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加松
湿加松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7篇、专利文献147929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武夷学院学报、热带农业科学、现代园艺等;
湿加松的相关文献由29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奋成、李义良、李福明等。
湿加松—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7929篇
占比:99.92%
总计:148046篇
湿加松
-研究学者
- 赵奋成
- 李义良
- 李福明
- 郭文冰
- 吴惠姗
- 钟岁英
- 林昌明
- 黄婷
- 司徒荣贵
- 张应中
- 宗亦臣
- 廖仿炎
- 谭志强
- 彭冠明
- 邓乐平
- 叶威方
- 毛积鹏
- 陈利芳
- 黄永权
- 张朝玉
- 朱左琴
- 李新强
- 林之盼
- 王哲
- 王小燕
- 薛杨
- 郑勇奇
- 刘天颐
- 司徒文斗
- 宿少锋
- 梁日高
- 蔡坚
- 车晓亮
- 黄少伟
- 何雪香
- 唐红燕
- 常金财
- 张梦雪
- 李振
- 贾平
- 马红霞
- 代仕高
- 冯光钦
- 冯金桃
- 冼世庆
- 刘付月清
- 吕欣欣
- 吴乾平
- 吴兴松
- 干少雄
-
-
曾韦珊;
黄林旺;
吕欣欣;
毛积鹏;
冯志恒;
刘天颐;
黄少伟
-
-
摘要:
【目的】松针为松科植物松属植物的针形叶,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化学活性物质,其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儿茶素和表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癌、抑菌、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在食品、医学等领域研究广泛。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一种准确、快速、高效测定湿加松针叶儿茶素(Catechin)和表儿茶素(L-Epicatechin)总量的模型,为湿加松高含量活性成分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11份湿加松松针粉为试验材料,用瑞典波通仪器公司的型号为DA7200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收集光谱范围在950~1650 nm的湿加松松针粉样本的光谱数据,其中随机选取96份样品作校正集,利用The Unscrambler软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构建回归模型,通过预处理及剔除异常值,得到最优模型。剩下的15份样品作外部验证集,对已建立的近红外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湿加松针叶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总量预测的最佳模型预处理方法为Smoothing S.Golay+Derivatives S.Golay,当主成分数为16时,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总量预测模型的校正相关系数R^(2)为0.9352,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2.1458,交互验证相关系数R^(2)_(cv)=0.7545,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V)为4.3134。对已建立的近红外模型进行外部验证,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总量验证相关系数外部验证集测定值和模型预测值之间相关系数R为0.8339,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3.7391,模型预测准确度较高。【结论】本研究构建的NIRS模型校正和交互验证相关系数均较大,校正和交互验证均方根误差均较低,说明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建立的模型有助于湿加松高含量活性成分的筛选。
-
-
彭冠明;
吕欣欣;
毛积鹏;
欧惠玲;
谢诺;
李福明
-
-
摘要:
研究使用DA2700型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了112个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oaribaea松针粉末样本的光谱数据。结合实际测定值,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并选择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最佳主成分数,建立湿加松松针黄芪苷含量的近红外快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当采用一阶导数(FD)+标准正态变量转换法(SNV)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主成分数为6,此时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校正集相关系数(R_(v))和交互验证集相关系数(R_(v))分别为0.808 2和0.710 9。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和交互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V)分别为1.931 4和2.398 8,说明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利用外部验证集对模型进行验证,得到模型的外部验证相关系数R=0.812 9,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2.973 8。
-
-
廖仿炎;
李义良;
曾明;
李福明;
黄婷;
赵奋成;
郭文冰;
陈利芳
-
-
摘要:
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inus caribaea是华南地区主要松脂原料树种之一,为了解湿加松松脂产量和松节油主要成分与生长性状的关系,研究以41株11年生湿加松种质为试材,采用每木检尺及气相色谱分析法,对湿加松生长量、产脂量、松节油主要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湿加松胸径与月产脂量相关性较高,树高与微产脂量相关性较高。湿加松种质间松节油主要成分含量变异大,胸径、树高与α-蒎烯含量极显著正相关;α-蒎烯含量与β-蒎烯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β-水芹烯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β-蒎烯含量与β-水芹烯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α-蒎烯含量分别是β-蒎烯含量和β-水芹烯含量的3.16倍、3.05倍。
-
-
黄欣宇;
黄春晖;
聂锦燕;
叶锦培;
邓文军;
蒋维昕
-
-
摘要:
对苍梧县国有天洪岭林场12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桐棉种源)-湿加松P.elliottii×P.caribaea人工混交林及桐棉种源、土贡种源马尾松人工纯林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种源、林分类型对林木生长量以林下植被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湿加松混交林的树高生长量显著高于桐棉种源、土贡种源马尾松纯林(P<0.05);马尾松-湿加松混交林中树木的平均胸径(14.96 cm)与土贡种源马尾松纯林(15.06 cm)相当,但显著低于桐棉种源马尾松纯林(15.90 cm)(P<0.05);马尾松-湿加松混交林与桐棉种源马尾松纯林在单株材积上无显著差异(P˃0.05),但优于土贡种源(P<0.05);马尾松-湿加松混交林内马尾松的生长显著优于湿加松;从多样性指标均值看,混交林灌木层植被的多样性较纯林高。综上,营建马尾松-湿加松混交林在林分生长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维持方面均优于马尾松纯林,且桐棉种源马尾松相对土贡种源马尾松及湿加松均具有显著生长优势。本研究结果为马尾松人工林的经营提供了一定参考。
-
-
阳海林;
徐佑明;
曾月霞;
刘可;
许慧群
-
-
摘要:
为系统掌握湿加松的适宜性和生长规律,在衡阳市祁东县太和堂镇,通过设置固定标准地定期对湿加松的树高、胸径、冠幅等进行测量,对湿加松与湿地松的适应性与生长量、湿加松的幼林生长规律和年生长规律等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正交设计试验研究生根促进剂的种类、浓度、浸泡时间对湿加松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湿加松生长速度高于湿地松。湿加松树高连年生长量在1.2~1.7m之间,年平均树高生长量为1.3m。胸径连年生长量在1.8~2.5cm之间,年平均胸径生长量为2.1cm。湿加松树高生长从2月初开始萌动,3月开始生长,生长期260d左右,4、5月生长速度最快。胸径生长从2月中旬开始萌动,生长期280d左右,3月、8月为生长高峰。不同生根促进剂的种类对湿加松扦插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
-
-
车晓亮;
沈亮升;
郭文冰;
刘天颐;
陈利芳;
李怡欣;
赵奋成;
徐社阳
-
-
摘要:
湿加松Pinus elliottii × P.caribaea及其母本湿地松P.elliottii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脂材两用商品林树种。研究通过比较二者松脂成分与特性的差异,分析湿加松成为广东采脂优势树种的潜力。以广东台山种子园20年生的湿地松与湿加松子代测定林为材料,割脂采集松脂样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二者松脂成分差异;同时,通过高压蒸汽蒸馏松脂获得松香和松节油,并将以上的松香进行深加工获得138#和145#松香树脂,以及其调配得到的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并根据标准测定松香得率与软化点,以了解深加工产品的物理性质。湿加松与湿地松松脂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β-蒎烯、β-水芹烯、海松酸、去氢枞酸和枞酸呈显著性差异。湿加松的β-水芹烯、去氢枞酸和枞酸含量高于湿地松,而β-蒎烯和海松酸含量低于湿地松。两者的松香软化点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湿加松的松香软化点高于湿地松。湿加松与湿地松松脂的主要成分一致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说明湿加松松脂具备母本湿地松松脂的特性;此外,湿加松的松香软化温度高于湿地松,其调配的SIS具备更好的耐低温性能和增粘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
车晓亮;
沈亮升;
郭文冰;
刘天颐;
陈利芳;
李怡欣;
赵奋成;
徐社阳
-
-
摘要:
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及其母本湿地松P.elliottii是我国南方重要的脂材两用商品林树种.研究通过比较二者松脂成分与特性的差异,分析湿加松成为广东采脂优势树种的潜力.以广东台山种子园20年生的湿地松与湿加松子代测定林为材料,割脂采集松脂样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二者松脂成分差异;同时,通过高压蒸汽蒸馏松脂获得松香和松节油,并将以上的松香进行深加工获得138#和145#松香树脂,以及其调配得到的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并根据标准测定松香得率与软化点,以了解深加工产品的物理性质.湿加松与湿地松松脂成分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β-蒎烯、β-水芹烯、海松酸、去氢枞酸和枞酸呈显著性差异.湿加松的β-水芹烯、去氢枞酸和枞酸含量高于湿地松,而β-蒎烯和海松酸含量低于湿地松.两者的松香软化点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湿加松的松香软化点高于湿地松.湿加松与湿地松松脂的主要成分一致但相对含量存在差异,说明湿加松松脂具备母本湿地松松脂的特性;此外,湿加松的松香软化温度高于湿地松,其调配的SIS具备更好的耐低温性能和增粘性,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
黄婷;
王哲;
司徒荣贵;
赵奋成;
邓乐平;
吴惠姗;
谭志强;
郭文冰
-
-
摘要:
抚育间伐是以促进森林生长、提高林木质量为目的的林分经营管理手段.研究选取10年生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采取间伐3%断面积和间伐10%断面积的间伐强度与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间伐3年内,树高和胸径的增量间伐区显著高于对照区(P间伐3%断面积>间伐10%断面积,第3年开始对照林分密度大幅减少,与间伐3%断面积的林分间差异不显著,7年后3个处理的林分达到相似的密度.与对照相比,轻度的下层疏伐不会降低总体林分蓄积量.综合木材、产脂收益以及间伐成本,间伐3%断面积处理更适合培育脂材兼用林.
-
-
黄婷;
王哲;
司徒荣贵;
赵奋成;
邓乐平;
吴惠姗;
谭志强;
郭文冰
-
-
摘要:
抚育间伐是以促进森林生长、提高林木质量为目的的林分经营管理手段。研究选取10年生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采取间伐3%断面积和间伐10%断面积的间伐强度与对照进行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间伐3年内,树高和胸径的增量间伐区显著高于对照区(P间伐3%断面积>间伐10%断面积,第3年开始对照林分密度大幅减少,与间伐3%断面积的林分间差异不显著,7年后3个处理的林分达到相似的密度。与对照相比,轻度的下层疏伐不会降低总体林分蓄积量。综合木材、产脂收益以及间伐成本,间伐3%断面积处理更适合培育脂材兼用林。
-
-
司徒荣贵;
钟岁英;
叶威方;
司徒文斗;
毛积鹏
-
-
摘要:
在950~1650 nm的光谱范围内,使用DA2700型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了110个湿加松Pinus elliottii×P.caribaea松针粉末样本的光谱数据。结合实际测定值,采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法并选择最佳光谱预处理方法和最佳主成分数,建立湿加松松针组织16种黄酮物质总含量的快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采用一阶导数(FD)与滤波拟合(SG)相结合法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且当主成分数为10时,可得最优模型。其校正集相关系数(Rc)和交互验证集相关系数(Rv)分别为0.8521和0.7059。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MSEC)和交互验证集均方根误差(RMSEV)分别为6.3610和9.1509。外部验证集测定值和模型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537。综合表明所建模型预测精度高、可靠性强,可用于湿加松松针组织16种黄酮物质总含量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