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病人
瘫痪病人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68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7477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技术与市场、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全科护理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等;瘫痪病人的相关文献由108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振香、任慧、付忠荣等。
瘫痪病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477篇
占比:98.94%
总计:17665篇
瘫痪病人
-研究学者
- 张振香
- 任慧
- 付忠荣
- 刘凤
- 李媛
- 杨辉
- 栾文艳
- 田文彤
- 张春慧
- 张龙佳
- 廖晓玲
- 徐文峰
- 史铁生
- 周创创
- 李金正
- 潘长洪
- 王少阳
- 叶青洲
- 张建立
- 张秋实
- 徐晖
- 王帅
- 翟清华
- 许梦雅
- 刘良
- 叶森
- 张乐芸
- 朱旭
- 李涛涛
- 杨力
- 王倩
- 王婵
- 白鹤
- 程敬亮
- 袁涛
- 贾兵武
- 郑遵成
- 郭晓蒙
- 骆思明
- 黎东林
- 不公告发明人
- 刘清玄
- 叶乃春
- 姜秀荣
- 孙之轩
- 孙玉山
- 张文娟
- 张晓丽
- 李征
- 杨方勇
-
-
杜奕展;
杜开南(辅导);
柳红卫(辅导);
易忠(辅导)
-
-
摘要:
我家隔壁住着一位瘫痪老人,已瘫痴在床十多年。有一次,他的女儿外出有事,要我妈妈帮忙去照看一下,我也跟着去了,看见老人确实太可怜,连喝水都不方便,我想去帮助一下。我发现老人有一只手能动,这样喝水喝奶就很容易解决了,于是,我开始设计制作瘫痪老人喝水的工具。
-
-
胡运森
-
-
摘要:
爱心筑成重生之路。2021年6月3日上午9时46分,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北院区骨科医院关节二科7病室9床前,围满了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和印有“陕西慈善”红马甲的志愿者,他们看着瘫痪病人手术后第20天的张亮,能自己下床用助行器走路了,让在场的人感动不已。这真是奇迹,一位33岁个头1.8米瘫痪在床8年的孤儿,在大爱的呵护下竟然能站起来了,并与帮助他的好心人留下了难忘的合影照。
-
-
许心愿
-
-
摘要:
“醒了,醒了!”小百缓缓地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一向没有力气的双腿居然又有了知觉。“我们在你的身体里植入了一块微芯片,你可以通过它来控制身体四肢。你又可以站起来了,恭喜你!”一年前,为了帮助瘫痪病人重构身体机能,医科大学开始了这个公益项目。小百毫不犹豫地投递了申请,在此之前,他已经靠辅助器械生活了十年。小百双脚踏地,站了一起来,还有些摇晃。他的双眼满是泪水。转过头,他望向智能电子钟。
-
-
-
-
-
-
孙一帆
-
-
摘要:
瘫痪病人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因其不能自主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常存在行动不便的问题.尤其是日常起居,在多数情况下都需要辅助型设备或人力帮助才能完成指定性动作.本文基于上述研究背景,设计研究了一种服务于瘫痪病人的多功能床.所设计的多功能床具有仿生按摩床垫、可伸缩床板、配套轮椅、双层桌板、换床单滚轴、台灯以及储物柜等设备,能够实现为使用者提供按摩、多功能调整床板尺寸、实现轮椅与床分离、满足使用者工作需求以及帮助使用者更换床单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瘫痪病人用床的多功能化,促进了我国医疗设备现代化的进程.
-
-
张俊阳;
施佳祥;
贾森君;
付宗国
-
-
摘要:
伴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瘫痪和长期瘫痪的病人数量也相应增加.由于脑溢血、中风等病情,使很多的老年人需要长期卧床进行治疗,但目前大部分病床并不具有按摩翻身的功能,而病人长期卧床必然会导致产生褥疮,为避免皮肤产生褥疮,病人经常需要家属或医护人员对其身体进行按摩,这无疑加重了护理工作.因此一种具有按摩及给病人翻身的病床,可以使护理过程更加方便.
-
-
刘月1;
冯薇(图)1
-
-
摘要:
人性化发明:维护病人的体面与尊严“人性化多功能瘫痪床”,顾名思义,是针对瘫痪病人或步行困难者专门设计的病床,具有人性化和多功能两大特点。据沈阳介绍,人性化多功能瘫痪床的功能细致而全面,结合了现代远程操控、语音操控和人工智能技术,是一项充满想象力的硬核发明。此项发明最大的创新点在于帮助病人解决了如厕需要陪护的问题。
-
-
刘善德
- 《第十届中国西部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专家论坛》
| 2009年
-
摘要:
目的:站桩在瘫痪(特别是低位截瘫)病人康复的疗效与现察总结.方法:对195例瘫痪病员(脑血管意外184人,脊髓损伤11人(占6%).其中:男98人,女97人,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51岁,男女比例基本一致)通过站立训练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果:站桩能让病人在放松的情况下意想着身体恢复,(心里)可调节全身气机功能以达到气行血行,以意念力转化为机械力,配以针灸、推拿、理疗功能训练和适当的药物可加快患者的康复.结论:通过一系列的功能训练,使患者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对患者回归社会,提高生活质量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