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镜
变形镜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90篇,主要集中在物理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5642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光学精密工程、光电工程、强激光与粒子束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机电与空间光学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2006全国光电子与光电信息技术学术研讨会等;变形镜的相关文献由724位作者贡献,包括黄磊、巩马理、柳强等。
变形镜—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5642篇
占比:99.92%
总计:135751篇
变形镜
-研究学者
- 黄磊
- 巩马理
- 柳强
- 闫平
- 张海涛
- 马剑强
- 康少男
- 薛峤
- 杉山进
- 田中克彦
- 石井明
- 姚军
- 杨怀江
- 赵磊
- 隋永新
- 邱传凯
- 郝群
- 饶长辉
- 闫海波
- 孙冶
- 褚家如
- 前田重雄
- 张巍
- 田中史记
- 田雷
- 代万俊
- 关朝亮
- 冯泽心
- 宣丽
- 彭泰然
- 戴一帆
- 李文来
- 李腾浩
- 杨平
- 王玉坤
- 程雪岷
- 胡东霞
- 胡摇
- 范占斌
- 刘章文
- 刘震宇
- 吴智政
- 周志强
- 喻奇志
- 姜文汉
- 张杏云
- 李保庆
- 李大禹
- 李正东
- 李艳
-
-
钟贵明;
韩小帅;
张昕;
娄军强;
马剑强
-
-
摘要:
为降低压电执行器阵列式变形镜的成本,提出了一种由单压电执行器阵列驱动的低成本变形镜。制备了19单元50 mm口径的变形镜样机,建立了基于Shack-Hartmann传感器的自适应光学测试系统,并对单个执行器性能、校正性能、镜面校平性能、变形镜频率响应特性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显示,制备的变形镜单个执行器在50 V电压下波前变形量可达10μm,可精确重构前14项Zernike多项式像差,校平后远场光斑接近艾里斑,变形镜一阶固有频率约为1.8 kHz。提出的单压电执行器阵列驱动的变形镜具有比较好的性能,在低成本自适应光学系统中具有应用前景。
-
-
张志高;
胡启立;
马文超;
姜律;
顾虎;
吴晶晶;
胡立发
-
-
摘要:
变形镜是自适应光学(AO)系统的核心单元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磁阻最小原理的新型音圈驱动器结构,在传统音圈结构设计上引入软磁材料-坡莫合金以减少磁漏,从而提高输出力与效率。使用ANSYS Maxwell建立模型进行仿真并优化了各组件的结构尺寸,结果表明该驱动器结构的力为3.4 N,效率可达9.05 N×W^(-1/2),响应时间为0.03 ms。同时,研究发现相邻驱动器间工作影响很小,以此确立了驱动器间距15 mm时,音圈变形镜交连值为11.7%,满足应用要求。本工作为研制大行变量、快速响应、低功耗和高驱动器密度的变形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
赵子云;
胡立发;
顾虎;
马文超;
胡栋挺;
曹朔;
刘新宇;
吴晶晶;
朱华新;
苏宙平
-
-
摘要:
影响大口径地基自适应光学望远镜成像的因素很多,为获得近衍射极限的高分辨力成像效果,需要对系统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本文分析了影响地基光学望远镜成像的误差源,建立合理的误差评价模型.并利用仿真的方法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湍流条件、望远镜口径、采样频率、变形镜驱动器间距、导星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与仿真结果对比表明:误差模型预测精度在较好的观测条件下能达到30 nm以内.该模型也为自适应光学系统在生物显微成像、眼底成像、激光大气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
徐项项;
吴阳;
苏杭;
刘金龙;
杨慧珍;
龚成龙
-
-
摘要:
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具有可重复编程、算法实现灵活等优势,以97单元变形镜为原型,提出基于FPGA的SPGD(stochastic parallel gradient descent algorithm)控制算法通用快速实现方案.采用TimeGen软件对SPGD算法进行时序分析,并采用Vivado软件分别对SPGD算法随机扰动电压生成、性能指标计算和控制电压的计算与输出进行FPGA配置和编程,将每个模块的计算结果与Matlab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了该文所提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为下一步基于FPGA的SPGD算法硬件实现和应用提供基础.
-
-
方舟;
徐项项;
李鑫;
刘金龙;
杨慧珍;
龚成龙
-
-
摘要:
SPGD算法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控制算法.传统SPGD算法中增益系 数保持某一固定值不变,随着变形镜单元数的增加,这将导致算法收敛速度变慢及陷入局部极值的概率增大.Adam优化器是深度学习常用的一种优化随机梯度下降算法,它具有增益系数自适应性调整的特点.将Adam优化器自适应调整增益系数的优势与SPGD算法结合起来用于自适应光学系统控制.分别以32、61、97、127单元变形镜作为波前校正器件,不同湍流强度的波前像差作为校正对象,建立了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系统模型.结果 表明,优化后的算法收敛速度更快,而且陷入局部极值的概率降低,并且随着变形镜单元数的增加与湍流强度的增大,算法的优势更加明显.以上研究结果为基于Adam优化的SPGD算法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
刘新宇;
胡立发;
曹朔;
胡栋挺;
马文超;
赵子云;
吴晶晶;
朱华新;
苏宙平;
张逸新
-
-
摘要:
针对7单元音圈变形镜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对镜面进行了力学分析,并基于有限元ANSYS软件对镜面不同材料及物理参数对最大变形量及镜面应力的影响关系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音圈变形镜在镜面具有优良力学特性的条件下,基本满足了变形镜对校正量、影响函数等主要性能指标的要求.仿真结果可以为更多驱动单元数的音圈变形镜提供参考.
-
-
曹朔;
张志高;
赵子云;
顾虎;
吴晶晶;
朱华新;
苏宙平;
张逸新;
胡立发
-
-
摘要:
音圈变形镜具有无磁滞、响应快、调制量大等优点,在大口径光学望远镜中已经替代了传统的压电变形镜.为提高音圈变形镜驱动器的效率,本文研究了影响驱动器电磁力和效率的因素,建立了音圈驱动器的三维模型,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磁体充磁方向、磁体尺寸、线圈尺寸和驱动器结构等参数进行了有限元仿真分析和优化.结果 表明,本文设计的动磁式音圈驱动器输出力可达0.43 N,电机常数可达0.9,输出力和输入电流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为音圈变形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
-
梁殿明;
姜会林;
王超;
史浩东;
刘壮;
付强;
张肃;
战俊彤;
余益欣;
李英超
-
-
摘要:
传统的半球形窗口难以满足高速飞行器气动力学的需求, 采用流线型外表面的非球面光学窗口技术应运而生. 这种窗口会随着扫描视场角的变化产生大量动态像差, 校正这类像差成为高速飞行器光电成像系统发展的关键问题. 对于扫描视场为±60°的椭球形窗口光学系统, 研究了静态校正和无波前探测器的自适应光学技术相结合的大扫描视场像差校正方法. 设计时, 首先以减少系统像差种类为导向, 进行初始结构设计, 消除五阶Zernike像差, 从而减少后续自适应优化控制变量数. 利用Zernike多项式系数与变形镜驱动器电压之间的转换矩阵, 将优化变量由140个驱动器电压减少至Zernike多项式2—9项系数. 最后利用基于Zernike模型的遗传算法对变形镜面形进行控制, 校正残余像差. 仿真结果表明, 各典型扫描视场点的优化速度提升95%以上, 且光学像质接近衍射极限. 该优化方法不仅可以修正异形光学窗口引起的像差, 同时还能够校正光学系统装调、加工时引起的误差,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
-
-
-
Su Yu;
苏宇;
Fan Xue-Wu;
樊学武;
Zou Gang-yi;
邹刚毅;
Zhao Hui;
赵惠;
Du Yun-fei;
杜云飞
-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机电与空间光学专业委员会2012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光学变焦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技术,经历了透射式到反射式,同轴反射到离轴反射,有运动部件到无运动部件三个阶段的发展.具备变焦能力的空间光学相机在对地观测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应用于空间相机的反射变焦光学系统的实现方法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变形镜这种主动的光学元件来实现无运动部件变焦光学系统的设计方案.考虑到离轴反射可以兼顾高分辨率和大视场的优势,设计了一个变焦比为4的大视场四反射变焦光学系统,通过视场离轴消除了中心遮拦,其中第三镜为变形镜,通过控制其曲率的变化来实现系统焦距从0.625m到2.5m的变换,为了分担变形镜所承担的光焦度,采用了分离主镜的光学设计方案,最终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达到衍射极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