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易

变易

变易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8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欧洲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1篇、专利文献26篇;相关期刊138种,包括管子学刊、周易研究、法音等; 变易的相关文献由214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晖、保廷荣、张玉能等。

变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1 占比:86.10%

专利文献>

论文:26 占比:13.90%

总计:187篇

变易—发文趋势图

变易

-研究学者

  • 杨晖
  • 保廷荣
  • 张玉能
  • 谢文彬
  • 黄卫星
  • 余世存
  • 吴钧
  • 姜月
  • 宗新华
  • 方金水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马茵茵
    • 摘要: 当下银行获客难,批量获客更难。故很多同业、同行都在做线下的职场营销,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希冀以此来破解获客难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有的事倍功半,有的事与愿违,有的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根据笔者近年来的实践及经验,其实职场营销只要把握好“四点”,即:融合、预热、关键、复制,则其成功率将大大提升。
    • 刘旭东
    • 摘要: 教育实践变革以问题解决为取向,指向于人的发展,人对更美好生活的期待是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教育实践变革是教育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反映,也是人的需要的表达,它有自身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特征.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变革的一部分,在其中能够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其学科逻辑、言说方式等都要与教育实践变革相一致,以此消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变革之间的裂缝.为此,教育理论的意义要在实践中构建,丰富阐释教育活动的方式,形成本土化的教育理论话语.
    • 陈邵桂
    • 摘要: 在鸦片战争前后中华民族面临"三千年未有之祸"时,魏源在《默觚》一书中,提出"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的"变古"之道,权且称为"履"论,意为国家治理之道随着时代的变迁进行相应变革是历史的必然,并提出相关评价标准.魏源"履"论在近代中国社会影响深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 陈文革
    • 摘要: 豫剧在六十年的唱腔结构变迁中实现了从简直的"粗梆子"发展成为璀璨绽放的新豫剧,是在"负阴而抱阳"中焕发生机,在易之"生生"中"充气以为和",体现着"阴阳之道",即万事万物永恒变化、至易至简的"易"之"大义",最终体现了与"变易"对立统一的另一极——"不易".豫剧的梆子腔体制及河南气质没变,豫剧唱腔的变与不变体现了豫剧文化"易"的本质:移步不移形的渐变为用,不变为体.豫剧唱腔的变易体现了器的维度,简易体现了道的维度,道与器发显为体用的统一,申张出豫剧的本位恒常,彰显出中华传统思维阴阳以和,生生不息的辩证.
    • 朱乐川
    • 摘要: 变易与孳乳是汉字演变的两大规律,也是语源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章太炎在《文始》中利用变易与孳乳系联了大量的同源词,为我国语源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关于变易与孳乳的联系与区别,学术界讨论众多却又莫衷一是.本文尝试从章太炎《文始》中的实例出发,从变易与孳乳中最基本的形音义关系入手,从直观上加深我们对变易与孳乳的了解.
    • 朱乐川
    • 摘要: 变易与孳乳是汉字演变的两大规律,也是语源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对概念,章太炎在《文始》中利用变易与孳乳系联了大量的同源词,为我国语源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关于变易与孳乳的联系与区别,学术界讨论众多却又莫衷一是。本文尝试从章太炎《文始》中的实例出发,从变易与孳乳中最基本的形音义关系入手,从直观上加深我们对变易与孳乳的了解。
    • 胡玉翠; 王彬
    • 摘要: 易教不仅历史悠久,还因其独特的“符号一语言”教化方式为中国传统社会教化奠定了根基.以象示意的简易之教运用形象思维的方式,通过以类辨物、建立物象与意义之间的关联,进而运用比兴的手法引申出道德意蕴,达到教化民众的目的;阴阳互动的模式从“时”与“位”的变动中教化君子要善于把握时机,做到唯变所适,以变的观念处理生活中所遇之事;不易之教以天道贯通人道,主要从空间的不易即天地之位的不易贞定人世间伦理之位的不易,进而形成伦理价值秩序,从而教化百姓尊时守位.从简易、变易到不易,易教从形而下的生活教化上升为形而上的哲学教化,但是形而上与形而下不离,易教究其根本仍然是融于生活的教化.
    • 单天罡
    • 摘要: "三纲"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标志性概念.近30年学界对于三纲的讨论批驳与正名相交织,但多是在一个浑沦的大概念下进行阐发."三纲"的概念必须在源流一体的前提下彻底剥离其不同历史环境中的本质,在先秦时期其凝结着儒家的社会秩序精神,在汉代其成为政治秩序的基石,在封建统治的鼎盛期被有意的误解误用.只有以"多维"的视角去审视源流一体的传统文化概念,才能以变易的眼光看待其在历史进程中的定位和作用,从而使其在当代发挥新的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