从而在此期间不断的改善并转变患者的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使得其知晓按时按量不增添减少服用药物对于控制病情的重要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