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参量
多参量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3年内共计273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638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人民检察、煤矿机电、煤炭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7年全国电气设备安全与信息技术研讨会暨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能源与信息专委会学术年会、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2001计量测试学会研讨会等;多参量的相关文献由680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忠洋、姚建铨、冷雨欣等。
多参量
-研究学者
- 李忠洋
- 姚建铨
- 冷雨欣
- 谭联
- 徐至展
- 邴丕彬
- 王涛
- 李永军
- 许祖彦
- 王超
- 袁胜
- 张红涛
- 沈涛
- 钟亥哲
- 刘彬
- 钱列加
- 刘磊
- 张翠
- 袁斌
- 金石琦
- 万明习
- 于永吉
- 单明广
- 徐德刚
- 朱宏娜
- 金光勇
- 钟志
- 魏星斌
- 张兆伟
- 张雅彬
- 王鹏
- 童杏林
- 罗兴旺
- 袁鹏
- 陆培祥
- 周玉
- 孙冰
- 李儒新
- 祝世宁
- 董渊
- 张明江
- 彭跃峰
- 李瑛
- 范滇元
- 邓承伟
- 钟凯
- 高剑蓉
- 何京良
- 张庆斌
- 朱勇波
-
-
张玉军;
张风达;
张志巍;
孙林;
李友伟
-
-
摘要:
为全面获取采动煤层底板破坏演化及层次性特征,采用钻孔注水试验法(点)、钻孔窥视法(点)、钻孔分布式光纤监测法(线)、瞬变电磁法(面)4种方法,构建了煤层底板全空间点-线-面协同监测模式;根据煤层底板采动破坏程度,从裂隙导水性、拉伸剪切应变、采动岩层物性多参量角度,将将传统的“下三带”中的煤层底板采动导水破坏带划分为导水裂隙带、应力应变带、物性差异带;以平朔矿区9煤工作面为实测对象,监测获取了采动煤层底板全空间、动静态、多层次变形破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点-线-面多参量协同监测方法在监测空间上可实现点线面动静结合监测,在监测内容上可满足直接或间接获取裂隙发育特征、导水性、应变变形以及物性等多参量的要求。钻孔注水试验法和钻孔窥视法为直接监测裂隙发育特征的方法,获取的导水破坏带高度为21.75 m;采用钻孔分布式光纤监测法可动态监测裂隙发育特征,分析得出在工作面推进至钻孔附近,底板局部岩体出现拉伸破坏,工作面推过钻孔一段距离,底板岩体拉伸程度继续增大、但破坏深度基本保持稳定,实测得出应力应变带高度为25.15 m;采用瞬变电磁法可对比获取采前、采后底板岩体物性变化特征,分析得出物性差异带高度为22~27 m,较好地验证了底板采动破坏层次性划分特征。
-
-
郑永秋;
王旋;
刘亚兵;
景俊民;
张浩凌;
管今哥;
臧俊斌
-
-
摘要:
km级以浅水下多参量数据同步采集是海洋观测装置的关键技术,全海深海洋剖面仪子设备在越过1 km以浅海域释放的过程中,需要水下多参量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并存储。以FPGA为核心时序控制芯片,采用RS232、RS485数字接口实现对温度、盐度、深度、多轴姿态等数据的接收;采用双通道同步模数转换芯片ADS8353,设计实现2路湍流数据的同步采集。根据所接收的数字量信号和模数转换采集速率,设计了可变长度的混合帧传输结构,实现了多参量数据不同传输速率在数据实时传输和存储上的帧匹配。该设计电路和数据帧结构传输模式在实验初期应用于多参量海洋剖面仪的水库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实时传输数据和存储回读数据无丟数,验证了设计的可靠性,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海洋环境监测和深海深资源探测的系统和建设中。
-
-
康鸿飞;
周欣;
杨廷志;
杨友耕;
周良浩;
谭悦
-
-
摘要:
针对地下电缆运行环境恶化及违规施工引起的外力损坏事故,设计了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地下电缆防破坏预警系统。该系统通过在故障高发路段的地下电缆沟道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温湿度、可燃气体浓度、加速度传感器对电缆运行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并通过GPRS技术进行无线传输以实现实时监测功能。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成本低、可长期稳定运行等特点,对提升地下电缆运行的稳定性有较为实用的价值。
-
-
贾雪璨;
龚川;
刘珠妹;
李盛乐
-
-
摘要:
卫星对地观测技术是全球范围内实时监测孕震区地震活动和震后应急救援的有力工具。过去的几十年里,不同种类的卫星观测数据被应用于地震遥感异常探测领域中,并逐渐开展了从单个震例分析,到普遍规律探索,再到内部机理研究的多方面探讨。但由于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孕震过程的不确定性,地震遥感异常研究仍充满困难和挑战。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探究了现今国内外地震遥感异常研究的关注热点和趋势方向,认为目前对于地震遥感异常的研究已由单一参量发展为多参量联合分析阶段;通过3个前沿研究案例分析了常用的综合分析参量与异常分析方法,以及多参量之间的时空同步性关系,表明多参量遥感异常的结合研究和交叉验证是地震遥感异常研究中的重要手段,可以在未来地震前兆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
-
朱威虔
-
-
摘要:
某火电厂300 MW亚临界机组采用尿素水解制氨脱硝工艺后,因成品气的固有特性,出现喷氨流量计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差、出口NO_(x)反应惯性滞后大、自动调节品质差等问题。结合现场改造工艺,构建了一套基于尿素水解工艺的新型多参量冗余脱硝自动控制系统策略,发挥两种控制策略的优势,实现无扰切换,确保脱硝全过程自动调节,大大提高脱硝自动系统安全可靠性。
-
-
-
-
摘要: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网站公布了2022年中国地质学会创新基地认定结果,河北省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申报的“光纤在地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技术”创新基地入选。该基地依托河北省省级科技重点研发项目《基于全光纤的城市地下管廊多参量综合监测系统研发》,开展光纤传感技术的城市地下管廊综合智能监控系统研究。
-
-
刘前进;
徐刚;
卢振龙;
张震
-
-
摘要:
针对液压支架工况不良导致支架支护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并容易诱发顶板灾害的问题,为实现支架工况的有效监测预警,分析了液压支架工况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液压支架工作阻力数据挖掘获取了反映液压支架工况的多个关键指标信息,确定了支架工况综合评价及实时预警的6个主要指标,即:支架初撑力不合格比例、工作阻力高报比例、安全阀开启比例、支架不保压比例、不平衡比例、工作阻力不合格比例。根据模糊数学隶属度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支架工况多参量综合评价与预警模型,将支架工况按照良好、中等、较差、很差划分为4个等级,给出了液压支架工况等级隶属度区间和各预警指标参数对应的隶属度函数,并基于变权理论确定了各预警指标的变权重系数,突出了预警指标状态量变化对支架整体工况的影响,最终得出支架工况的综合评价与预警等级,并在系统预警界面以雷达图的形式展示支架工况预警信息。该预警模型在KJ21顶板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中得到开发与现场应用,验证了该支架工况评价体系的合理性,有效提升了综采工作面液压支架支护质量。
-
-
张修峰;
曲效成;
魏全德
-
-
摘要:
针对兖矿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多、地区分布广、条件差异性大、致冲机理复杂等导致的冲击地压防控难题,送过冲击地压多参量联合监测预警方法研究、监测监控平台系统开发和现场实践,开展了新形势下冲击地压监控预警新模式的探索.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① 送过在空间上进行冲击地压监测分区,依据致冲因素进行监测参量选择与权重系数的设置,可以实现冲击地压分类监测与预警,提升了监测预警准确性;② 提出"常规预警"与"特殊条件预警"相结合的预警机制,可送过对某一特定测区的地质及开采技术因素分析,定制各监测参量的权重系数,提高预警算法的普适性和针对性;③ 提出空间上井上与井下、时间上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强度上采掘速度与预警指标、管理上预警与处置的四维数据分析理念,送过对监测参量的多维度分析,实现了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提高了冲击地压监测数据的利用效果;④ 开发了平台系统,实现了矿井与防冲研究中心、井上与井下、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预警结果与现场处置措施等智能联动及自动上报功能,提高了冲击地压监测预警和管理的时效性,降低了人力成本.
-
-
张修峰;
曲效成;
魏全德
-
-
摘要:
针对兖矿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冲击地压矿井数量多、地区分布广、条件差异性大、致冲机理复杂等导致的冲击地压防控难题,通过冲击地压多参量联合监测预警方法研究、监测监控平台系统开发和现场实践,开展了新形势下冲击地压监控预警新模式的探索。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①通过在空间上进行冲击地压监测分区,依据致冲因素进行监测参量选择与权重系数的设置,可以实现冲击地压分类监测与预警,提升了监测预警准确性;②提出“常规预警”与“特殊条件预警”相结合的预警机制,可通过对某一特定测区的地质及开采技术因素分析,定制各监测参量的权重系数,提高预警算法的普适性和针对性;③提出空间上井上与井下、时间上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强度上采掘速度与预警指标、管理上预警与处置的四维数据分析理念,通过对监测参量的多维度分析,实现了监测数据的深度挖掘,提高了冲击地压监测数据的利用效果;④开发了平台系统,实现了矿井与防冲研究中心、井上与井下、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预警结果与现场处置措施等智能联动及自动上报功能,提高了冲击地压监测预警和管理的时效性,降低了人力成本。
-
-
吴自强;
范伟松;
斯荣
-
-
摘要:
为提升传统电缆沟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定位精度,设计了一种应用单芯单模光纤的电缆沟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系统硬件部分主要对激光器、相位调制器、耦合器等器件进行设计.系统软件部分采用相位差还原方法,提取振动信号频谱特性;采用频域上叠加振动谱获取周期性极值点,对振动信号进行定位.根据相位载波技术,在各路感应光纤上分别加载不同载波频率;信号接收端分别调节两路不同信号,实现信号波形以及频谱信号测量.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能够有效提高系统定位精度,定位速度较快.
-
-
-
杜志秀
- 《2001计量测试学会研讨会》
| 2001年
-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个以PC/104 CPU模块为核心处理器的多参量监控系统的设计实例.该系统的处理器采用标准工业控制计算机A11-in-one Hdx-486,针对多个被测参量和控制量的需求,通过两片8255并行扩展芯片对处理器I/O端口进行数据线扩展,提高了处理器对参量操作的效率,减少了参量与处理器的接口.所有进出8255的参量都经过电平转换(TTL→RS232或TTL←RS232)电路.而后,控制量去做相应的控制,被测参量源自12位串行A/D的采集结果.该系统通过并行扩展、串行A/D、同时启动多片A/D以及分时采集不同参量的方法,巧妙的实现了对多参量的监控.该系统在实际的测试系统中得到验证,配合相应的软件,能够实时高效的完成对多参量的监控任务.
-
-
-
梁争喜;
魏建霞;
童峥嵘;
陈才和
- 《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本文研制了一种基于叉指阵列(interdigitalarray,IDA)薄膜电极的医用多参量血液生化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利用光刻等微加工技术在玻璃基底上制备四个IDA微电极,金电极薄膜以铬为黏附层,金膜厚250nm,finger电极宽和间距均为10μm.工作区中的微电极上分别固定上不同的酶,通过检测"发生-收集"模式下的IDA微电极上生化反应所产生的微电流分别测试血液中血糖、胆固醇、酮体和乳酸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