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现实生活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742篇,会议文献有8篇,学位文献有156篇等,文学与现实生活的主要作者有刘求长、刘锋杰、卢衍鹏,文学与现实生活的主要机构有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苏州大学文学院、华中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制度发展与更替始终伴随着意识形态领域的制度化过程,文艺制度是此制度化过程的必然结果。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认识到,...
2.[期刊]
摘要: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制度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人民性为核心,强调文化自信,积极推动文化创造,因而具有了人民性、中国性和文明性的三重内涵,这...
3.[期刊]
摘要: 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史研究,作为对党的百年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文论话语理论建构与实践经验的探索,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致力于民族复兴过程中所表现的...
4.[期刊]
摘要: 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特殊性,在充满了偶然性、随意性和特殊性的文本背景中,文学何以能够具有摹仿现实的合法性?本文从特殊时刻与共同人性、特殊个体与时代状况、...
5.[期刊]
摘要: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深切关注桑给巴尔命运和非洲难民境遇的作家,其代表作《海边》正是以萨利赫·奥马尔和拉蒂夫·马哈茂德的双重叙述视...
6.[期刊]
摘要: 气候变化体现了21世纪的一种“解域化”环境危机。它是“关系空间”勃兴的因由之一,后者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地域主义的瓦解。气候小说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作...
7.[期刊]
摘要: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桑尼亚作家古尔纳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多蒂》以出生在英国的黑人女孩多蒂为主人公,讲述其在伦敦艰难谋生、自强奋斗的立志故事,但文本的深处...
8.[期刊]
摘要: 叙事时间的非线性特征是概念隐喻"时间即空间"的加工结果。时间与空间的相互融合,共同构筑叙事话语的时空维度。话语时间的空间化叙事处理,是时间的线性向非线性的转化...
9.[期刊]
摘要: 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出现的文学思潮,两者在文学主张上有对立之处,学界也常常因此习惯性地将它们视作"两个不同阵营的‘主义’"。事实上,作为现实主...
10.[期刊]
摘要: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文本背景,以不同人物的人性叙事构建文本。本文从伦理学维度中的人形、天性、兽性三个视域...
11.[期刊]
摘要: 本篇访谈围绕"叙事学是一门有趣的学问"话题进行。研究叙事犹如在可能的世界中自由穿行,它可以让人领略到日常生活之外的诸多妙趣。不管多么复杂深奥的研究,其始发必与...
12.[期刊]
摘要: 唐五代三百馀年贬流夔、归二州官员可考者27人,其中夔州18人,归州9人。以时段多寡论,德宗朝6人,玄宗、宪宗朝各4人,穆宗、文宗、昭宗朝各2人,高宗、武周、睿...
13.[期刊]
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以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观点为例
摘要: 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问题贯穿文艺理论发展史,以柏拉图、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美学,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
14.[期刊]
文本的生产与文学经典的诞生--基于《阿Q正传》文本生产过程的历史考察
摘要: 文本生产的状态对文学经典的诞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学经典的诞生并不一定为作家自觉地意识到,但正是在这种无意识的自由自然状态下,文学经典获得了其所需要的诸多内...
15.[期刊]
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样态,网络文艺基于媒介思维建立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艺术编码,但同时"网络性"衍生的亚文化特性、文化边缘性以及后现代主义倾向又使网络文艺逐渐丧失...
16.[期刊]
摘要: 在本篇访谈录中,李维屏教授就英国文学中的命运共同体跨学科研究做了精彩阐述,主要涉及共同体、文学跨学科研究、命运共同体跨学科研究、命运共同体研究跨向何处、命运共...
17.[期刊]
风景的政治——约翰·福尔斯"自然书写"中的文学想象与文化消费
摘要: 约翰·福尔斯小说中的自然书写是对英国田园文学传统的继承与超越.一方面,他承袭"乡村英格兰"的文学想象传统,通过对乡村田园生活与自然风景的描绘,反衬、批判城市工...
18.[期刊]
"非虚构文学"何以可能?——关于"虚构/非虚构"理论背景的探讨
摘要: "非虚构文学"的创作实践引发了关于"非虚构"和"文学"关系的探讨,然而学界对于"虚构/非虚构"的界定并不一致,对于"非虚构文学"是否可能,意见也不一致,从而影...
19.[期刊]
摘要: 明清统治阶层通过查禁促成“四大奇书”流布的“小说淫词”社会身份。“诲淫诲盗”作为一种批评话语,限定了“四大奇书”存在意义的多维阐释及与世人交流的沟通渠道。与此...
20.[期刊]
摘要: 亨利·詹姆斯是英美文学史上闻名的小说家和艺术理论家,他的文学成就和理论贡献在西方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比西方,国内文学界对亨利·詹姆斯的研究整体呈现出...
1.[会议]
摘要: 在文化研究的种种弊端显露之后,西方人表现出一种重新向理论回归的倾向。而以文学为核心,吸收结构主义以来语言学转向的成果,向整个社会领域开放,这三点共同决定了,西...
2.[会议]
摘要: “物感说”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本文对“感”的意义;“感”的哲学思想基础;“物感说”的理论发展作了详细阐述。最后得出结论:“物感说...
3.[会议]
国家机器·知识分子·民间社会:《蛙》与多重权力-话语交织中的文化记忆重建
摘要: 本文以莫言小说《蛙》为例,探讨有关生育的传统文化记忆在现代启蒙运动中如何被边缘化,又如何支持了农民对计划生育过程中国家采取的暴力手段的抵抗,以及最终在新自由主...
4.[会议]
摘要: 中国文艺理论自19世纪末期以来经历从启蒙、革命到先锋的文论路线,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时期文论的兴起,西方文艺理论的大量涌进引发文论"失语症"的时代焦虑,推...
5.[会议]
摘要: 在文学活动中,社会规约是比话语的叙事结构更为基本、更为重要的结构性要素,它规定了文学叙述的可能性空间,是文学作品可理解性、可信性、真实性的根本前提.文学的普遍...
6.[会议]
摘要: 本文以论争中的“文学终结论”为以研究对象,梳理了国内研究者的观点,认为在这场看似热闹的论争中含着深深的误解:文学观的不同、具体语境的差异以及对关键词“终结”的...
7.[会议]
摘要: 文章指出现在的文学理论研究只是置于认识论的框架内,只注重于概念的判断、逻辑的推衍,作出简单的结论。提出摆脱这种困局的出路有两条,一条是文学研究特别是文学理论研...
8.[会议]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新世纪文学与新世纪生活一体化中,生活图像化现实,尤其是生活图像化带来的平面性思维习惯,在新世纪文学写作中的多样化体现。通过分析文学的越界表现,介绍...
1.[学位]
摘要: 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97年的春秋晋景公时期,其中感天动地的情义和价值千金的忠诚,让这个故事在2600年的漫长岁中仍光辉不减,传承不断。早在元代,纪君祥...
2.[学位]
摘要:
本文以由金入元的进士群体为主体,从三部分对他们在进入蒙元政权后所选择的出路及对元初政治、文学的贡献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考证入元金代进士55人,根据...
3.[学位]
摘要: 《文学理论》是美国文学理论家韦勒克的代表著作,它传入中国后,引发了国内文学研究领域诸多问题的探讨和论争。在顺应性解读的同时,中国学界对《文学理论》也存在着不少...
4.[学位]
摘要: 六朝吴兴文学属于地域文学的研究范畴。所谓地域文学,即反映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风土人情、语言特点、风俗习惯等,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因此,研究地域文学必...
5.[学位]
摘要: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一链,解放区文学极大影响了当代文学尤其是建国后十七年文学的走向。不仅如此,解放区文学形成发展于特殊的历史时期,是战时中国文...
6.[学位]
摘要: 人类历史从来就不缺乏灾难,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历史就是创伤的历史。特别是,当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以来,战争、政治运动、种族屠杀、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此起彼伏,并且愈...
7.[学位]
摘要: 以消解传统二元对立、颠覆西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主义已经走过了它的巅峰时刻,然而它真正的影响和作用才刚刚开始。如何从解构主义理论中汲取精华,将之运用到文学...
8.[学位]
摘要: 东北作家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创作群体之一。他们的创作以东北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鲜明呈现,以及浓重的东北地域文化风情而高标于世,成为中国现...
9.[学位]
摘要: “金星脱口秀”是2015年到2016年的热门电视脱口秀节目,它在中国“脱口秀”节目的发展历程上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它具有大众审美文化的“娱乐性”,也丰富了这种...
10.[学位]
摘要: 本文对80年代文化热中的鲁迅热问题进行了分析。“鲁迅传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它一直存在官方和知识分子的双重建构。在20世纪的鲁迅研究史中,80年代的鲁...
11.[学位]
摘要: 《上海画报》是民国画报中的佼佼者,也是理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纷繁变化的重要史料,其中《上海画报》封面女郎是新时代上海摩登女性的真实写照,它以直观的视觉...
12.[学位]
摘要: 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将“出轨”由社会现象引入美学视域,在触及具有现实意义问题的同时,以中立的学术态度,保持对人的隐秘情感的关怀。论文写作无意为出轨辩解,也不在于申...
13.[学位]
摘要: 民间歌谣是活在民众心中的言语瑰宝,被称为人类的“第二种语言”,它亦是口传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歌谣是一部浓缩的民族语言史、风俗史和...
14.[学位]
摘要: 随着70后女作家的创作风格逐渐成熟,成为当今文坛的“中坚力量”。有早期的卫慧、棉棉和安妮宝贝,也有后来崛起的鲁敏、周洁茹、盛可以、金仁顺、朱文颖、戴来等。这些...
15.[学位]
摘要: 1988年4月,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21世纪初这一概念被引进国内,虽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热烈讨论,但是由于未深入到理论层面作深...
16.[学位]
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使得写作这一活动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的进行交流和沟通,这充分实现了网络环境的资源共享...
17.[学位]
摘要: 大明山位于广西南宁市北面,武鸣、马山、上林、宾阳四县的交界处,壮语称“岜是”,意为“祖山”,是骆越后裔民族崇拜的祖宗神山,它的主峰龙头峰古壮语叫“昆仑”,意为...
18.[学位]
摘要: 美国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的诗歌批评集中体现于二人合著的《理解诗歌》中。这部书既有对理论的阐释,也有对文本的具体批评,是诗歌理论与批评实践的...
19.[学位]
摘要: 在后殖民主义研究中,阿吉兹·阿罕默德是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开启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后殖民批评,他的后殖民主义文论研究对阿里夫·德里克、尼尔·拉扎鲁斯等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