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7第四届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
2017第四届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

2017第四届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陕西杨凌
  • 出版时间: 2017-11-28

主办单位: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会议文集:2017第四届中国肉牛选育改良与产业发展国际研讨会 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云岭牛历经近30年选育形成的一个热带亚热带肉牛新品种,具有生长快、肉质优、抗寄生虫能力强、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环境等优点.在全放牧条件下,云岭牛初生~6月龄公母牛平均日增重分别为749g、727g,6~12月龄为921.7g和763.3g;12~24月龄为370.1g和216.4g.在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的倡导下,德宏州、大理州、楚雄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保山市、曲靖相关部门以及云南爱伲农牧(集团)公司、云南海潮集团听牧肉牛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三江并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参与选育和扩繁,已有一定的群体规模.在面对云南省不同的气候类型地区、不同的生产水平和目标市场、不同的杂交对象等时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只有在掌握了这些优缺点的前提下,云岭牛的杂交生产才能有的放矢,发挥最佳的生产效益.为此,进行了针对性的对比试验与测定,提出了今后适合云岭牛的杂交利用路线.
  • 摘要:本研究结合牛肉消费市场规格要求以及市场价格走向等多种因素凝练形成的一整套肉牛胴体分级分割方法.该方法主要针对中国的中端市场,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能够保证其执行者的经济效益不受负面影响.并且具有很强的易用性、可行性,并能够快速让人掌握,迅速提高经济效益,得到了使用者的认可.该方法紧紧围绕精细分割这一理念,从供给端发力,突出提高经济效益这一主题,精粗结合,功效双收,物尽其用.该方法结合目前国内流行的主流观点,首先将牛胴体分为雪花肉类型、花纹肉类型、西餐红肉类型、小牛红肉类型、犊牛白肉类型等五个类型,逐个类型分别指定适合本类胴体要求的分级分割方法,对提高牛肉产品价值,提高屠宰企业经济效益,促进肉牛产业供给端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分割是指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的,以胴体部位肉形态、质量、烹饪加工用途等质量特性为依据,对动物卫生检疫检验合格的牛胴体进行规范、精细分割的过程.肉牛胴体分割是生产安全优质牛肉,养殖户实现效益的必备环节,通过胴体分割可提高牛肉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降低分割肉后续加工成本,满足定向化、层次化市场的需求,方便消费,促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 摘要:本研究对蒙古牛与西门塔尔牛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及氨基酸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为系统地评价不同品种牛肉的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蒙古牛肌肉干物质、灰分、Ca和P含量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西门塔尔牛(P<0.05).肌肉蛋白及脂肪含量高于西门塔尔牛,但差异不显著(P>0.05).蒙古牛肌肉中多数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蒙古牛肌肉总氨基酸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蒙古牛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占非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蒙古牛肌肉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除缬氨酸之外,其他氨基酸全部优于FAO/WHO规定的理想蛋白质模式;西门塔尔牛肌除了缬氨酸,其他氨基酸全部优于理想蛋白质模式.蒙古牛肌肉鲜味氨基酸、甜鲜味氨基酸与苦味氨基酸含量全部显著高于西门塔尔牛(P<0.05).因此认为,从牛肉的常规养分含量和氨基酸的营养价值方面来评定,蒙古牛肉属于营养全面的优质蛋白质食物,优于西门塔尔牛.
  • 摘要:探讨慢性冷热应激对三河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而筛选有较好耐热耐寒性能的肉牛品种.本实验选取内蒙古呼伦贝尔三河牛群体中体质健康、体重相近、同胎(2胎)次泌乳中期三河牛,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应激期和非应激期血清中肌酸激酶(CK)、葡萄糖(GLU)和尿素氮(BUN)等血液生化指标含量,结果显示:冷热应激器血清中CK和LDH活性相比非应激器均升高,热应激期尤为显著(P<0.05),热应激期GLU含量相比非应激期显著降低(P<0.05),热应激期BUN含量低于非应激期,差异不显著,冷应激期GLU和BUN含量相比非应激期均显著升高(P<0.05).结果表明,慢性冷热应激改变了血液中酶的活性、和蛋白质代谢,从而导致三河牛的一些组织细胞的损伤和营养代谢的紊乱.
  • 摘要:为探讨不同冷却方式对在宰后成熟过程中牛肉保水性及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特性变化情况,本实验比较了两个冷却组的肉用品质及凝胶特性.结果发现快速冷却使pH在宰后下降速率低于常规冷却,成熟后期处于较高水平;蛋白性质在宰后12h内变化不显著,宰后27h之后,RC组肌原纤维蛋白表面疏水性更低.快速冷却比常规冷却处理牛肉的表观持水力在宰后6h内较高、72h后较低;宰后168h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分别降低0.11%和4.37%,加压损失降低2.07%.此外,快速冷却组蛋白凝胶保水性处于较高水平,常规冷却组静电与疏水相互作用较快速冷却组更高.结果表明,快速冷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原料肉质量,缩短僵化时间,提高保水性.对改善牛肉品质及肉糜蛋白的凝胶特性具有积极作用.
  • 摘要:为进一步丰富安格斯牛育种数据库,为安格斯牛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选取1、6、12、18、24、36、48月龄体况良好的安格斯公、母牛各五头分为七组,测定它们在标准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情况、常规生理指标、行为学特征以及血液生化指标,建立数据档案,分析各年龄阶段安格斯牛生长发育情况和生产性能.利用SPSS软件对七组试验用牛的各性状差异进行分析,数据表明,12~18月龄的试验用牛在体尺、体重和平均日增重的增幅水平达到最大值,这一时期安格斯牛的生长速度达到最快;1~48月龄安格斯牛随着月龄的增加,体温和呼吸频率逐渐下降,瘤胃的蠕动次数则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卧息时间和反刍次数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TP、Glo、BUN含量逐渐增加,Glu、ALT、Alb、TG在12月龄时含量较高,之后保持一个稳定的水平,血清中Na、Ca含量变化与月龄无明显关系.
  • 摘要:为了明确培育品种一蜀宣花牛、本地品种一巴山牛、川南山地黄牛、杂交品种一安格斯杂交牛在现代条件和营养供给条件下的肉质特征.本研究选择了15月龄的健康蜀宣花牛10头、安格斯杂交牛4头、巴山牛和川南山地黄牛各8头,在相同饲养环境和营养水平下育肥120天.比较分析了4个品种牛肉的剪切力、营养成分、脂肪酸和肌苷酸.结果发现,四个品种牛肌肉的剪切力差异不显著(P>0.05);培育品种、本地黄牛和杂交品种间的脂肪酸组成存在差异,蜀宣花牛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为25.56%,显著高于杂交牛(P<0.05).同时蜀宣花牛的肌苷酸含量最高,为0.91mg/g,显著高于巴山牛和川南山地黄牛(p<0.05),极显著高于安杂牛(p<0.01),表明其风味特征较强.
  • 摘要:中国地方黄牛种质资源丰富,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好、肉质细嫩等优点,是支撑肉牛产业的种质基础,亟待加大力度予以保护、挖掘和开发利用.本文在介绍中国黄牛种质资源现状、遗传背景和种质特点的基础上,对其种质资源保护和挖掘的最新研究进展、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所取得的成果等进行了梳理,并针对肉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肉牛选育改良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目标策略,对指导肉牛种业科技创新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旨在研究秦川牛脂肪酸转位酶基因(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36,CD36)的多态性,及其与秦川牛肉用性状的相关性.本研究选取288头同等饲养条件下的24月龄健康秦川牛母牛,采用DNA测序技术检测了CD36基因的多态性,并结合PCR-RFLP技术对所发现的多态位点进行基因型分型,然后将不同基因型与秦川牛肉用性状(背膘厚、眼肌面积、眼肌深度和肌内脂肪含量)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在CD36基因上发现4个多态位点,分别命名为SV1、SV2、SV3和SV4.连锁不平衡和单倍型分析表明,SV1-SV2为连锁位点,与SV3为强连锁,SV4与其他3个位点均为弱连锁,单倍型ITA属于优势单倍型(频率为60.4%).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单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之间和不同多态位点的组合基因型之间均在秦川牛肉用性状方面存在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其中,IITTAG型个体在肌内脂肪含量指标中显著低于IWTCAA型个体(P<0.05),极显著低于WWCCAA型个体(P<0.01).结果提示,CD36基因对秦川牛肉用性状有显著的影响,可通过人工选择降低群体中IITTAG型个体的比例以改善肉用性状.
  • 摘要:探究秦川肉牛CGI-58基因5'-调控区中一个新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肉品质的关联性及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PCR扩增CGI-58基因5'-调控区,通过直接测序技术检测其单核苷酸多态性,并使用SAS V8提供的一般线性模型(GLM)对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和肉质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构建含有SNP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然后转染3T3L-1、C2C12细胞系和牛前脂肪细胞,测定其在3种细胞中的荧光素酶相对活性并进统计学分析.在CGI-58基因5'-调控区发现一个新的SNP位点:g.14451079A>C.在g.14451079A>C位点共检测到3种基因型:AA,CC和AC,其中AC基因型的启动子活性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g.14451079A>C发生在CGI-58启动子区域中一个预测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v-myb中的第2个碱基A上,且该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位于软件分析的CpG岛上.在秦川肉牛群体中,CGI-58基因启动子区g.14451079A>C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肉品质之间存在关联,且对该基因启动子活性有极显著影响.
  • 摘要:旨在分析微卫星DNA与宣汉牛长发育性状的关联性,为宣汉牛品种资源保护和选育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采用PCR扩增和非变性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42头宣汉牛母牛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并统计分析各位点不同基因型群体宣汉牛在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质量5个性状上的效应关系.结果显示,12个微卫星位点中,BM1905位点与宣汉牛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质量不具有关联效应.IDVGA2、BM2113、ETH225、HEL9、ILSTS005、BM1824、ETH10位点与体高:BM2113、DVGA55、ETH225、HEL9、ILSTS005、BM1824、DAVG44位点与体长;BM2113、DVGA55、ETH225、HEL9、ILST093、IDVGA27、BM1824位点与胸围;BM2113、ETH225、HEL9、ILSTS005、BM1824、ETH10、DAVG44位点与管围:BM2113、DVGA55、ETH225、HEL9、ILSTS005、ILST093、BM1824位点与体质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效应关系.研究表明,11个微卫星位点上对宣汉牛生长发育性状具有正效应的等位基因有59个,具有负效应的等位基因44个,可应用于宣汉牛育种实践.
  • 摘要:为研究水牛PRKAA2基因第四外显子多态性,本研究以广西水牛研究所的摩拉水牛和尼里拉菲水牛为材料,扩增其PRKAA2基因第四外显子,并通过常规测序法检测其SNPs.经测序发现,在实验所扩增的目的片段内包含有PRKAA2第三内含子部分序列,且在此部分序列内存在3个SNP位点(IVS3.557T>C,IVS3.560C>T,IVS3.565G>A).而在PRKAA2第四外显子内存在1个SNP位点(c.462G>A).经遗传多样性分析后表明在水牛PRKAA2第三内含子及第四外显子的多态较为丰富.
  • 摘要:为了研究牦牛α-酮戊二酸(盐)受体1(Oxoglutaratereceptorl,OXGR1)基因多态性与其体尺性状的相关性,本文以4-8岁天祝雄性(阉)白牦牛的血液DNA(n=192)为实验材料并构建DNA混合池.通过DNA直接测序法检测OXGR1的核苷酸序列潜在的多态位点;利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分析技术(High Resolution Melting,HRM)进行分型.采用SHESIS软件对OXGR1基因多态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运用PIC-Calc0.6软件分析多态信息含量:采用卡方检验检测Hardy-Weinberg平衡;运用SPSS20.0软件对多态位点与体尺性状进行关联分析;运用RNAFOLD、ExPASy和Swiss-model软件对OXGR1基因突变前后的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天祝白牦牛OXGR1基因发现有两个多态位点,分别为347(A/G)和678(G/A),每个位点均有3种基因型(AA、AG、和GG),其优势基因型分别为GG和AA.两个SNPs均达到Hardy-Weinberg平衡(P>0.05),存在强连锁不平衡(D'>0.75,R2>0.33),且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上述位点不同基因型在体斜长、体高、胸围和管围存在显著差异(P<0.05).分子结构预测显示:347位点处突变为错义突变,其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酰胺变为丝氨酸.突变后OXGR1mRNA二级结构、蛋白质二级结构及三级结构均发生改变.上述结果表明:OXGR1基因可作为牦牛分子育种的候选分子标记,为今后牦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以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
  • 摘要:有害突变对性状表型起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因此有害突变发生的频率和丰度受到了很多关注.在作物和家畜中,驯化和育种过程会使有害突变持续高频率的存在,识别有害突变对于理解驯化后的遗传效应和品种改良十分重要.基于59头驯化牦牛和13头野生牦牛的基因组重测序数据,在家牦牛中鉴定出3,187个的有害突变位点,涉及2,586个基因;在野牦牛中鉴定出2,067个有害突变,涉及1,701个基因.进一步的群体遗传学分析证明,家牦牛基因组中的有害突变数量相比于野牦牛显著增加.本研究识别的有害突变位点和有害突变基因,为理解牦牛驯化后的遗传效应提供了新的线索,相关数据也能为牦牛品种改良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
  •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脂肪自分泌因子Chemerin在牛肌内成熟脂肪细胞脂解中的作用及调控相关机制.体外培养牛肌内成熟脂肪细胞.采用油红O染色与抽提法检测成熟脂肪细胞脂解过程中脂肪含量变化;通过比色法测定细胞中甘油及游离脂肪酸的释放量,同时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分析脂解关键基因PPARα、LPL与HSL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在牛肌内成熟脂肪细胞脂解过程中,细胞中Chemerin及其受体CMKLR1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Chemerin处理牛肌内成熟脂肪细胞后,细胞内脂肪含量减少,成熟脂肪细胞快速脂解为去分化的前体脂肪细胞,细胞中甘油和游离脂肪酸的释放量增加.同时脂解关键基因PPARα、LPL与HSL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较,极显著升高(P<0.01).Chemerin通过上调脂肪细胞脂解关键基因表达,促进了牛肌内成熟脂肪细胞中脂肪的分解,进而可降低肌内脂肪含量.
  • 摘要:组蛋白的赖氨酸修饰是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JARID2属于jumonji去甲基酶蛋白质家族,是早期胚胎发育的调节器,可以通过修改组蛋白赖氨酸调节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分化和发育.JARID2通过调节H3K27me3的甲基化水平影响胚胎发育早期,H3K27me3与正常胚胎早期发育密切相关.为了研究在牛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阶段JARID2表达模式和JARID2诱导的H3K27甲基化,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PCR和免疫荧光检测了牛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中JARID2mRNA表达和定位.结果显示,在MII,2-细胞,4-细胞,8-细胞,16-细胞以及囊胚期,JARID2均有表达,而在GV期,其表达显著低于其他几个时期.JARID2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另外,通过显微注射对胚胎JARID2进行敲降,检测敲降后胚胎发育相关基因(OCT4,SOX2和c-myc)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这些基因在2-细胞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囊胚期,并且,在JARID2敲降后,表达水平显著增加.总之,本研究确定了JARID2在牛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各个发育时期的表达模式,推测JARID2在牛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通过调控OCT4,SOX2和c-myc的表达,影响H3K27三甲基化来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些结果为为提高胚胎体外培养效率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为深入解析胚胎早期发育的具体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miRNA在卵巢的功能已经被揭示,影响性腺发育,排卵,细胞凋亡,激素合成和黄体(CL)发育等过程.在本研究中,分析了miR-29b在牛CL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并预测了miR-29b的靶基因.证实了miR-29b能够降低OXTR(催产素受体)的表达,影响PROG分泌并调节CL的功能.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功能性CL中miR-29b的表达明显高于退化期CL.免疫组化实验显示OXTR在大,小CL细胞中都有表达,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发现哦过表达miR-29b能够下调OXTR的表达,而抑制miR-29b,不会显著影响OXTR的表达.同时,过表达miR-29b也能增加PROG的分泌.总之,发现miR-29b降低了OXTR的表达,促进了PROG分泌和CL细胞的增殖.
  • 摘要:卵母细胞分泌的BMP15和GDF9是卵泡生长发育和卵巢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可通过调控Smad信号通路影响卵丘细胞的增殖与凋亡.有研究表明BMP15和GDF9可以影响miR-375的水平,而miR-375的靶基因是BMP15和GDF9的Ⅱ型受体BMPR2,但BMP15/GDF9-miR-375-BMPR2通路是否及如何调控Smad信号通路影响牛卵丘细胞增殖与凋亡尚不清楚.本研究首先通过COCs获得卵丘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添加适当浓度的BMP15和GDF9,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明确BMP15/GDF9对牛卵丘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随后,合成miR-375mimics、miR-375inhibitor和BMPR2siRNA,进行转染处理,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BMP15/GDF9的I型受体ALK4、ALK5、ALK6的表达变化.100ng/ml的BMP15、200ng/ml的GDF9、50ng/ml的BMP15和100ng/mL的GDF9的联合添加能有效抑制牛卵丘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的增殖.BMP15/GDF9可负调控miR-375的表达水平,正调控BMPR2的表达水平.高水平的miR-375和BMPR2的抑制可导致ALK4表达量升高;而抑制miR-375则可得到相反的结果.BMP15、GDF9具有协同效应,可通过miR-375影响I型受体ALK4和Ⅱ型受体BMPR2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卵丘细胞的增殖、扩散及凋亡.
  • 摘要:鉴定PLIN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确定牛PLIN1基因核心启动子区域,为进一步研究牛PLIN1基因的转录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以秦川牛脂肪5'RACE准备cDNA为模板,设计5'RACE扩增试验,确定牛PLIN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以秦川牛外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克隆获得牛PLIN1基因转录调控区-1844/+134目的片段.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预测可能包含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设计逐段缺失引物,获得8个亚克隆,将其分别与pGL3-Basic载体连接,得到牛PLIN1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法转染3T3L1细胞系,检测8个重组质粒的荧光素酶活性,分析启动子活性.确定了牛PLIN1基因的转录起始位点,成功克隆获得8个系列缺失的牛PLIN1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pPLIN1-1844/+134,pPLIN1-1431/+134,pPLIN1-1011/+134,pPLIN1-744/+134,pPLIN1-582/+134,pPLIN1-353/+134,pPLIN1-209/+134,和pPLIN1-17/+134,其中重组质粒pPLIN1-209/+134启动子活性极显著高于pPLIN1-17/+134和pGL3-Basic,推测牛PLIN1基因-209/-17区域可能包含核心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牛PLIN1基因启动子-209/-17片段可能包含SP1、GCBox、CAAT等多个重要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成功构建了8个系列缺失的牛PLIN1基因启动子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重组质粒,且初步确定了牛PLIN1基因的核心启动子区域位于-209/-17.
  • 摘要:本实验旨在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信号转导通路下游信号分子Smad2基因在秦川牛成肌细胞细胞的表达情况及生物学功能的发挥,从而为研究TGF-β信号通路在秦川牛肌肉和脂肪形成过程中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本试验首先构建了腺病毒超表达载体pAd-Smad2和重组干扰腺病毒载体pAD/PL-DEST/CMV-GFP/U6-1360,并用PacⅠ限制酶酶切线性化并使用异丙醇沉淀法回收质粒大片段,转染293A细胞进行腺病毒的包装并扩繁提高病毒滴度,利用LaSRT法测定腺病毒的滴度.将获得的腺病毒pAd-Smad2和pAD/PL-DEST/CMV-GFP/U6-572感染牛成肌细胞,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检测Smad2基因及肌肉形成的相关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成功构建了秦川牛Smad2基因重组腺病毒超表达和干扰载体,将获得的具有较高滴度的超表达腺病毒pAd-Smad2,感染秦川牛成肌细胞细胞24h,48h,72h后分别较对照组Smad2基因上调了表达量显著上调了70倍,300倍,247倍左右.同样用所得到的高低度腺病毒干扰病毒pAD/PL-DEST/CMV-GFP/U6-1360,与pAd-NC对照组相比牛成肌细胞中Smad2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下调了40%,75%,80%.综上所述,在秦川牛成肌细胞中,Smad2基因能够调控成肌分化相关基因MyoD和MyoG基因的表达,对肌肉的生长发育具有调控作用.
  • 摘要:旨在筛选调控秦川牛肉碱O辛基转移酶基因(CROT)的启动子活性区域及转录因子,为研究该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NCBI数据库已公布的牛CROT基因的5'侧翼区序列,以秦川牛外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扩增CROT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利用在线软件分析启动子区域中可能存在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根据分析结果设计引物,进而构建启动子区8个不同缺失片段的pGL3-CROT双荧光素酶表达载体,分别转染3T3L1细胞系,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启动子活性,寻找启动子转录调控核心区域:利用在线软件预测CROT基因核心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结合预测结果构建突变载体利用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活性.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得到秦川牛CROT基因启动子序列1986bp,成功构建了8个不同长度的启动子片段,初步确定该基因启动子转录调控核心区域位于-485/-263.
  • 摘要:为研究不同去势月龄对延边黄牛6至20月龄血液激素和生长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用50头6月龄体重体尺相近睾酮的延边黄牛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头,分别为对照组,试验一组(6月龄去势),实验二组(8月龄去势),试验三组(10月龄去势),试验四组(12月龄去势).对照组与试验组分栏饲养统一饲喂,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试验期间每隔两个月的12号称一次体重及体尺,每次称重前一天早上空腹经颈静脉采血,检测一次血清睾酮和生长激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去势后各月龄试验组体重增长均低于对照组,10月龄开始对照组显著高于试验一、二组(P<0.05),10月龄后实验一组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二、三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四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其原因可能是去势影响了激素的分泌降低了其生长速度:去势降低了延边黄牛体高、胸围、体斜长的增长,其中体高的增长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体斜长和胸围除个别月龄外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去势极显著降低了延边黄牛血清睾酮水平(P<0.01),去势后影响了血液生长激素的水平,生长激素整体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去势能够降低延边黄牛体重体尺的增长,其中对体重的影响较为明显;去势明显降低了延边黄牛血清睾酮水平,同时也降低了延边黄牛血清生长激素水平且生长激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 摘要:谷氨酸渣是浓缩糖蜜发酵液(Condensed Molasses Fermentation Solubles,CMS)的固体颗粒.本试验以秦川牛肉用新品系(以下简称"秦川肉牛")作为研究对象,用谷氨酸渣替代基础日粮中的部分豆粕,通过研究谷氨酸渣对秦川肉牛生长发育和养殖效益的影响,探讨谷氨酸渣在秦川肉牛日粮中的适宜饲喂量和节本增效的效果,为谷氨酸渣在肉牛日粮中的科学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谷氨酸渣可以显著提高秦川肉牛的采食量、日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并能改善肉牛养殖效益,且精料中添加量以3%为最佳.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膨化玉米秸秆发酵饲料对延边黄牛瘤胃体外发酵,以期挑选出既能够保证育肥牛营养需要的同时又能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玉米秸秆饲料,并减缓玉米秸秆因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试验选取两头安装永久瘤胃瘘管的延边黄牛,进行瘤胃体外发酵试验,设计为对照组(黄贮组)和试验组(膨化发酵组).结果表明:整个发酵过程中,总产气量变化明显,只有在6h两个试验组总产气量没有显著变化(P>0.05),其它时间点膨化组总产气量均显著高于黄贮组(P<0.05);pH值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两组NH3-N含量最高峰均出现在12h,且在12h、24h、48h膨化组NH3-N含量显著高于黄贮组(P<0.05);两各试验组MCP最高峰出现在48h,在6、24、48h膨化组微生物蛋白浓度显著高于黄贮组(P<0.05).其它时间点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膨化组总脂肪酸含量和乙酸含量一直高于黄贮组.在0、3、6、9h总脂肪酸含量增加缓慢并且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变化(P>0.05),在12、24、48、72h时间点膨化组的总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黄贮组(P<0.05);除了3h时间点两组的乙酸含量没有明显变化外,其余各时间点膨化组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黄贮组(P<0.05);丙酸含量在24、48、72h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丁酸含量在72h时间点黄贮组显著高于膨化组(P<0.05).综上所述,膨化玉米秸秆发酵饲料对延边黄牛瘤胃体外发酵的影响明显.膨化玉米秸秆发酵饲料可以提高瘤胃体外发酵效果,能够起到很好的育肥效果,与黄贮玉米秸秆相比可以明显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 摘要:为了比较不同杂交组合肉牛短期育肥后的平均日增重、料肉比及经济效益,为今后肉牛杂交改良、饲养品种的筛选等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试验选择5个杂交组合肉牛(西本杂、短本杂、安本杂、云岭牛以及云本杂)共60头,每个组合各12头(公、母牛分别为6头),按品种和性别分为10个试验组,试验牛只14月龄左右、体重相近.在同一日粮模式下(精粗比为35:65)通过93d育肥试验后,表明:公牛组平均日增重,短本杂显著低于其他品种,安本杂、西本杂、云本杂、云岭牛差异不明显;料重比,云本杂、云岭牛差异不显著,但显著低于西本杂、短本杂、安本杂.母牛组平均日增重云岭牛和西本杂显著高于安本杂和短本杂;料重比云岭牛显著低于安本杂、短本杂、西本杂.在此日粮模式下公牛组中西门塔尔效益较高,母牛组中云岭牛效益较高.公牛组屠宰试验表明:各个组合肉牛品种在屠宰率、净肉率两个主要考核指标上差异不明显;云岭牛脂肪占胴体重的比达到了14.38%,显著高于其他各个品种;各个杂交组合品种前期眼肌面积差异不大;肉骨比云岭牛与安本杂差异不显著,但两个品种显著高于西本杂和云本杂;脏器方面云岭牛脾脏重显著大于其他品种.
  • 摘要:鄠邑区以农业为主的产业模式要跨入城市型工业化畜牧发展模式,必须顺应新时代、新模式、新思维、新理念的发展.本文就如何进一步发展优质牛肉、提高牛肉的产量、给人们提高质优价廉的牛肉产品,解决社会经济飞速进步,城镇化建设加快,规模养殖、土地面积、生态环境、食品安全、污染减霾,发展压力与时剧增问题,如何减轻发展肉牛养殖与城市化之间矛盾,对新时代鄠邑区肉牛养殖新模式进行的有益探索.
  • 摘要:ACADSB基因是在本课题组前期转录组学分析的基础上,筛选出的与奶牛乳脂代谢相关的候选基因.本研究构建ACADSB基因的RNAi载体和过表达载体,瞬时转染到奶牛的乳腺上皮细胞中,并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上进行验证.同时对细胞内甘油三酯含量(TG)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过表达ACADSB基因能显著的提高细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而沉默ACADSB基因能显著降低其含量.通过AC4DSB基因对乳脂代谢的影响研究,为中国荷斯坦奶牛的分子遗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为构建低脂、脱脂奶牛群体指明方向.本研究系统探讨了短支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ACADSB)在乳脂代谢中的作用,该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脂肪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同时可能对细胞甘油三脂代谢存在调控作用.
  • 摘要:利用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筛选出在高脂奶牛和低脂奶牛中差异表达的miR-877和其预测的靶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出EDN1,PTGIS可能是miR-877的靶基因,之后通过荧光定量检测miR-877以及其靶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转染miR-877的相对表达量.转染miR-877mimics组表达量显著高于转染miR-877inhibitor组.靶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转染miR-877mimics组的EDN1,PTGIS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转染miR-877inhibitor组(P<0.01).经GraphPadPrism6分析显示EDN1,PTGI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miR-877的表达量呈负相关,初步验证EDN,PTGIS是miR-877的靶基因.为深入了解miR-877在乳脂质代谢调节中的作用提供依据,从而为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 摘要:褪黑激素(Melatonin,Mel)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其分泌具有昼夜节律,可随着体液循环到达体内各个部位发挥广泛的生理作用.褪黑激素除具有催眠、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外,还参与脂肪细胞分化与脂肪合成调控.相关研究显示,在水牛中,MT1与乳脂含量显著相关;肉牛中,MT1与肌肉脂肪含量显著相关.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检测到褪黑激素受体MT1和MT2的表达,鉴于MT1在乳脂方面的重要作用,本研究以MT1和MT2基因为目标基因,分析不同标记基因型及中国荷斯坦牛泌乳性状的影响,以期为中国荷斯坦牛分子育种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途径.
  • 摘要:本研究利用新疆呼图壁种牛场3个牛场5848头中国荷斯坦牛配种、产犊等繁殖记录,统计成母牛的产犊间隔、空怀天数、重复配种次数、妊娠期4个繁殖性状,进行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并配合单性状动物模型,采用REML法,利用MTDFREM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进行遗传参数的估计.结果表明:中国荷斯坦牛成母牛产犊间隔、空怀天数、重复配种次数以及妊娠期的遗传力分别为0.04、0.04、0.05以及0.15,其中除妊娠期遗传力为0.15外,其余均小于0.1,属于低遗传力性状.
  •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粗饲料来源及其粒度对奶牛咀嚼活动,瘤胃pH和唾液分泌的影响.选择12头经产荷斯坦泌乳奶牛,其中4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试验采用4×4重复拉丁方设计,4种日粮为2×2因子设计,研究长燕麦草组(OL)、短燕麦草组(OS)、长羊草组(WL)和短羊草组(WS)日粮对奶牛咀嚼活动,瘤胃pH和唾液分泌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宾州筛测定,长干草(OL和WL)或短干草(OS和WS)日粮的peNDF8.0含量相近;降低粗饲料粒度显著提高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燕麦草日粮的奶牛产奶量显著高于羊草日粮(P<0.05);奶牛采食羊草日粮显著增加单次采食时间(P<0.05),不影响全天采食次数(P=0.37),致使全天采食时间显著增加(P<0.05);全天反刍时间和反刍次数不受日粮影响(P>0.10);采食、反刍和休息时的唾液分泌速率和各阶段的全天唾液分泌量不受日粮的影响(P>0.10),致使全天总唾液分泌量无显著变化(P>0.10);降低粗饲料粒度显著增加总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P<0.05),并且燕麦草日粮的VFA浓度显著高于羊草日粮(P<0.05).降低粗饲料粒度和饲喂燕麦草日粮显著降低平均瘤胃pH并增加瘤胃pH<5.8的时间.综上所述,粗饲料来源及其粒度影响瘤胃pH主要通过改变VFA产生量,而不是影响唾液分泌.
  • 摘要:目前,常规饲养手段及选育方法很难做到直接提高动物对于饲料的利用率.近年来,利用转基因技术在动物消化系统内生产外源酶成为提高饲料利用率的一种新型研究策略和手段.基于转基因技术将会更加精确和快速地对特定基因、特定组织进行研究.使经济动物改良进程得到显著加快,进一步提高动物饲料转化率,降低饲养成本.本研究使用小鼠腮腺分泌蛋白的启动子在小鼠腮腺特异性的表达CBHⅡ基因(康氏木霉纤维素酶基因Ⅱ),并对其表达情况、对饲料转化率进行测定.构建腮腺腺特异表达载体CBHⅡ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转基因小鼠采用原核显微注射法进行制备.PCR和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转基因小鼠体内整合了CBHⅡ基因,并且CBHⅡ基因可以稳定遗传.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腮腺组织中有特异表达.定期和定量饲养小鼠后,转基因小鼠平均日增重高于非转基因小鼠.转基因小鼠对饲料中粗纤维和粗脂肪转化率较非转基因小鼠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外源CBHⅡ在动物腮腺的成功表达,提供了一种动物提高饲料的转化率生物的新方法.
  • 摘要:类血管生成素8(Angiopoietin-like protein8,ANGPTL8)是新鉴定出的ANGPTLs家族成员,主要在人和小鼠的肝脏、脂肪组织中高表达,其在体内的释放能够提高机体的葡萄糖耐受并对葡萄糖吸收和脂质代谢起着关键调节作用.ANGPTL8也可调控脂蛋白脂肪酶活力,调节脂肪组织对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影响体内脂肪组织的含量.本研究检测发现南阳黄牛ANGPTL8基因主要在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肝脏和脂肪组织中高表达,该结果与Fabiana Q等(2013),Mohamed A等(2015)在小鼠和人中的研究结果一致,提示ANGPTL8基因同样对牛的葡糖糖与脂质代谢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牛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ANGPLT8基因随成脂基因的表达量上调和脂质的积累上调表达,预示着ANGPTL8基因在促进牛脂肪细胞内脂质合成,对葡糖糖的吸收和转化可能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ANGPTL8蛋白为分泌型蛋白能在血液和细胞之间发挥作用。因此,本研究还克隆表达并分离获得了牛ANGPTL8蛋白,为下一步在细胞水平上验证ANGPTL8基因对脂肪生成效应的影响奠定基础。
  • 摘要:ACVR1基因是胚胎发育和生长必不可少的,ACVR1基因敲除鼠在胚胎发育早期出现阻滞现象.目前对ACVR1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进行肌肉骨化症(Fibrodysplasia Ossificans Progressiva,FOP)以及神经胶质瘤(Diffuse Intrinsic Pontine Glioma,DIPG)等疾病的研究上,并揭示了与两者相关的关键突变.ACVR1基因3'UTR具有miR-148a的靶位点,miR148a属于miR-148家族(miR-148a、miR-148b和miR-152),该家族具有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作用.此外,ACVR1还可以通过SOST及DKK1来间接调控Wnt信号通路.但是目前有关ACVR1基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和小鼠上,在家畜家禽上研究报道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ACVR1基因作为调节生长发育的候选基因,通过检测牛ACVR1基因的遗传变异,并与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以期为肉牛标记辅助选择(MAS)提供重要的分子标记,同时为进一步揭示牛ACVR1基因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肌肉形成从成肌细胞开始,经过增殖分化形成肌管,肌管进一步成熟形成肌纤维,这个过程依赖编码基因和非编码RNA的紧密配合.环形RNA(circular RNA,circRNA)分子是一类不具有5'末端帽子和3'末端poly(A)尾巴、并以共价键形成环形结构的非编码RNA分子.circRNAs可以做为miRNA分子海绵,通过吸附miRNA,进而调控基因表达水平.然而,circRNA在肌肉发育中是否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系统地分析了秦川牛骨骼肌不同发育阶段circRNAs的表达情况,挖掘了对肌肉发育有重要作用的circRNAs,并深入分析了一个肌肉组织特异性circRNA的功能其调控机制.
  • 摘要:肌球蛋白(myosin)是构成肌肉的重要蛋白,它是由两条重链(heavy chain),两条必需轻链(essential light chain)和两条调节轻链(regulatory light chain,RLC)组成的六聚体.肌球蛋白具有ATP酶活性,与ATP结合后能够使其构象发生改变从而驱使肌丝滑动,引起肌肉的收缩.MYLK4基因是MYLK基因家族成员之一,牛MYLK4基因位于23号染色体上,基因全长71177bp.本实验室前期的黄牛全基因组测序发现MYLK4基因中存在众多单核苷酸突变位点,其中许多位点都存在于外显子区域.但关于这些突变位点在中国黄牛群体中的具体类型、分布频率和作用,以及这些突变对黄牛生长发育是否存在影响和影响的大小还不甚了解.因此,本研究利用DNA池测序技术和PCR-RFLP技术,在5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中确定各种突变型及其分布频率,并将结果与对应个体的生长发育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探究这些SNPs与生长发育性状之间的关系,以期寻找能作为遗传标记的位点,为中国黄牛的遗传改良提供素材.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