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计算机
可穿戴计算机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147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402928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科技传播、科技信息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0年亚太青年通信与技术学术会议、2010国际信息技术与应用论坛、第三届全国可穿戴计算与移动计算学术会议等;可穿戴计算机的相关文献由209位作者贡献,包括陈东义、黄志奇、杨孝宗等。
可穿戴计算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02928篇
占比:99.97%
总计:403044篇
可穿戴计算机
-研究学者
- 陈东义
- 黄志奇
- 杨孝宗
- 缪潇宇
- A.王
- 王厚军
- 何开伟
- 宋海涛
- 左钰滢
- 肖凌
- 肖晓松
- 陈厚宜
- 更生
- 克里斯多夫·阿塔尔德
- 刘宏伟
- 刘晓云
- 向琳
- 吕宏强
- 吕志强
- 埃里克·洪特·曾
- 安德鲁·瓦尔迪斯
- 宫崎文夫
- 小久保亚早子
- 崔艳华
- 张琳
- 张蓓
- 徐伯夏
- 徐永丹
- 戴温德·辛夫·科克哈尔
- 托马斯·爱德华·皮卢蒂
- 拉吉特·乔瑞
- 曲峰
- 曾爱凤
- 朱莉明
- 李东
- 杨士元
- 杭鑫鑫
- 杰夫·艾伦·格林伯格
- 森田明美
- 汪锐
- 潘兴武
- 熊皑
- 王卉
- 王森
- 申卫昌
- 程欣
- 约翰·P·乔伊斯
- 约翰·舒特科
- 罗杰·阿诺德·特朗布利
- 罗森林
-
-
孔颉
-
-
摘要:
以可穿戴计算机的发展和特性为基础,分析了可穿戴计算机设备的结构,总结了可穿戴设备在消防领域中可满足的诸多需求,并归纳了当下所应用的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在消防应急救援任务执行和消防指挥中心建设中的应用特点,从而完成可穿戴计算机设备在消防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
-
-
-
姚锋刚
-
-
摘要:
可穿戴计算机已成为各行业解决特定问题新的手段,手势识别是许多可穿戴的重要应用.利用各类算法识别可穿戴设备的手势运动是该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利用动态可重构算法-低复杂度复现神经网络(RNN)算法形成了两种动态手势识别技术.一种是基于视频信号,并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RNN的组合结构;另一个是利用RNN实现模拟加速度计数据,将大多数权重量化为两位的定点优化,以优化用于权重存储的存储器大小量,同时降低了系统硬件和软件的功耗.
-
-
袁红辉
-
-
摘要: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科技的步伐更是飞快的在前进,每一次科技新产品的问世都是一个质的飞跃.目前我国已经研发出来了新一代可穿戴计算机,新一代可穿戴计算机的问世意味着我国科技又有了新的提升,可穿戴计算机有着许多优点,可穿戴计算机能够投放于我国消防群体、公安群体、高空作业群体等危险系数高的群体中使用,可穿戴计算机能够将高危险工作人员和可穿戴计算机进行人机合一的结合,能够使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更加简单.所以,可穿戴计算机如果投放在消防中使用能够更有效地体现出可穿戴计算机的优点,同时也能够挽救更多人的性命,能够挽救更多的国家财产.那么如何把可穿戴计算机更好的投入到我国消防事业中使用呢?这篇文章主要在可穿戴计算机的优点和可穿戴计算机的缺点及如何将可穿戴计算机投入到我国消防事业中使用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
-
季芳;
韦传敏;
胡燕娴;
康涛;
许广宁;
孙晋红;
郭嘉杰
-
-
摘要:
正常人血压应低于140/90mmHg(收缩压/舒张压),高于此标准即为高血压.高血压病容易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衰竭等,是最常见的慢性病.目前对血压的监测多采用柯氏音等间歇测量法,这种方法只能得到人体某一时刻的血压值,很难进行实时监测.为了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进行实时监测,市面上出现了可以连续测量血压的方法和设备.连续性血压测量可以一天24h对血压进行监控,不需要医生的参与,对高血压病患者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效果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为临床诊断及后期治疗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依据.本文研究了基于ECG和PPG信号的无袖带连续性血压测量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测量准确性.该方法结合了基于大量训练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和基于个体标定数据的个性化预测分析方法.其中,大数据分析方法通过远程服务器实现,然后将结果发送到智能手机App上进行显示;个体的血压计算可以在手机上实时离线完成.通过对91名受试者进行测试,测量结果满足标准AAMI SP10和IEEE 1708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预测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实现了血压的实时监测,且操作简便.
-
-
田丽梅
-
-
摘要:
针对可穿戴计算机的性能、特点以及各种技术做了简要介绍,重点研究了可穿戴计算机以及基于可穿戴计算平台的文境感知技术,论述了文境感知技术引入图书馆个性化服务,通过可穿戴技术可促进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提高,同时,图书馆的信息技术需求也推动了基于可穿戴计算平台的文境感知技术的不断创新.
-
-
-
姜灵子
-
-
摘要:
在人们需求日益变化的今天,可穿戴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型系统走入到了人们视野,这种设备是在"以人为本"观念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兴事物,在它的促进下,人类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发生新的改变。可穿戴计算机具有比较独特的使用特征,如果仍然运用桌面模式或普通移动模式,是无法实现其强大功能的,因此,构建一套有针对性的体系结构便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以美国Net Man、英国Sulawesi以及芬兰MEX三种可穿戴计算机为例,对其软件体系结构进行分析。
-
-
王颖
-
-
摘要:
可穿戴计算机的民事应用是近年来科技发展中的前沿话题,在本文中,作者首先回顾了可穿戴技术的发展历史,继而介绍了可穿戴计算机的基本概况,然后对其在消防灭火救援中的实际应用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并对其未来发展前景予以展望.
-
-
-
-
-
张琳
- 《2010年亚太青年通信与技术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可穿戴计算机(Wearable computer)是一类微型或超微型、可穿戴、人机"最佳结合与协同"的新概念个人移动计算(mobile computing)系统.针对当前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将可穿戴计算机应用于消防灭火救援装备中,并分析了可穿戴计算机的硬件设计和通信网络.可穿戴计算机尤其在具备了防水、抗震、宽温、抗电磁干扰等性能之后,可以辅助消防官兵与周围环境信息进行实时交互,提高消防官兵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本应用能增强消防官兵的灭火救援战斗力,优化消防装备设施,保障消防官兵的人生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稳定,并为可穿戴计算的应用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
-
-
-
-
张琳
- 《2015年度灭火与应急救援技术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体域网是附着在人体身上的一种网络,由一套小巧可移动、具有通信功能的传感器和一个身体主站(或称网络管理器)组成.针对当前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将可穿戴计算机结合体域网应用于消防灭火救援装备中,并分析了结合可穿戴计算机的体域网硬件设计和通信网络.可穿戴计算机具备了宽温、防水、抗电磁干扰、抗震等性能可以辅助消防官兵与周围环境信息进行实时交互,提高消防官兵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本应用能增强消防官兵的灭火救援战斗力,优化消防装备设施,保障消防官兵的人身安全,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稳定,并为可穿戴计算的应用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