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
中国出版的相关文献在1966年到2022年内共计48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4篇、专利文献3460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编辑学刊、出版广角、中国出版等;
中国出版的相关文献由337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张志强、雷茜等。
中国出版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张志强
- 雷茜
- 何明星
- 刘大明
- 庄廷江
- 徐平
- 徐雨
- 石永强
- 章宏伟
- 苏静怡
- 诸葛瑞金
- 邢明旭
- 魏玉山
- 刘菊兰
- 宋木文
- 李本乾
- 李萍
- 林国夫
- 汪季贤
- 沈世婧
- 沈菊芳
- 洛丁
- 王大可
- 申凤霞
- 编辑部
- 肖武
- 裴永刚
- 西溪
- 赵树旺
- 长河
- 陶丹
- 雨
- 高笛
- 鲁新
- 黄卫
- Meng-Fen Su
- Φ·布洛夫
- 一言
- 丁日初1
- 万安伦
- 万忆
- 丘峰
- 中国出版代表团
- 乌力斯
- 乔雨舟
- 于仰飞
- 于友先
- 于殿利
- 于珊
-
-
李柯
-
-
摘要:
互联网时代,微信已然成为人们最常用的社交软件,专业学术期刊在微信平台创立公众号也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本文通过对出版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的现状加以分析,发现此类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提高了学术知识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同时也存在着运营结构主体单一、内容推送机制不完善、用户互动效果不足等现象。由此以《中国出版》微信公众号为例,提出出版类期刊微信公众号应从创建运营团队、完善用户体验、增加传播渠道等方面提高公众号的运营质量。
-
-
张志强;
孙张
-
-
摘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出版业开展了新的积极探索,总结了新的发展规律。文章梳理了十九大以来出版业具有代表性的进展情况:出版业迈入新时代;出版高质量开创新局面;出版政策法规保驾护航;主题出版聚心铸魂;增强出版服务属性;出版走向深度融合;出版“走出去”实现“走进去”;打造多元出版文化品牌。这些新进展体现了十九大以来我国出版业的发展成果,对未来出版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
李艳
-
-
摘要:
当前,我国出版“走出去”面临着难以进入西方主流市场、海外拓展模式单一等困难,如何客观评估目标市场和选择适合的进入模式成为国际化战略的关键。目前,韩国是极具潜力的目标国。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比较优势,认为成立合资公司进入韩国中文教材细分市场是国内优质出版社较为可行的国际化道路。
-
-
王首斌;
张贤
-
-
摘要:
本文选取近25年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国内权威研究成果,从文献内部特征、外部特征分析中国出版业的研究热点,进一步指出中国出版走出去研究的趋势,提出加强政策统一规划,加强出版新技术融合研究,加强中国出版走出去本土化能力研究,加强新媒体版权贸易人才建设研究等趋势。
-
-
周杨
-
-
摘要: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以出版“走出去”为主题的CSSCI(含扩展版)论文为样本,首先运用中国工程院战略资讯智能支持系统统计发文数量时间分布和期刊分布,然后利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作者、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学者已对中国出版“走出去”主题做了大量研究,并经历了2004-2008年萌芽期、2009-2016年起步期、2017-2019年快速发展期以及2019年以后的稳定增长期这四个研究阶段,形成了核心研究者的核心机构,以及以《中国出版》《出版广角》《科技与出版》《出版发行研究》《编辑之友》为代表的论文发表阵地。通过对时间区图进一步分析得知,在未来几年的研究中,主题出版、数字出版、国际化出版人才培养、海外出版的精准传播均是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对象。
-
-
于殿利
-
-
摘要:
主题出版始于古代,延续至今。本文梳理了主题出版这一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以及中国出版对人类文化的时代贡献,使主题出版概念实至名归,主题出版与时代的逻辑关系清晰可见。主题出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时代呼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现实需要。深刻理解主题出版的概念与现实的逻辑,是我们真正做好主题出版的前提。
-
-
黄卫;
佟萌
-
-
摘要:
以高品质图书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是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初心使命,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必然要求。当下中国出版走出去势头强劲,中国出版人将守正创新、履职尽责,加快对外出版与新媒体新业态的融合发展,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载体和形式,推动出版内容的创新性转化,不断开拓对外出版的新领域新空间;以高品质图书为媒,架起中国出版与国际读者之间的桥梁,发挥国际传播业务综合优势,聚合国内外各方面资源,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出版物;为推动新时代中国出版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出版强国,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
何明星
-
-
摘要:
文章通过中外出版集团对比研究,指出我国出版集团的东方文化管理模式可能更优于西方出版集团的资本模式,更接近图书出版的本质,更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支撑,但同时也要注意过渡的行政管理可能压制市场主体的活力.东西融合、扬长避短,才能打造中国特色的出版管理模式.
-
-
王大可;
李本乾
-
-
摘要:
近年来,"逆全球化"风潮不仅给全球经济和全球治理秩序带来风险和危机,还引发国际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冲击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理论根基.中国出版界需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实践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重新思考出版"走出去"的"何以可能"和"何以可为",充分把握"逆全球化"下国际传播格局演变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中国出版界应坚定文化自信,注重用中国声音讲好世界故事;拓宽世界眼光,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图书市场开拓;加快技术创新,实现出版"走出去"平台化运作,为推进国际传播创新、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作出更大贡献.
-
-
魏子凡;
胡小勇
-
-
摘要:
2003年我国首次把中国出版"走出去"上升到国家层面,在相关政策和重点工程的推动下,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其内容生产、翻译出版、发行推广和资本运营等布局已初步形成.2003—2018年中国版权引进与输出的相关数据显示,版权引进与输出比例结构、版权输出区域结构、出版内容和出版语种等都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制约其发展的版权贸易逆差明显、语种的限制、国际化出版人才的缺乏和国际知名出版企业的数量过少等问题仍很突出.出版要"走出去",实现更大作为,必须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内容经营,要稳步推进"三步走"发展规划,使中国出版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