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籍法

国籍法

国籍法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政治、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3266篇;相关期刊123种,包括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公安理论与实践)、武警学院学报、国际问题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首届侨务法治建设研讨会、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2014管理科学学术研讨会、第三届移民法论坛等;国籍法的相关文献由157位作者贡献,包括严海玉、刘凯、刘国福等。

国籍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5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3266 占比:99.82%

总计:93435篇

国籍法—发文趋势图

国籍法

-研究学者

  • 严海玉
  • 刘凯
  • 刘国福
  • 刘洋
  • 刘训智
  • 吴丹
  • 周海民
  • 孙丽华
  • 孙春日
  • 宋锡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潞
    • 摘要: 一段时期以来,大量外籍华人选择回国避疫,部分外籍华人在加入外国国籍时未办理退籍手续并注销中国户籍,依然使用中国公民身份在国内生活、工作。这严重影响我国的国籍秩序、社会秩序以及就业秩序,产生社会矛盾。如何高效治理隐性双重国籍问题,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应在坚持单一制国籍的前提下,从逐步完善国家移民法律体系,建立健全公安机关与驻外使领馆的外部协作和公安机关内部协作机制,加强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发现难、治理难的困境,维护我国良好的国籍秩序。
    • 王小玲
    • 摘要: 关于代表我国参赛的冬奥优秀运动员的国籍问题多次被热议,本文对我国《国籍法》中国籍、入籍的内容及各国对双重国籍的态度进行了介绍。重点从三种情况详细分析外籍运动员取得中国国籍的可能性,并通过对美国和中国有关国籍内容的对比和分析,来判断在我国产生双重国籍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结合国际国内情况,作者建议用开放眼光看待运动员入籍问题,并对我国现行《国籍法》内容提出建议。
    • 周渊钧
    • 摘要: 《1981年英国国籍法》蕴含着规范国籍管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目的价值,遵循承认双重国籍、国籍权保护、非歧视性的重要原则,具有可操作性强、重视立法衔接、赋权与限权相结合等特征,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修改完善具有借鉴意义.提出细化制度规定提高可操作性,突出国籍权保护原则尊重公民自由选籍,渐进式改革“不承认双重国籍”制度等加强我国国籍管理的建议.
    • 海宛平; 梁朱贵; 陈志斌
    • 摘要: 归化外籍球员是诸多国家发展本国足球的重要手段.中国足球归化外籍球员既是建设体育强国、发展体育产业、构建中国特色足球文化的需要,也是适应国际足坛发展趋势、借鉴亚洲足球强国成功经验"冲出亚洲"的需要.归化球员可在短期内提升中国足球的国际竞争力,逐步补齐体育强国建设中竞技体育项目的结构性短板,推动中国联赛走向繁荣,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鲇鱼效应",刺激本土老球员的"求生"本能,带动本土年轻球员成长,吸引更多青少年投身足球运动,夯实中国青训体系.在归化外籍球员过程中,应维护《国籍法》的安定性,坚持"一人一籍"的基本原则不动摇,同时推动3种归化模式协同并进,注重培养归化球员的文化认同,加强顶层设计,谨慎选择归化对象.
    • 刘柱
    • 摘要: 1840年开始,中国被迫与世界接轨,持续了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开始瓦解,逐渐走进世界历史舞台.在各方外交事务的压力下,20世纪初中国第一部国籍法典《大清国籍条例》诞生了.直至《中华民国国籍法》出台,经过不到5年的时间,但是却经历了上层建筑的巨大变化.从封建制度下的国籍法到总统共和制下的国籍法,不单单是法律的优化进步,其深处更隐含了不同时期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历程的缩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法律条文自身.
    • 简基松; 车京花
    • 摘要: "9.11"恐怖袭击以来,欧美国家以国家安保为目的将剥夺国籍作为参加恐怖组织的惩罚措施已成为一种趋势.国籍法属于一国主权管辖范围之内的问题,但国籍又是在跨国活动中才会显现出来的基本身份标志,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国际法对国家在国籍管辖中的权力行使进行了很多限制.国籍权的人权性、国籍权的宪法保障、国籍国的属人管辖义务、国籍国的睦邻友好责任是国籍不可剥夺的法律依据;避免无国籍状态、非"任意"剥夺国籍、有关《公约》中的合法例外情况是国际法对主权国家国籍管辖权的最低限制.
    • 林真
    • 摘要: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并制定颁布《国籍法》后,就不断有台民申请回复中国国籍,至全面抗战前,人数达137人,成为民国时期回复国籍的主体。然而,台民并非国籍法所设定的“因婚姻丧失国籍者”或“自愿出籍者”,而是因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而丧失国籍者。与抗战期间及战后回复(恢复)国籍不同,抗战前台民回复国籍具有主动性、阶段性、地域性、文教医界占多数、青壮年为主等特点。其回复国籍的原因既有民族国家的认同归属,也有自身利益的现实考量。抗战前基于国籍法的国籍“回复”与台湾光复后基于恢复行使主权的国籍“恢复”性质上显有不同。
    • 邱志红
    • 摘要: 论文在参考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近代国籍观念在晚清中国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制度实践做了进一步探究.通过考察国籍相关概念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思想因子与呈现方式,鸦片战争以降通商口岸地方官民对西方国籍制度的接触所引发的国人国籍意识的初步萌发,西法东渐背景下国籍法知识的早期引介、传播与运用,清末中国社会国籍意识高涨背景下清政府的具体因应等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对近代国家转型过程中由国籍问题引发的复杂历史细节的认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