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小断层

小断层

小断层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242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石油、天然气工业、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8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54257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科技资讯、煤田地质与勘探、煤炭科技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石油学会2015年物探技术研讨会、第七届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专题研讨会、SPG/SEG2011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等;小断层的相关文献由578位作者贡献,包括孟凡彬、施龙青、刘盛东等。

小断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8 占比:0.38%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4257 占比:99.61%

总计:54472篇

小断层—发文趋势图

小断层

-研究学者

  • 孟凡彬
  • 施龙青
  • 刘盛东
  • 王勃
  • 赵禄顺
  • 黄兰英
  • 刘文岭
  • 刘鹏
  • 左卫华
  • 杨文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学博; 王豪; 沈帅帅
    • 摘要: 小断层活化会加剧采空区上覆岩层破坏增强渗透性,导致采空区煤自燃,针对这一问题,以河南神火煤电股份有限公司薛湖煤矿25030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利用UDEC数值模拟断层不同倾角、不同水平断距条件下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破坏过程,分析了断层对采空区上覆岩层破坏及渗透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随着工作面逐渐接近断层,断层出现滑移现象,断面附近位移呈斜向下趋势,下盘沿断层滑移比较明显;受到断层下盘滑移错位形成的支撑力影响,下盘下沉量明显大于上盘,上盘覆岩“三带”高度有所上升。工作面推过断层10 m时,上方覆岩位移开始出现滞后现象,且上盘下沉量小于下盘;工作面过断层40 m后,覆岩受到断层的影响逐渐减弱,位移逐渐符合无断层开采覆岩移动规律,下盘主要以下沉为主,上盘受到断层影响,楔形头部受到断层滑移的支撑,岩层垮落不充分,下沉量小于下盘。②倾角越大,断层对上盘覆岩支撑作用的影响范围越小,断层滑移形成的错位越严重,对开采危险性越大,且断层影响开始出现的位置距离越近;水平断距越宽,上盘受到断层的支撑力越大,过断层后上盘覆岩的位移越小;断层水平断距越宽,断层下盘下沉量越大,工作面过断层时危险性越大。③断层导致附近岩层孔隙率呈现跳跃式增大,倾角越大,孔隙率上升幅度越小;随着倾角的增加,断层正上方垮落带孔隙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倾角45°达到最大,而断裂带孔隙率随着断层角度的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随着断层水平断距的增加,垮落带覆岩孔隙率大体上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断裂带的孔隙率略微上升。总体而言,水平断距越宽,断层倾角越大,工作面过断层时覆岩垮落危险性更大。
    • 程韦华
    • 摘要: 矿井掘进工作面经常会遇到一些小断层地质构造,给煤矿掘进带来很大不利影响。鉴于此,必须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手段来对煤矿掘进工作面小断层进行识别及处理。文章首先对小断层地质构造进行了概述,其次分析了小断层地质构造对煤矿生产的影响,最后通过对煤矿掘进工作面小断层识别方法的介绍,进而提出了煤矿掘进工作面小断层处理的措施,希望能给相关工作提供一点有价值的参考。
    • 戴世鑫; 胡盼; 董艳娇; 邢振邯; 李祥; 杨甫
    • 摘要: 小断层是影响煤矿安全高效开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有关小断层的地震波识别方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对煤田落差5 m以内小断层的识别仍是一大难点。南方煤田一般地形复杂、断裂发育,为推进南方煤田小断层的地震勘探研究,本文选取南方典型煤田———贵州省六盘水煤田作为研究区,通过建立煤系地层地震物理模型进行地震数据采集、处理与解释,从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的角度对不同埋深落差分别为5 m、3 m和1 m的小断层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煤层处于地表低速层,对于落差1~5 m的小断层采用地震波运动学方法难以识别,而应用动力学方法提取多种地震属性进行分析,发现振幅类属性对于识别小断层较为敏感,分辨能力较强。通过模型试验,在震源频率为60 kHz的条件下,成功解释出落差5 m以内的小断层,结果与煤系地层地震物理模型实际小断层相吻合。
    • 苏晓云
    • 摘要: 厚煤层、巨厚煤层工作面内的小断层一般断距或延展长度的规模较小,目前的探查方法和仪器受分辨率限制一般难以探查这类小断层,而小断层探查不清,将会对智能化工作面高效回采带来较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厚煤层内小断层反射槽波探测的数值模拟及现场实验工作。在数值模拟方面,采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对厚煤层(6 m)、巨厚煤层(20 m)两种环境下含小断层(落差小于3 m)的数值模型进行三分量弹性波模拟,在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频谱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模型中的直达槽波与反射槽波的特征。在实际探查方面,通过不同矿区厚煤层、巨厚煤层实际发育断层进行透、反射数据综合研究,分析和比较透射与反射槽波方法对小断层的探查情况。研究表明,工面内构造发育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反射槽波对厚煤层、巨厚煤层工作面中小断层的探测较透射槽波有更强的识别性及准确性。
    • 刘淑红
    • 摘要: 煤层小断层是影响煤与瓦斯突出的重要因素,采用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小断层两盘瓦斯地质特征及强化防突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断层两盘地应力、煤层瓦斯和煤的物理力学性质均是变化的,而且上盘影响范围和幅度也大于下盘,断层两盘瓦斯地质特征受断层成因控制,距小断层一定距离处发生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最大,可以通过加密抽采钻孔或增大卸煤量的强化防突措施进行消突。
    • 尹成; 彭浩; 赵虎; 刘艺璇; 王长江
    • 摘要: 中国东部油田普遍存在断裂复杂、砂泥岩互层严重以及河道砂体间错落重叠等地质特征。由于地震纵向分辨率的限制,因而无法可靠识别低序级小断层和砂体重叠带,这对于油田开发方案的部署与调整影响很大。针对这一难题,设计了一个包含不同断距的断层和不同叠置范围及落差的重叠河道砂体模型,正演结果表明:小于调谐厚度的砂体重叠带在地震剖面上会形成“伪断层”响应,即与小断层类似的地震同相轴的扭曲或错断。但通过地震多属性的综合分析,发现了地震振幅类属性和地震波形结构类属性对小断层与砂体重叠带有不同的响应特征,结合常规的均方根振幅属性和波形变异系数属性,建立了两条识别准则:①均方根振幅与波形变异系数同时为低值突变可以识别断层存在;②均方根振幅为低值突变而波形变异系数为高值突变则可以识别砂体重叠带。胜利探区W102断块S23储层的地震资料应用结果表明,小断层发育区和薄砂体重叠带的均方根振幅和波形变异系数属性的异常特征与这两条识别准则基本一致,可用于识别与区分薄互层砂岩储层中的小断层与砂体重叠带,为该探区开发方案的调整部署提供了参考依据。
    • 刘增平
    • 摘要: 介绍了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并通过某矿区断层识别的实际应用,得到:相比于常规三维地震勘探,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在数据采集上采用小网格、高覆盖次数;在资料处理方面,主要围绕静校正处理技术、保幅去噪处理技术、逐步拓频处理和高精度成像处理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勘探的精度,可为实现小断层的精准识别提供更有力的地质保障依据,表明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更有利于断层的识别。
    • 魏晨成; 姚茂敏; 熊晓军; 张鑫
    • 摘要: 为了对准噶尔盆地阜东5井区的小断裂、层间断裂进行精细成像,提出了一套适用于该井区的高精度断裂成像技术。先采用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提高断裂系统的成像精度,再采用基于三维保边去噪处理技术的改进相干体分析技术进行小断层的准确刻画,有效地实现了断裂的精细成像。得到的阜东5井区侏罗系小断层的纵向展布特征(剖面)及平面展布特征(沿层切片)均优于前期的断裂检测成果。
    • 薛洪来; 温哲
    • 摘要: 断层对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影响较大,准确探测断层位置对预防灾害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煤矿进行采掘作业之前,施工大量瓦斯抽采钻孔,但是这些钻孔包含的地质信息未被充分重视,为此,提出了利用穿层、顺层瓦斯抽采钻孔群探测隐伏断层的技术方法.通过建立瓦斯抽采钻孔探测断层的数学模型,计算断层面、煤层底板的三维坐标,通过绘制煤层底板等高线图及其三维图,确定断层位置、落差、产状和断层性质等基础参数.基于Matlab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工具,编写了瓦斯抽采钻孔探测断层的软件,实现了断层信息的可视化,为准确判识断层提供了技术平台.通过钻孔定位、模型计算、图像处理、断层识别等综合技术方法,成功实现了利用瓦斯抽采钻孔进行隐伏小断层探测.
    • 李元杰; 米建强
    • 摘要: 该文以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在砂墩子煤矿N42采区的应用为例,详细阐述地震数据采集选取合理的观测系统和采集参数,获取了高质量野外原始数据;地震资料处理采用针对性的处理流程,获得了高分辨率、高信噪比数据体;地震资料解释采用人机交互解释方法,获得了可靠的地质成果.应用实例表明:利用三维地震勘探技术查明了采区煤层赋存状况、断层、采空区及煤层露头分布情况,为开采设计提供了依据,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地质保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