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路比
短路比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5606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5504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电气技术、电力建设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直流输电与电力电子专委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风力与潮汐发电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等;短路比的相关文献由30134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张波、王勇等。
短路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504篇
占比:99.35%
总计:15606篇
短路比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波
- 王勇
- 欧阳明高
- 艾朝君
- 卢兰光
- 王伟
- 张磊
- 杨贤
- 李鹏
- 万家盛
- 汪志强
- 杨涛
- 武玉才
- 张俊
- 钱国超
- 张浩
- 周明杰
- 张伟
- 李永刚
- 李勇
- 王磊
- 林富洪
- 王新良
- 肖立业
- 陈俊
- 冯旭宁
- 周利军
- 张健
- 李猛
- 陈伟
- 刘斌
- 周丹
- 张志丰
- 曹斌
- 钟叔明
- 何向明
- 张杰
- 王鹏
- 代文广
- 张明轩
- 李斌
- 王凯
- 曾惠敏
- 李强
- 王科
- 赵兵
- 赵勇
- 张鑫
- 张静
-
-
李京京;
王蕴敏;
陈阳
-
-
摘要:
针对风电场并网容量的逐年增长对电力系统稳定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大规模风电场接入局部电网带来的电压稳定问题,建立了永磁直驱风机风电场并入交流电网的电磁暂态等值模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了并网点短路比、联络线等效电阻与电抗比值(X_(L)/R_(L))对并网点电压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机端并入并联电容器和并网点并入STATCOM方式进行联合无功补偿,时域仿真结果表明,该补偿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并网点电压的暂态稳定性。
-
-
郑春;
肖定垚;
聂更生;
李映雪;
李泰军;
余雅峰
-
-
摘要:
本文分析江西中长期能源供应形势以及电网发展趋势,提出江西未来将受入第2回直流并落点南部电网;利用直流短路比,明确南部电网加强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江西南部电网出现的电压稳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以及调相机、SVG两类动态无功补偿方案;进一步通过仿真分析和经济比较分析对上述方案进行论证与验证,提出相关建议。
-
-
黄楚茵;
夏成军;
钟明明
-
-
摘要:
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与其所连接的受端交流电网强度关系密切,而基于传统常规直流系统提出的短路比是衡量受端电网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考虑混合多馈入系统中柔性直流系统(VSC-HVDC)对短路比指标计算的影响,基于短路比的定义,本文分别从短路容量和等效直流功率两方面出发,分析VSC-HVDC对系统短路电流及多馈入相互作用因子的影响,进而提出一种计及柔性直流的混合多馈入系统短路比指标计算方法。最后通过对混合多馈入直流系统模型和实际大系统的仿真,验证了这一方法在计算含柔性直流系统的短路比时具有准确性。
-
-
王康;
李子恒;
杨超然;
李琦;
刘晨曦;
辛焕海
-
-
摘要:
随着电力电子设备的并网规模增加,电力系统电网强度相对降低,小干扰失稳风险增加。调相机可为大规模电力电子设备馈入的电力系统提供电压支撑,降低系统失稳风险,但量化调相机对系统稳定性提升效果的研究尚不成熟,选址规划方法缺乏。为此,文中首先建立了含调相机的多馈入系统动态模型;其次,揭示了调相机提升系统电网强度和提高系统稳定裕度的机理;最后,从提升系统稳定裕度的角度研究了调相机优化选址的方法。通过改进的2区4机系统和39节点系统的仿真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
-
陈作舟;
余浩;
王盼盼;
陈鸿琳;
陈武晖
-
-
摘要:
短路比是度量风电场接入交流系统诱发次同步振荡风险的重要指标。对于风火打捆并网运行的短路比,目前并无明确定义和详细的计算公式。由此,针对某实际规划双海上风电集群与火电打捆系统场景,提出了一种短路比计算方法,揭示计及双风电集群相互作用对次同步振荡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风火打捆并网对系统短路比有提升作用,相比于纯风电,能减缓短路比降低的速度,并提高次同步振荡时的稳定性。通过公式分析,风火打捆短路比3项影响因素为系统阻抗、风机配比、风火比例,三者对发生次同步振荡的临界短路比的影响比重不同,分析结果显示,风机配比对次同步振荡的影响比重最小,风火比例的影响比重最大。最后,在PSCAD/EMTDC中搭建某实际规划海上风电集群与火电打捆系统模型,验证了上述研究结果的合理性。
-
-
刘辉;
王阔
-
-
摘要:
新能源汇集系统常呈现弱电网特征,在故障过程中电压波动较大,新能源机组由于低电压和暂态过电压脱网的问题凸显。首先建立新能源汇集系统中新能源机端的电压电流关系,考虑低电压和暂态过电压安全约束,通过理论推导,给出新能源在低/高电压过程中输出无功电流应满足的约束条件。然后将新能源汇集系统按照短路比分类,针对不同短路比(short circuit ratio,SCR)的系统,给出了差异化的新能源低/高电压过程无功电流响应指标要求。
-
-
吴林林;
李蕴红;
于思奇;
孙雅旻;
王潇;
杨艳晨;
邓晓洋;
苏田宇;
孙大卫
-
-
摘要:
短路比(SCR)是一种描述“系统强弱”的指标,目前电力系统运行部门正在探索应用SCR指标评估风电汇集系统稳定性的方案。为探究SCR在风电汇集系统稳定性工程化评估过程中的价值,分析SCR指标的适用范围与条件,基于主流风电机组厂家控制器实物开展研究,考虑实际风电机组特性,分析应用SCR指标评估风电汇集系统静态电压稳定、暂态过电压和次/超同步振荡3类稳定问题的适用性。研究发现:提升系统SCR指标可不同程度地缓解上述3类稳定问题的严重程度;若在评估过程中不考虑风电机组的特性差异,则SCR指标难以准确反映上述3类问题的系统稳定裕度。
-
-
黄楚茵;
夏成军
-
-
摘要:
为研究交流系统发生的连锁故障对直流换流站闭锁的影响,同时考虑柔性直流馈入对原网络稳定的影响,结合多馈入短路比、潮流转移分布系数等指标及基于热量累积原则的过载线路开断策略,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含柔直的交直流系统连锁故障链搜索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高效搜索出考虑直流站闭锁情况的交直流系统连锁故障的演化路径,为后续交直流系统连锁故障特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思路。
-
-
-
-
摘要:
8月6日,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牵头研制的国内首套220 kV线路四端光纤电流差动保护正式投运。这标志着自2021年年底阜新50万kW平价光伏上网项目试点应用220 kV三端光纤电流差动保护后,该公司在220 kV多端差动保护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受变电站间隔资源紧张、投资大等因素影响,220 kV新能源接网规划由专线接入逐步转向T接方式。接网拓扑的变化造成传统的光纤电流差动保护无法适用,而系统侧配置的单端量保护受小短路比和新能源助增效应影响,保护选择性和灵敏度方面存在短板,急须攻克T接多端差动保护工程化难题。
-
-
洪嘉乐;
秦亮
-
-
摘要:
直流输电馈入弱交流系统时,受端交流电网故障引发逆变器换相失败后恢复性能差,可能出现交直流系统不能恢复稳定运行的问题。分析了影响直流输电动态性能的控制功能,基于一个馈入弱交流系统的实际直流工程详细电磁暂态模型,利用仿真方法对适用于受端强交流系统的直流控制参数进行了优化。以直流系统最大输电功率极限的提升作为故障恢复性能改善效果的评估指标,对比分析了控制参数优化前后的交直流系统故障恢复性能。仿真分析表明,直流控制参数优化能够显著改善故障恢复性能,是馈入弱交流系统的直流输电工程提升输送能力应优先考虑的方法。
-
-
-
-
-
-
LI Wei;
李威;
LIU Fu-suo;
刘福锁;
CHEN Tao;
陈涛;
ZHAO Li;
赵理
- 《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未来十年内我国电网规划将建设近40个包含跨省区、跨国的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系统,会成为世界上直流输电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由此也给直流并网分析、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评估电网接受直流馈入能力,包括选择直流落点、直流馈入功率、交直流控制策略等问题,已成为交直流电网规划和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直流馈入讨论比较多的是交流电网对馈入直流的电压支撑能力,是直流馈入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但针对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目前研究不多。本文基于EEAC的暂态稳定分群解耦和量化裕度,定量评估直流馈入对系统暂态稳定影响,优化选择直流接入落点、容量,提出了受端电网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策略,对交直流电网发展规划、运行方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
-
LI Wei;
李威;
LIU Fu-suo;
刘福锁;
CHEN Tao;
陈涛;
ZHAO Li;
赵理
- 《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未来十年内我国电网规划将建设近40个包含跨省区、跨国的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系统,会成为世界上直流输电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由此也给直流并网分析、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评估电网接受直流馈入能力,包括选择直流落点、直流馈入功率、交直流控制策略等问题,已成为交直流电网规划和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直流馈入讨论比较多的是交流电网对馈入直流的电压支撑能力,是直流馈入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但针对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目前研究不多。本文基于EEAC的暂态稳定分群解耦和量化裕度,定量评估直流馈入对系统暂态稳定影响,优化选择直流接入落点、容量,提出了受端电网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策略,对交直流电网发展规划、运行方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
-
LI Wei;
李威;
LIU Fu-suo;
刘福锁;
CHEN Tao;
陈涛;
ZHAO Li;
赵理
- 《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未来十年内我国电网规划将建设近40个包含跨省区、跨国的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系统,会成为世界上直流输电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由此也给直流并网分析、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评估电网接受直流馈入能力,包括选择直流落点、直流馈入功率、交直流控制策略等问题,已成为交直流电网规划和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直流馈入讨论比较多的是交流电网对馈入直流的电压支撑能力,是直流馈入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但针对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目前研究不多。本文基于EEAC的暂态稳定分群解耦和量化裕度,定量评估直流馈入对系统暂态稳定影响,优化选择直流接入落点、容量,提出了受端电网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策略,对交直流电网发展规划、运行方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
-
LI Wei;
李威;
LIU Fu-suo;
刘福锁;
CHEN Tao;
陈涛;
ZHAO Li;
赵理
- 《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未来十年内我国电网规划将建设近40个包含跨省区、跨国的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系统,会成为世界上直流输电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由此也给直流并网分析、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评估电网接受直流馈入能力,包括选择直流落点、直流馈入功率、交直流控制策略等问题,已成为交直流电网规划和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直流馈入讨论比较多的是交流电网对馈入直流的电压支撑能力,是直流馈入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但针对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目前研究不多。本文基于EEAC的暂态稳定分群解耦和量化裕度,定量评估直流馈入对系统暂态稳定影响,优化选择直流接入落点、容量,提出了受端电网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策略,对交直流电网发展规划、运行方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
-
LI Wei;
李威;
LIU Fu-suo;
刘福锁;
CHEN Tao;
陈涛;
ZHAO Li;
赵理
- 《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未来十年内我国电网规划将建设近40个包含跨省区、跨国的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系统,会成为世界上直流输电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由此也给直流并网分析、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评估电网接受直流馈入能力,包括选择直流落点、直流馈入功率、交直流控制策略等问题,已成为交直流电网规划和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直流馈入讨论比较多的是交流电网对馈入直流的电压支撑能力,是直流馈入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但针对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目前研究不多。本文基于EEAC的暂态稳定分群解耦和量化裕度,定量评估直流馈入对系统暂态稳定影响,优化选择直流接入落点、容量,提出了受端电网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策略,对交直流电网发展规划、运行方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
-
LI Wei;
李威;
LIU Fu-suo;
刘福锁;
CHEN Tao;
陈涛;
ZHAO Li;
赵理
- 《2012年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未来十年内我国电网规划将建设近40个包含跨省区、跨国的不同电压等级直流系统,会成为世界上直流输电技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由此也给直流并网分析、控制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评估电网接受直流馈入能力,包括选择直流落点、直流馈入功率、交直流控制策略等问题,已成为交直流电网规划和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直流馈入讨论比较多的是交流电网对馈入直流的电压支撑能力,是直流馈入系统稳定运行的必要条件。但针对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目前研究不多。本文基于EEAC的暂态稳定分群解耦和量化裕度,定量评估直流馈入对系统暂态稳定影响,优化选择直流接入落点、容量,提出了受端电网直流馈入暂态稳定性能评价策略,对交直流电网发展规划、运行方案评价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