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国家监督

国家监督

国家监督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工业经济、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722篇;相关期刊441种,包括监督与选择、管理观察、中国经贸导刊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五届全国稀土分析化学学术研讨会等;国家监督的相关文献由558位作者贡献,包括泽敏、郑士贵、产品质量监督司等。

国家监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1 占比:11.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722 占比:88.96%

总计:9804篇

国家监督—发文趋势图

国家监督

-研究学者

  • 泽敏
  • 郑士贵
  • 产品质量监督司
  • 何乃鸿
  • 刘长忠
  • 国家质检总局
  • 李传卿
  • 聂书岭
  • 顾建平
  • 丁莉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华森; 卢志朋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内生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与西方国家的廉政体系存在着显著差异。这种制度体系建立在政党建设引领国家公权力建设的政治逻辑、廉能政治中权能均衡配置的目标逻辑和多元监督力量功能耦合的改革逻辑之上,从而表现出党内监督与国家监督的协调衔接、廉能激励相容的权力配置和多元监督力量的系统集成等运行机制。面对复杂多变的腐败现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认识当代中国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特征,优化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统合型监督结构,规范“制约—监督”均衡化的控权机制,激活党的领导与专责分工相结合的监督职能属性,从而不断健全与国家现代化治理目标相契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制度。
    • 卿文洁; 张贻旺; 祝子丽
    • 摘要: 财会监督是经济社会运行的“防火墙”,有提升信息对称性、充当“经济警察”的职能。单一监督的力度和广度都具有较大局限性,协同监督能通过不同监督主体的信息共享,打破监督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信息壁垒,减少社会监督成本,带来社会资源的优化利用。目前实践中部门联动已成为财会监督的常见方式,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党内监督、司法监督等已形成贯通协调机制,但财会监督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十分庞杂分散,而关于财会协同监督尚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财会监督的权威性不强、与其他监督协同贯通不够、协同监督的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需要通过数字化改革,为财会监督提供技术赋权,提升其权威性;改变监督主体与客体之间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任问题;拓宽财会监督的内容和方式,为协同监督提供技术基础,扩大协同监督的主体范围。具体建设路径方面,应基于坚持党内监督的主导地位、内容贯通、形式对接、信息共享等原则,加强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数字化协同的法制建设,构建监督所需的基础数据录入标准化体系,建立智能化联合监督平台,基于智能化技术构建协同监督的数据分析系统;部门联动建立协同监督体制机制,以实现财会监督与其他监督的数字化协同。
    • 孙宝厚
    •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促进审计事业发展、有利于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重要作用的审计体制机制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模式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模式的最大优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模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有广泛法定权限、与其他监督相贯通、全国一盘棋的对党、政府、人大及人民负责有机统一的综合审计模式.
    • 王宏哲
    • 摘要: 监督是一个实践性的、后果主义的政法命题。监督实践引导了监督理论。党和国家的监督实践经历了从要素监督到体系监督、从一元体系监督到二元体系监督的集成发展。解析监督主体、监督对象、监督事项、监督方式方法和监督者监督等的标准和问题,从要素视角,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大系统进行解构,进而指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效能,依赖于“党内监督体系”和“国家监督体系”两个子系统融合程度。党的领导和党内监督的主导地位决定了融合目标;提高党内监督体系各要素的法治化程度和加强国家监督体系各要素的政治正确性,是两个子系统融合的方向。监督要素和监督系统的融合,同时从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展开。
    • 李昌振
    • 摘要: 新时代赋予财会监督全新定位,将财会监督与审计、统计等监督一起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阐述引起了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文章从国家治理的高度,深入探讨新时代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的逻辑、财会监督体系可能包含的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制度设计等层面明确了财会监督体系构建的路径.基于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探索构建适合国家治理需要的财会监督体系,对构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增强监督效能、提升监督效率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伏创宇
    • 摘要: 学术抄袭的治理应当实现立法机关、行政机关、高等学校与司法机关的共同治理,在责任分配上发挥国家监督与大学自治的双重功能.学术抄袭的治理不仅包括惩戒,还应重视学术抄袭的预防与学术环境的营造.高等学校固然属于学术抄袭预防与惩处的主体,但不意味着承担全面与过载的责任,科研环境的改善以及科研诚信的培养离不开主管行政机关的推动.高等学校在学术抄袭的治理上应当忠实于法律的授权,避免学术自治的扭曲.司法机关针对学术抄袭纠纷保持谦抑的同时,应当加强合法性审查职能的履行.
    • 伏创宇
    • 摘要: 在高校行政案件领域,正当程序的适用局限于尚未系统化的法律方法,在适用逻辑上一般遵循最低限度的程序性权利或对相对人权益的影响程度,这忽视了高校处理程序背后的多元基础.除了着眼于权利保护,正当程序在高校治理中还具有促进大学依法自主办学与维护国家监督的重要使命,因而司法审查不应拘泥于相对人的外部参与,还应当深入决定的内部过程.我国高校行政案件中正当程序的适用应当明确规范依据,确立法定程序适用优先,依循参与、民主与专业的类型化导向展开.
  • 9. 协同监督的现实困境及拓展路径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赵园园; 张明军
    • 摘要: 注重发挥协同监督作用,推动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是把握权力治理规律、解决现实监督难题的理性选择.考量现实,我国推进协同监督面临党内监督"两大难题"破解不够、党和国家内部监督贯通不畅、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间协调不足等困境.推进协同监督有两个方面:一是理顺各监督主体权责关系;二是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在此基础上,以党内监督为主导,带动其他监督;以专责监督为主干,密织协同网络;以群众监督为根本,用好"互联网+监督".
    • 李霞; 罗杰
    • 摘要: 2019年11月,在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的总则部分增补了诸多内容: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强化父母及其他监护人的第一责任、确立国家亲权责任、增设针对未成年人权益受侵强制报告制度等.其亮点之一则是新设了“政府保护”专章,助推了完善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的立法进程.尽管如此,就未成年人监护监督而言,基于监护监督制度的专属性、立法设计、公权力介入方式、国家监督职能受限等原因,国家监督监护与现行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尚未得到完美衔接.因此,应当明确监督主体、明晰监督对象、明定监督义务、细化强制报告制度,方可有效实践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从而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