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产业
媒介产业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282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7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099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视听界、声屏世界、新闻传播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2城市发展与文化创新北京论坛、第三届全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等;媒介产业的相关文献由250位作者贡献,包括喻国明、周鸿铎、刘庆振等。
媒介产业
-研究学者
- 喻国明
- 周鸿铎
- 刘庆振
- 曹鹏
- 胡正荣
- 向志强
- 邵培仁
- 周笑
- 刘洁
- 周志平
- 张君浩
- 张梅珍
- 燕道成
- 赵曙光
- 陆地
- 陈兵
- 代静
- 刘寒娥
- 刘建明
- 孙利
- 安平信
- 崔燕振
- 廖秉宜
- 徐航
- 杜薇
- 殷俊
- 王珊珊
- 贺利艳
- 陈嘉琪
- 陈艳彩
- Azmet Rasul
- Stephen D.McDowell
- 丁俊杰
- 丁晓正
- 万锦
- 丰月
- 乒乓
- 乔同舟12
- 于霞
- 付东
- 付家柏
- 任凯伦3
- 伊凡
- 何奇
- 何平
- 侯亚丁
- 俞振伟
- 冯宇飞
- 冯秋瑜
- 刘妍卿
-
-
何奇
-
-
摘要:
数字时代以都市圈为中介重塑了传播形态,带来了传播生态变革。本文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以知网2019-2021年有关都市圈研究样本,探析我国都市圈研究如何变迁,并与新时代传媒产业相勾连,得出国内都市圈传播热点及趋势。研究发现,都市圈研究从在量上逐年攀升,核心作者群逐步形成,并于国内都市圈发展脉络相贴合,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相关科研院所渐成主导;都市圈研究的热点领域涵盖城市群、城市化等主题;未来都市圈研究将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已经城市群为主要方向。结合国内传媒产业,都市圈或与媒介融合相联系,为推动主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
喻国明;
陈雪娇
-
-
摘要:
任何学科或者是系统的发展,都必然要在动态的冲突中螺旋式前进,传媒经济学作为一个跨学科领域,其发展模式也是如此。从本质上看,这种动态发展的本质是一种颠覆式创新,即在非常态的逻辑下将新旧事物融合改造成符合社会发展的结构,在此过程中,传媒业态乃至整个社会面貌都将为之一新。本文基于2021年我国传媒经济研究领域发表的论文,从传媒经济的本体研究、传媒产业的全新机遇、媒介消费的行为特征、媒介深度融合的演进路径以及媒介规制的关键议题等五个方面,梳理过去一年里传媒经济领域的关注热点与演变动态。
-
-
孙小杰
-
-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媒介大融合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该背景下使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必然。本文通过对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媒介融合与传统出版业数字化现状,结合实际给出几点转型措施,以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
黄升民
-
-
摘要:
"中国的媒介产业化是一个带有国际背景的问题。只有将中国的媒介产业化置身于国际大环境中考察分析,才可以理解其深刻的价值意义。"这是本人在上世纪末阐述媒介产业化观点的时候曾说过的一句话。这也成为我们的一个惯例,当媒介产业遭遇重大问题和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编辑部自然而然把视线投向海外,依循由外至内、由表至里、由粗至细的操作,描画事物发生的全貌,从而把握事态发展的趋势。
-
-
唐铭
-
-
摘要:
《媒介》杂志20多年笔耕不辍,持续追踪海外媒介产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行业动态和代表性的机构,陆续推出《世界,也是融的》(2015)、《海外广电:危机与生存》(2017)、《海外巨头融媒体》(2020)等封面选题。我们见证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从北极到南极,一个边界模糊样态朦胧的媒介帝国悄然崛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
史楠
-
-
摘要:
要讨论中国广告的历史,品牌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可以看到的是,中国品牌经过了40年的迅速发展,已经有了在世界市场上稳住阵脚的实力。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广告40年研究"的资助下,承接前篇《媒介产业:风云激荡40年》,本刊于2019年4月推出了"四十年"系列第二辑《狂飙突进:中国品牌40年》。
-
-
孙玮璟
-
-
摘要:
从40年前在一片空白的市场中的求生挣扎,到今时今日处于激烈竞争中的存亡抉择,中国媒介在探索经营之路上经历了不计其数的跌宕起伏。从报纸到电视再到互联网,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媒体形态随着技术和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越来越丰富多彩。时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广告40年研究"的资助下,编辑部联合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的研究团队重磅推出"四十年"系列,共计四部。
-
-
-
-
-
郑文明
- 《2012城市发展与文化创新北京论坛》
| 2012年
-
摘要:
中国正在向文化大国的方向迈进.文化大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文化产业市场的培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对经济运行不仅起着规范和保障的作用,而且起着调节引导、组织、管理、预测等作用,它为市场交易行为和整个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稳定、明确、普遍的准则和模式,提供一种平等、自由、公开公正的空间和条件.作为文化产业最核心部分的媒介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媒介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法治的环境。因而媒介产业的法治建设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媒介产业法治建设中,首先要面对的重要问题是媒介产业为什么需要法律规制?和其他产业相比,其所受到的法律规制的原因有何不同?这是媒介产业法制建设,乃至整个文化法制建设都要面对的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媒介产业化发展以及完善整个文化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rn 本文所述的媒介产业,又称传媒产业或媒体产业,是指从事传媒产品与传媒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集合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图书、音像制品和互联网络。一般来说,媒介产业具有一般产业的经济属性,其所受到的法律规制原因与其他产业有相似的地方,同时,媒介产业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使得其受到法律规制的原因异于其他产业。
-
-
宫昊
- 《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在系统经济学中,笔者的博士生导师昝廷全教授通过引入“广义资源位空间”,建 立起“资源位”的概念:在广义资源空间中,能够被某经济系统(经济主体)实际和潜在利 用、占据或适应的部分。从形态上划分,广义资源可以划分为客观存在的硬资源和以人类智 能为基础的不可视的软资源。此理论应用到传媒产业中, 产生传媒产业软硬资源位的概念。 而媒体竞争力也分为无形的部分,即“软实力”,以及有形的部分“硬实力”。资源位的应用 直接决定着产业系统的整体竞争力。那么,是不是硬资源位的利用就形成了媒体的硬实力, 软资源位的利用就形成了媒体的软实力了呢? 笔者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并论述了自己的观点:软硬资源位的利用与软硬资源位的形成 关系是非直接对应性的,尤其是针对媒介产业而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