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19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2642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宁夏党校学报、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开发研究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全国首届产业生态学与循环经济学术研讨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及学术讨论会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相关文献由12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忠伟、姚晓萍、李沈阳等。
生态旅游农业—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2642篇
占比:99.93%
总计:132732篇
生态旅游农业
-研究学者
- 何忠伟
- 姚晓萍
- 李沈阳
- 王斌
- 王铁洪
- 蒋和平
- 郑海明
- 郑颖莉
- CHEN Yong-qing
- FAN Ling
- WEI Zhi-xiang
- ZHU Jian-jun
- 严力蛟
- 严怡红
- 于东明
- 于卿
- 于永献
- 付畅锐
- 光善万
- 关少锋
- 刘云
- 刘作新
- 刘勇
- 刘小龙
- 刘新国
- 刘晓江
- 刘瑞军
- 刘璟玥
- 刘艾琳1
- 刘营军
- 卢静惠
- 史建强
- 吴礼华
- 周世祥
- 周光爱
- 周媛
- 周志
- 周游
- 周红枫
- 姚百超
- 孙永亮
- 孙皓
- 孙福春
- 季光照
- 季光照乌春华
- 崔丙群
- 崔丙群1
- 崔新民
- 张亚侠
- 张伟清
-
-
赵雨;
崔丙群
-
-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些地区开始尝试把旅游业的开发同农业的发展相结合,使农业生产展现出了新的局面.本文将以胶河生态发展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其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状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分析如何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
-
-
赵雨1;
崔丙群1
-
-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尤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些地区开始尝试把旅游业的开发同农业的发展相结合,使农业生产展现出了新的局面。本文将以胶河生态发展区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其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状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分析如何将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有机结合。
-
-
刘艾琳1
-
-
摘要:
树立生态旅游农业鲜明品牌形象现阶段,泰安当地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在泰安的农业局信息网上能够看到对各个区县品牌打造的要求。由政府出面,重新整理资料,设计品牌形象,改变以往混乱不堪的状态,让来客能够清晰的感受到生态旅游农业及相关农产品的特色。
-
-
-
-
-
黄丹丹
-
-
摘要:
在改革开放背景下,邓小平提出建立经济特区,中国经济建设开始如火如荼的进行,以特区经济发展拉动非特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建立"农业特区".一方面利用城市经济增速发展带动乡镇农业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农业特区"因地制宜,建立自己独特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以特区农业带动非特区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而虎峰山正是这样一个被"都市"包围的"农业特区".
-
-
张蒙蒙;
张瑞蒲;
孙永亮;
于东明;
高绘菊;
王彦文
-
-
摘要:
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蚕桑产业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蚕桑产业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将蚕桑产业与生态旅游农业进行深入的有机、多元融合,开发延伸其潜藏的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发展蚕桑生态旅游具有传承与发扬古丝绸文化、挖掘开发桑树的生态价值、倡导回归自然的绿色消费新理念、促进精准扶贫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论述了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产业历史与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等有利条件.介绍了山东省的颐寿园,江西省的凤凰沟蚕桑丝绸博物馆等开展蚕业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针对中国发展蚕业生态旅游存在规模小、游客关注度低,蚕桑文化内涵不足、游客参与度低,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完整等问题,提出了紧跟时代步伐、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资源、丰富产业内涵,借鉴先进经验、建设多元化结构的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等发展蚕业生态旅游的对策与建议.
-
-
刘勇;
刘晓江;
张亚侠;
陈进;
王艳龙;
魏玲;
黄重;
张顺利
-
-
摘要:
概述生态旅游农业的意义及前景,指出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莲藕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及人文价值三方面分析莲藕生产基地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并提出莲藕生产基地的生态旅游开发建议.
-
-
刘璟玥
-
-
摘要:
在当今这个服务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单一的农业资源已不能为一个地域的经济发展带来竞争力,政府为了加快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转型,将农业与文化、生态、旅游相结合,打造出了一种新型的创收模式——生态旅游农业.然而随着生态旅游的不断推广,开始呈现出泛滥的态势,如何凸显出本地域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成为了各地政府思考的一个问题.以山东省微山岛绿色旅游区为例,通过分析当地政府的相关财税政策,总结如何多维度地利用财税政策支持生态旅游农业可持续发展.
-
-
-
王志刚;
高忠
- 《武汉市第二届学术年会》
| 2006年
-
摘要:
多年来,湖北省武汉市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取得了明显成效.乡村旅游不仅成为人们回归自然、放逸身心、感受自然野趣、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在丰富旅游产品和扩大旅游容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和增加收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发挥自然资源,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精心规划、狠抓落实,突出优势、发挥特色,规范服务、提高质量,培育人才、加强宣传,注重保护、加强管理,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切实解决“三农”问题.
-
-
郑海明
-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及学术讨论会》
| 2000年
-
摘要:
农场利用与厦门、漳州等消费城市近邻的地理优势、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投资2500多万元兴建一个具有闽台特色的、果牧渔立体化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健身娱乐、加工贸易、生产科研等诸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从而发挥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变农业生产高产低效、发展滞后的面貌,成为农场新的经济增长点.
-
-
郑海明
-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及学术讨论会》
| 2000年
-
摘要:
农场利用与厦门、漳州等消费城市近邻的地理优势、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投资2500多万元兴建一个具有闽台特色的、果牧渔立体化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健身娱乐、加工贸易、生产科研等诸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从而发挥较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变农业生产高产低效、发展滞后的面貌,成为农场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