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冷战

新冷战

新冷战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外交、国际关系、工业经济、世界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专利文献33611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党课、国际论坛、党政论坛等; 新冷战的相关文献由9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亚非、刘翰林、吴建民等。

新冷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33611 占比:99.67%

总计:33722篇

新冷战—发文趋势图

新冷战

-研究学者

  • 何亚非
  • 刘翰林
  • 吴建民
  • 姚洋
  • 张金钰
  • 徐方清1
  • 李加洞
  • 李静
  • 田飞龙
  • 董小梅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忠
    • 摘要: 国内外有关中美“新冷战”的争论忽略了对“冷战”本身的回顾,观点难以经受住历史检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当前的中美关系特征不符合冷战的基本特征,内容不满足冷战的含义,发展更不具备冷战产生所必需的条件。二战结束之初,国际体系权力真空与混乱为两极结构下的冲突与对抗提供了足够空间,地缘经济、政治和安全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令美苏走向对抗,意识形态对立、文化心理认知差异强化了苏美决策层的恶性互动,这三者共同导致了美苏冷战的产生。当前,两极结构远未形成,国际权力真空极小,中美经济、政治与安全层面利益冲突并非不可调和,意识形态与文化差异上的认识问题也不是无解,决定了中美之间的新冷战将很难发生。确切而言,中美正处于“类冷战”的战略竞合期,它受到了美国冷战思维的影响,负面色彩比较突出。拜登政府继续对华施压,第三方问题引爆两国危机可能性的提升,尤其是美国政治的极化与分裂,决定了未来中美关系有可能更差。对此,中国应继续以发展自己为首务,对美坚持以斗争求合作的方针,争取早日实现国家崛起。
    • 张文宗; 王靖元
    • 摘要: 近年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实施的大国竞争战略本质上属于“软遏制”,新冷战阴影笼罩着国际社会。2022年2月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美国联合盟国对俄实施“硬遏制”战略,激起俄强烈反弹,双方陷入新冷战。同时,美国继续视中国为首要对手并加紧战略围堵,美国内也出现对中俄开展“双遏制”,即对两国同时采取“硬遏制”战略以发动全面新冷战的声音。本文分析认为,拜登政府目前尚无意愿和能力与中俄两国同时开展全面对抗,但防止新冷战从欧洲蔓延到亚太地区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除中国的战略运筹外,美国也应该避免踩踏中国的“红线”,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亚洲主要盟友应该认识到新冷战对自身经济和安全利益的巨大危害,并牵制美国的极端举动。亚洲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东盟国家坚持不选边站队的立场,对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意义重大。而西方跨国公司用好中国高水平开放政策,继续在中国与美西方之间发挥“压舱石”作用也很重要。
    • 王帆
    • 摘要: 美国肆意对华打压,使中美关系有滑向"新冷战"的风险.但两国的共同战略利益和经济相互依存、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其他各国力量的牵制,使中美仍有避免"新冷战"、重启战略合作的可能.基于对全球事务管控以及美国自身长远利益的考虑,美国新政府有可能会策略性调整对华战略.对中美战略合作路径的探索表明,两国既要保持经济合作大局的稳定,也要尝试在非传统安全和传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
    • 田飞龙
    • 摘要: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和特朗普主义经受民主规范检验和民意问责,其败选具有象征性意义,但并不表明特朗普代表的选民与政治精神退出美国历史舞台。美国霸权作为西方历史霸权的巅峰形态,在逻辑上无法接受中国的决定性崛起和权力分享,也无法在“民主规训”中国失败之后继续接纳中国作为战略合作对象与国际体系内成员。中美关系和解与所谓“蜜月”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但也随着中国自身经济成长和政治体系的自我成熟而陷入崩解。新的中美关系以竞争和冲突为主调,贸易战是起点,更为全面的新冷战是趋势,而特朗普主义加速了这一关系质变的进程,拜登时代或许可以适当回调关系而产生一个短暂的中美缓和期,但长期的斗争性和风险性不可逆转。与中美关系变迁并行的是西方缺失,这体现了欧式焦虑,联欧制美可以作为维持和巩固世界多边主义秩序的长期策略。中美关系是定义21世纪全球秩序的宏观权力关系,需要我们具备超强的文明自信、制度创新力及斗争艺术,在更加坚定的中国道路和更加开放的改革进程上与世界共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通内外发展的双循环,激发和塑造未来世界秩序的中国元素和价值观。
    • 任晶晶
    • 摘要: 刚刚过去的2020年,无论是对于世界还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极不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给全球化进程造成巨大冲击,使本不景气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国际形势动荡加剧,各种矛盾冲突频繁爆发。个别国家不断煽动对抗、转移矛盾,妄图在世界范围内挑起"新冷战",引发世界局势持续紧张。
    • 董小梅; 张金钰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一直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围攻,他们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战争从未停止,向中国高校进行宗教渗透以同我争夺年轻一代,一直是其惯用伎俩.新时代,中国国际影响力举足轻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对中国的"新冷战"意识形态围攻,宗教势力向高校渗透也出现了新特征、新载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高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和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教学,是确保高校防范宗教势力渗透的基石.
    • 田飞龙
    • 摘要: 2020年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和特朗普主义经受民主规范检验和民意问责,其败选具有象征性意义,但并不表明特朗普代表的选民与政治精神退出美国历史舞台.美国霸权作为西方历史霸权的巅峰形态,在逻辑上无法接受中国的决定性崛起和权力分享,也无法在"民主规训"中国失败之后继续接纳中国作为战略合作对象与国际体系内成员.中美关系和解与所谓"蜜月"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但也随着中国自身经济成长和政治体系的自我成熟而陷入崩解.新的中美关系以竞争和冲突为主调,贸易战是起点,更为全面的新冷战是趋势,而特朗普主义加速了这一关系质变的进程,拜登时代或许可以适当回调关系而产生一个短暂的中美缓和期,但长期的斗争性和风险性不可逆转.与中美关系变迁并行的是西方缺失,这体现了欧式焦虑,联欧制美可以作为维持和巩固世界多边主义秩序的长期策略.中美关系是定义21世纪全球秩序的宏观权力关系,需要我们具备超强的文明自信、制度创新力及斗争艺术,在更加坚定的中国道路和更加开放的改革进程上与世界共生,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打通内外发展的双循环,激发和塑造未来世界秩序的中国元素和价值观.
    • 赵明昊
    • 摘要: 未来若干年,中国和美国在调适双边关系时,都将面对一系列政治难题。中国的战略思考者以及政策精英们认为,美国拜登政府虽然不会和中国展开“新冷战”,但仍会从大国竞争的视角看待中美关系,其目标仍是要让美国“跑得更快”,与中国进行“正向竞争”而非“逐底竞争”。中方则要同拜登政府共同调整或者重新定位双边关系。比如,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就指出,中美关系新的“希望之窗”已经打开。有“希望之窗”自然是好事,但实际上,双方将期望值调整到适当的水平,才有利于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
    • 阎学通
    • 摘要: 新冷战即将到来的观点在2018年曾非常流行,到了2019年底,这种舆论开始弱化。虽然中美贸易摩擦于2018年3月爆发,并在2019年升级成为技术脱钩和金融冲突,但这场冲突并未演变成中美两国的意识形态对抗。这意味着导致两国战略竞争的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世俗利益。尽管在过去5年多的时间里人们不断地预言新冷战将爆发,但新冷战并未如预期那样发生。
    • 董小梅; 张金钰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一直受到西方敌对势力的围攻,他们对中国的意识形态战争从未停止,向中国高校进行宗教渗透以同我争夺年轻一代,一直是其惯用伎俩。新时代,中国国际影响力举足轻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掀起对中国的“新冷战”意识形态围攻,宗教势力向高校渗透也出现了新特征、新载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建高效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和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教学,是确保高校防范宗教势力渗透的基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