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皮肤烧伤

皮肤烧伤

皮肤烧伤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3375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中国法医学杂志、技术与市场、档案与建设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全军微血管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2007年浙江省显微外科会议等;皮肤烧伤的相关文献由36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俊、张元海、张霞等。

皮肤烧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3375 占比:99.67%

总计:33484篇

皮肤烧伤—发文趋势图

皮肤烧伤

-研究学者

  • 李俊
  • 张元海
  • 张霞
  • 何佳臻
  • 叶春江
  • 季瑶瑶
  • 朱方龙
  • 不公告发明人
  • 严莉
  • 关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雪峰
    • 摘要: 目的:研究皮瓣修复治疗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临床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01~2021-01共80例患者均为我院接收治疗的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结合治疗方法的差异,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依次常规治疗以及皮瓣修复治疗,比较在不同干预措施应用下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皮瓣断蒂时间、皮瓣成活率、生活质量。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7.50%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80.00%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和对照组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0.00%相比,观察组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2.50%更低(P<0.05)。分析皮瓣断蒂时间、皮瓣成活率,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更具优势(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评分更高(P<0.05)。结论:在手及前臂皮肤烧伤瘢痕治疗期间,通过予以皮瓣修复治疗方法,提高皮瓣成活率的同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缩短了皮瓣断蒂时间,患者的生活质量随之提升。
    • 郭静; 周倩雯; 何佳臻
    • 摘要: 为了探究形变状态下热防护织物的防护机制,研发了形变状态下织物蓄放热特性测试仪,在此基础上对拉伸形变状态下6种热防护织物的蓄热防护性能和放热危害性能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织物拉伸率的增加,织物在热暴露阶段的累计蓄热量降低,而皮肤得热显著提升,织物的热防护性能下降;当双层织物系统发生拉伸形变时,外层织物较其隔热层通常蓄积更多的热量,织物系统累计蓄热量的降低主要源于隔热层蓄热量下降;在冷却阶段,织物释放至皮肤的累计蓄热回放量随着其拉伸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织物的蓄热回放效率逐渐增大。织物发生拉伸形变时,其累计蓄热回放量与累计蓄热量呈正比。
    • 张博; 张浩
    • 摘要: 目的研究皮肤烧伤愈后瘢痕形成中MicroRNA-744调控蛋白激酶cAMP激活催化亚基α(PRKACA)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作用和相关性。方法选择烧伤动物模型共30只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烧伤组、愈后组,每组10只。比较各组microRNA-744表达、PRKACA和FGF2水平及蛋白表达量,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icroRNA-744与PRKACA和FGF2的关系。结果烧伤组和愈后组microRNA-744表达量分别为(6.901±1.031)、(7.583±1.067),均高于对照组的(4.671±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组和愈后组PRKACA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低于对照组,且愈后组低于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烧伤组和愈后组FGF2表达水平及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且愈后组高于烧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microRNA-744和PRKACA呈负相关(r=-0.821,P<0.05),与FGF2呈正相关(r=0.773,P<0.05)。结论在皮肤烧伤愈后瘢痕形成中microRNA-744可以调控PRKACA和FGF2的表达,其通过调控PRKACA间接促进FGF2的表达。
    • 刘沙; 陈维旺
    • 摘要: 在隔热织物中填充气凝胶是提高织物热防护性能的有效途径。为探讨气凝胶隔热面料的热防护性能及其作为消防服隔热层使用的可行性,选取3种不同规格的气凝胶面料替换现役消防服的隔热层,通过热平板法分析评价不同组合面料的综合热防护性能,并耦合皮肤烧伤模型计算人体皮肤达到二度烧伤所需的时间。结果表明:相比传统消防服中的无纺毡隔热层,气凝胶面料具有更好的热防护性能;AG-T-Nomex系列面料受黏合剂耐热性的限制,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变形,故不适合在消防服中使用。综合分析,AG-ST-POF的高温热防护性能更好,效果相对更稳定,有作为消防服隔热层面料使用的潜能。
    • 刘沙; 陈维旺
    • 摘要: 在隔热织物中填充气凝胶是提高织物热防护性能的有效途径.为探讨气凝胶隔热面料的热防护性能及其作为消防服隔热层使用的可行性,选取3种不同规格的气凝胶面料替换现役消防服的隔热层,通过热平板法分析评价不同组合面料的综合热防护性能,并耦合皮肤烧伤模型计算人体皮肤达到二度烧伤所需的时间.结果 表明:相比传统消防服中的无纺毡隔热层,气凝胶面料具有更好的热防护性能;AG-T-Nomex系列面料受黏合剂耐热性的限制,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变形,故不适合在消防服中使用.综合分析,AG-ST-POF的高温热防护性能更好,效果相对更稳定,有作为消防服隔热层面料使用的潜能.
    • 林晓霞; 何应畅; 尤蓉
    • 摘要: 通过以牛血清白蛋白V(BSA)为载体,去溶剂化法制备熊果苷纳米粒(Arb-BSA-NP),研究其对大鼠烧伤修复的效果.利用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对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显示:熊果苷与白蛋白比例1:10、pH7.0的条件下用戊二醛交联12 h,粒子大小均一且稳定性较好,平均粒径为175.26±11.04 nm,Zeta电位为-29.12±0.80 mV;将细菌纤维素膜浸渍于含Arb-BSA-NP纳米粒溶液中获得负载熊果苷纳米粒的纤维膜敷料(Arb-BSA-BC),并对该材料进行SEM分析,显示Arb-BSA-NP纳米颗粒分布在材料表面;通过SD大鼠烧伤模型动物实验评价该敷料对烧伤创面愈合的效果,结果显示负载熊果苷纳米粒的纤维膜敷料有助于烧伤创面的恢复和愈合.
    • 翟丽娜; 李俊; 杨允出
    • 摘要: 为揭示热传感器的测评规律和当前相关研究的不足,通过对热传感器相关研究及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对比,分析归纳了热传感器的类别,各类热传感器的结构特征、信息采集方法、传热模拟模型、应用场景及测评特点.研究表明:铜片式传感器测试稳定性好,但其热学性能与人体皮肤有一定差异,存在低估烧伤发生的风险;皮肤模拟传感器可更为真实地模拟人体皮肤受热的热响应状态,但其应用范围受限.根据研究的发展现状可以预测,铜片式传感器的功能应用将集中在标准化测试中,皮肤模拟传感器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完善,新型传感器可考虑将模拟范围扩大到皮肤内部的热性能模拟上.
    • 何佳臻; 薛萧昱; 王敏; 李俊
    • 摘要: 为解决全尺度燃烧假人实验测试成本高、实验效率低,以及尚未与织物小样测试统一联合表征等难题,利用新型的热防护性能评估模型:二级烧伤最大衰减因子模型,对热防护服装的织物试样测试与燃烧假人实验进行同步研究,并建立基于织物试样测试的服装整体热防护性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防护织物的热防护性能与其服装整体的热防护性能具有显著相关性;将织物热防护性能值、服装平均衣下空气层厚度以及服装热暴露时间作为预测模型输入参数,可以实现服装热防护性能值以及人体皮肤烧伤百分比的预测;经模型验证发现,服装实测热防护性能值与其预测值间的相对误差仅为5.1%.
    • 徐和甜; 赵靓; 贾晓丹
    • 摘要: 目的 分析过氧乙酸引起皮肤烧伤的原因,防范措施及治疗方法 .方法 过氧乙酸烧伤创面的处理同一般烧伤创面,浅Ⅱ°及非关节部位深Ⅱ°创面可通过换药而治愈, 深Ⅱ°偏深或Ⅲ°创面需通过自体皮肤移植封闭创面.本组4例采取常规换药,1例行早期切痂自体皮移植.结果 本组5例按常规治疗全部治愈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过氧乙酸引起的皮肤烧伤平时临床报道不多,在全国性疫情防控期间集中出现,原因为在携带、 配制中方法 不当引发意外烧伤,应加强教育,掌握伤后急救要领.
    • 苏云; 杨杰; 李睿; 宋国文; 李俊; 张向辉
    • 摘要: 为优化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评价准则,基于消防服热传递规律与人体热生理调节机制,建立了消防员生理反应与皮肤烧伤预测模型,利用服装热防护性能测试平台对比分析了平均皮肤温度、核心温度的变化趋势与预测误差.结果表明:基于模型预测的平均皮肤温度与核心温度均略大于实验测量结果,但总体变化趋势与实验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热暴露条件下消防员面临着皮肤烧伤与热应激的双重威胁,皮肤烧伤更多发生在热暴露阶段,热应激更可能产生在热暴露结束之后,这是由于热传递的滞后效应导致;消防服热防护性能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皮肤烧伤与人体热应激作为评价指标,从而更加准确地标定及优化消防服的热防护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