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基
堤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1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04386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长江科学院院报、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黑龙江水利科技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淮河研究会第四届学术研讨会、2002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等;堤基的相关文献由425位作者贡献,包括丁留谦、刘昌军、姚秋玲等。
堤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04386篇
占比:99.89%
总计:204603篇
堤基
-研究学者
- 丁留谦
- 刘昌军
- 姚秋玲
- 郭书亮
- 张启义
- 孙东亚
- 张顺福
- 刘汉中
- 包伟力
- 吴彩娥
- 张家发
- 徐兵
- 曹国福
- 毛海涛
- 王著杰
- 管利平
- 罗玉龙
- 肖庆华
- 臧光文
- 蒋友清
- 邓鹏
- 钟龙
- 陆忠民
- 陈亮
- 陈刚
- 陈建生
- 丁小闯
- 俞仲泉
- 刘建刚
- 刘新利
- 叶柏荣
- 叶查贵
- 周晓杰
- 夏兵兵
- 尹文锋
- 尹祖超
- 康方博
- 张志胜
- 张晓斌
- 张玲刚
- 彭圣华
- 徐柏龙
- 朱云枫
- 梁晓龙
- 江鹏
- 汪鹏福
- 牛圣宽
- 王晓菊
- 王正成
- 王英华
-
-
刘昊宗
-
-
摘要:
彰武柳河老堤防断面上的堤防大多采用临水硬护和回水草皮灌木保护,但仍有明显的回水雨沟和滨水护岸,临水护岸存在大量垮塌现象,大量浆砌石处于悬浮状态,路堤的稳定性和运行安全性问题非常突出。本文对工程区地质条件进行了勘察,通过原位测试、室内实验测定了堤身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渗透特性等,并对该段的地层岩性、堤身现状及堤基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以供该堤防加固时参考。
-
-
金军
-
-
摘要:
多头小直径深层搅拌桩方案属于一类垂直型防渗方法,由于其经济性优势获得了广泛的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深层搅拌桩方法作为一类垂直类型的防渗墙,其在长江流域中的深厚砂质堤基部位防渗处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工程参数的有关规定以及作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对于比较密实的深厚砂质的地基部位搅拌桩钻进出现困难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给出了工艺方法上的可供调整和改善的相关措施。
-
-
-
-
摘要:
一、堤基清理的要求,1.筑堤工作开始前,必须按设计要求对堤基进行清理。2.堤基清理范围包括堤身、铺盖和压载的基面。堤基清理边线应比设计基面边线宽出30~50cm。老堤加高培厚,其清理范围包括堤顶和堤坡。3.堤基清理时,应将堤基范围内的淤泥、腐殖土、泥炭、不合格土及杂草、树根等清理干净。4、堤基内的井窖、树坑、坑塘等应按堤身要求进行分层回填处理。5.堤基清理后,应在第一层铺填前进行平整压实,压实后土体干密度应符合设计要求。6.堤基冻结后有明显冰夹层、冻胀现象时未经处理,不得在其上施工。
-
-
赵道双;
叶根苗
-
-
摘要:
文章从堤基地层的双层地质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堤基双层地质结构上部软弱黏土起动流速数倍于下层粉细砂起动流速。粉细砂起动流速小,抗冲刷能力差,极易发生颗粒运移,会使得岸坡变陡;软弱黏土层起动流速较大,抗冲刷能力较强;不易发生颗粒运移,但其抗剪强度小,抗稳定能力差,当岸坡变陡时,会发生岸坡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从而引起崩岸的发生。堤基双层结构特征会加剧和促进堤防崩岸的发生。
-
-
毕树根;
李能淼
-
-
摘要:
河东防洪堤是梧州市乃至珠江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二期工程在一期堤防工程现状基础上要求全面达标,堤基加固是重点也是难点。本文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现状堤基结构型式、运行工况、施工及投资等因素,通过多方案技术经济比较,推荐堤基加固设计方案,较好解决防洪墙堤型水平承载力不足等问题,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
王刚;
沈洁
-
-
摘要:
堤基防渗是堤防防渗的一项重要内容,堤基渗漏或渗漏破坏对于堤防的安全运用至关重要,既要保证渗流量不能过大,更要保证渗流稳定,保证堤防安全.透水堤基渗透性强,极易形成渗流通道,为防止渗流破坏,采取一定工程措施,对堤基进行处理,对堤防的安全运用至关重要.
-
-
无
-
-
摘要:
项目通过现场调查、解析分析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水平定向钻增压泥浆护壁钻孔施工过程引起既有堤防堤基、堤身应力和变形重分布的影响规律,明确了泥浆压力、孔径、埋深、出入口位置等施工参数与堤防安全稳定的关系,建立了一套系统的评估水平定向钻埋管穿越堤防工程安全性影响的分析技术。
-
-
朴希金
-
-
摘要:
在新的设计理念、新的施工机具、新的施工工艺等引导之下,防洪堤工程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令人遗憾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防洪堤工程都或多存在着一定的质量问题,特别是防洪堤堤基易于出现"涌水""渗水"等情况.本文首先阐述了防洪堤堤基防渗墙施工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其次,以湖南省邵阳市泥湾防洪堤加固工程为例来分析了防洪堤堤基防渗墙施工技术的具体应用,同时,深入探讨了防洪堤堤基防渗墙施工质量问题的防治措施,力争推动防洪堤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
-
-
谷跃辉
-
-
摘要:
东莞大堤堤防工程以防洪功能为主,堤顶还担负着公路交通任务.在车辆荷载、河水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堤防段的堤顶等部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沉降裂缝,危及堤防的稳定及车辆安全.文章通过裂缝试验,对堤基结构与渗透破坏、软土的特性及堤基失稳的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裂缝发育的成因,提出了堤基处理措施,对同类工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
孙文中
- 《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
| 2004年
-
摘要:
本文通过对涡河地质概况、地层岩性、以堤基地质结构和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基本分段依据,结合堤内外渗流边界条件,如外滩的宽度、堤内外取土区和沟塘的分布、决口冲刷以及历史险情等因素,将堤防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好(A)、较好(B)、较差(C)和差(D)四类.
-
-
-
-
-
黄扬一
- 《2002水利水电地基与基础工程学术会议》
| 2002年
-
摘要:
堤防加高培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御标准,但由此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以致堤基出现新的险情.因此除非漫溢堤段,一般不宜采取加高措施.尽管堤防整险加固离不开加高培宽,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堤基的渗控处理.
-
-
马贵生;
王造根
- 《长江护岸工程(第六届)及堤防防渗工程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01年
-
摘要:
长江中下游洪水灾害频繁,在和洪水斗争的过程中,堤防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历史原因,长江中下游堤防形成年代久远,填筑混杂,堤身填土中夹较多砂性土或碎块石等杂填土,碾压密实度不均、堤身与堤基结合面不紧密等,加上堤基地质结构复杂,前期地质工作薄弱,对堤基工程地质条件不清楚,每年汛期堤身、堤基和岸坡险情不断.本文总结了自1998年汛后在长江中下游大规模开展堤防建设以来所进行的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和内容,介绍了堤身填土质量、堤基和岸坡工程地质条件评价方法,阐述了工程地质勘察在堤防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说明了工程地质勘察在堤防建设中的必要性.
-
-
-
WANG Zheng-cheng;
王正成;
MAO Hai-tao;
毛海涛;
WANG Xiao-ju;
王晓菊;
HUANG Hai-jun;
黄海均;
HU Hong-hao;
胡洪浩
- 《第二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堤(坝)基中往往存在局部浅层强透水层,其削减水头能力较弱,易发生管涌等侵蚀破坏,其破坏机理仍需深入探究.文中采用砂槽模拟堤(坝)基中浅层强透水层上覆砂层侵蚀情况,通过改变水位来观测堤(坝)基中砂土细颗粒流失现象,获取渗流量、渗透坡降、土体颗粒级配、锥头阻力等参数.试验表明,水位增至48cm时浅层强透水层上覆砂层被"击穿"发生管涌破坏,破坏过程分为稳定渗流阶段、细颗粒流失阶段、较细颗粒流失阶段、管涌破坏扩大阶段.此外还发现,随着砂土中细颗粒砂土的流失,堤(坝)基的锥头阻力降低而发生沉降;细颗粒砂土流失导致其孔隙率和渗透系数增大,渗流场和应力场发生较大变化,研究成果能为堤(坝)基中浅层强透水层情况提供理论支撑.
-
-
WANG Zheng-cheng;
王正成;
MAO Hai-tao;
毛海涛;
WANG Xiao-ju;
王晓菊;
HUANG Hai-jun;
黄海均;
HU Hong-hao;
胡洪浩
- 《第二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堤(坝)基中往往存在局部浅层强透水层,其削减水头能力较弱,易发生管涌等侵蚀破坏,其破坏机理仍需深入探究.文中采用砂槽模拟堤(坝)基中浅层强透水层上覆砂层侵蚀情况,通过改变水位来观测堤(坝)基中砂土细颗粒流失现象,获取渗流量、渗透坡降、土体颗粒级配、锥头阻力等参数.试验表明,水位增至48cm时浅层强透水层上覆砂层被"击穿"发生管涌破坏,破坏过程分为稳定渗流阶段、细颗粒流失阶段、较细颗粒流失阶段、管涌破坏扩大阶段.此外还发现,随着砂土中细颗粒砂土的流失,堤(坝)基的锥头阻力降低而发生沉降;细颗粒砂土流失导致其孔隙率和渗透系数增大,渗流场和应力场发生较大变化,研究成果能为堤(坝)基中浅层强透水层情况提供理论支撑.
-
-
WANG Zheng-cheng;
王正成;
MAO Hai-tao;
毛海涛;
WANG Xiao-ju;
王晓菊;
HUANG Hai-jun;
黄海均;
HU Hong-hao;
胡洪浩
- 《第二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
| 2017年
-
摘要:
堤(坝)基中往往存在局部浅层强透水层,其削减水头能力较弱,易发生管涌等侵蚀破坏,其破坏机理仍需深入探究.文中采用砂槽模拟堤(坝)基中浅层强透水层上覆砂层侵蚀情况,通过改变水位来观测堤(坝)基中砂土细颗粒流失现象,获取渗流量、渗透坡降、土体颗粒级配、锥头阻力等参数.试验表明,水位增至48cm时浅层强透水层上覆砂层被"击穿"发生管涌破坏,破坏过程分为稳定渗流阶段、细颗粒流失阶段、较细颗粒流失阶段、管涌破坏扩大阶段.此外还发现,随着砂土中细颗粒砂土的流失,堤(坝)基的锥头阻力降低而发生沉降;细颗粒砂土流失导致其孔隙率和渗透系数增大,渗流场和应力场发生较大变化,研究成果能为堤(坝)基中浅层强透水层情况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