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六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46篇,会议文献有8篇,学位文献有69篇等,民政工作的主要作者有李作鹏、唐钧、曹天喆,民政工作的主要机构有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中共嘉兴市委党校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无缝隙政府理论视域下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问题研究——以沈阳市L社区为例
摘要: 在信息化时代,社区网格化管理成为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的生动探索和有益尝试,并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的社区治理积累实践经验。该文...
2.[期刊]
社会工作介入反家暴服务的协同过程探究——以上海市心翼社工为例
摘要: 协同治理是一种多元共治的治理安排,倡导建立信任关系、达成共识并履行协同过程。为了深度剖析上海市心翼社工开展反家暴服务的治理逻辑,该文利用协同治理理论分析各参与...
3.[期刊]
摘要: 为进一步创新社区治理,探索优化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社区治理中的支撑作用,在上海市民政局的有力指导下,S区民政局试点推进街(镇)社工站建设,通过...
4.[期刊]
摘要: 1936年4月崇明发生了红卍字会悬挂红太阳旗事件,世界红卍字会解释是纯属误会。然而,后续崇明分会又因聚众敛财被崇明县国民党党部上报,中央民众训练部借机明令对未...
5.[期刊]
摘要: 相比于失独后的功能性补偿,失独前的防控性救助是“软着陆”的方法体系。自杀型失独现象的背后,是社会状态、培育规范和个人特质的综合作用,必须构建政府主导的五位一体...
6.[期刊]
摘要: 相比于失独后的功能性补偿,失独前的防控性救助是"软着陆"的方法体系.自杀型失独现象的背后,是社会状态、培育规范和个人特质的综合作用,必须构建政府主导的五位一体...
7.[期刊]
摘要: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乃至世界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目前扶贫脱贫工作已成为当前我党增强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的重要任务.作为扶贫脱贫工作的第一环节,农...
8.[期刊]
摘要: 公务员队伍作为我国政治管理中的中坚力量,历来其选拔方式备受关注.录用制作为公务员录取的主要方式,中间的程序问题应当被合理设置调控,从而保证录取过程的公正公平....
9.[期刊]
日本养老服务体系对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以日本三重县津市为例
摘要: 以三重县津市为例,介绍日本多元养老服务网络体系的主要架构和特点,阐述与之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以及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和不同老年群体所采取的多样化服务举措.在此基础...
10.[期刊]
摘要: 1992年,上海市开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线保障制度,从此,拉开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序幕。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呈现出以下特点: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逐年...
11.[期刊]
摘要: 当前学界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何为",总结了学界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重要性的探讨以及关于公信力在慈善组织运行中的功能分析;二是...
12.[期刊]
摘要: 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一道严峻的历史考题.尤其是基层政府,更是在增强精准扶贫执行力方面面临种种考验.目前,制约基层...
13.[期刊]
摘要: 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一道严峻的历史考题。尤其是基层政府,更是在增强精准扶贫执行力方面面临种种考验。目前,制约基层...
14.[期刊]
摘要: 我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的关键阶段,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是一道严峻的历史考题。尤其是基层政府,更是在增强精准扶贫执行力方面面临种种考验。目前,制约基层...
15.[期刊]
摘要: 1937年末,随着浙西各地沦陷,数百万难民涌入浙江后方,遂形成了抗战前期浙江难民群体.难民救济就成为浙江官方面临的一大问题.为救济难民,浙江省政府成立了非常时...
16.[期刊]
摘要: 从开端、发展、完善、终结四个阶段来全程展现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军人抚恤制度,并对国共两党有关抗日军队的抚恤制度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各自制度的优缺点,认为国共两...
17.[期刊]
摘要: 近年来,对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史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研究者主要围绕1949年前后两个阶段的研究状况进行探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民国社会救济史研...
18.[期刊]
摘要: 1992年,上海市开始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线保障制度,从此,拉开了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的序幕。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呈现出以下特点: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逐年...
19.[期刊]
摘要: 当前学界对慈善组织公信力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慈善组织公信力何为”,总结了学界对慈善组织公信力重要性的探讨以及关于公信力在慈善组织运行中的功能分析;二是...
20.[期刊]
摘要: 近代中国的慈善组织是防灾救灾的重要主体,由于近代国门的被迫敞开以及“西学东渐”思潮的盛行,其产生与发展受到西方的推动,因而在防灾救灾中,近代中国慈善组织与西方...
1.[会议]
摘要: 民国时期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灾害每年给沿海地区造成重大人员利财产损失.为了应对海洋灾害,民国时期在海洋气象技术上建立了上海徐家汇和青岛两个著名观象台,进行飓风和...
2.[会议]
略论民国时期救灾立法与实践——以1927至1930年山西地区救灾活动为例
摘要: 民国时期是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救灾立法是当时立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927至1930年中国北方各地连续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包括山西在内的北方...
3.[会议]
摘要: 近代山东省曾出现过多次自然灾害,其中发生在1927年的荒灾甚为严重,对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害.时处国力衰弱、民族危难、军阀割据的年代,山东农业荒灾的暴...
4.[会议]
摘要: 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中共西北局积极开展政府主动的社会救济,并辅之发挥社会组织的救助功能,因地因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救济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中共西北局领导下开...
5.[会议]
摘要: 本文从人民内部矛盾出发,讨论了引发社会不稳定问题的因素。旨在进一步排查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工作狠抓落实措施是任何一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
6.[会议]
摘要: 本文从民国时期中山大学农科学院创办的农林刊物——《农声》为中心,深入探析高等农业院校其农科师生这一特殊群体,在面对民国时期年年不断的自然灾荒时,有何感受,是认...
7.[会议]
民国乙卯水灾与珠江三角洲水事秩序的调整——以西江下游高要县为例
摘要: 本文试图以西江下游的高要县为例,阐述因民国乙卯(1915年)水灾而引发的一系列相关水事秩序的调整,进而揭示灾害与地方社会变迁的内在机制.经水利机构勘查研究与比...
8.[会议]
摘要: 本文对江苏省民政部门行政区划、行政区域界线以及地名信息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构建江苏省民政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民政部门数据信息的组织以及分析了...
1.[学位]
摘要: 1931年六月下旬开始,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出现长时间的淫雨天气,进而发展成暴雨之势,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特大洪灾。同时期南方的珠江流域,北方的辽河、松花江流域...
2.[学位]
摘要: 1931年六月下旬开始,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出现长时间的淫雨天气,进而发展成暴雨之势,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特大洪灾。同时期南方的珠江流域,北方的辽河、松花江流域...
3.[学位]
摘要: 农业立国的传统社会,受制于生产力的低下,抗御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相对薄弱。民国时期,安徽地区深受水、旱、蝗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尤其是易为忽视的蝗灾,严重阻碍安徽...
4.[学位]
摘要: 我国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对老年人的关心和爱护问题也被社会所关注。我国政府机构对于养老问题越来越重视,养老服务机构也从单一的政府...
5.[学位]
摘要: 从古代中国开始,原始救济活动一直存续。在晚清到民国的社会大变革中,由于西方思潮的影响,原本这种家庭成员或宗族之间,以一种自助、他助为途径的非官方救济活动变成了...
6.[学位]
摘要: 随着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各种慈善救济事业也得到了政府的关注。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作为背靠大海又邻近长江的膏腴之地,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东南战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7.[学位]
摘要: 天津是中国近代史上开放较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其发展深受西方的影响,天津救济事业的发展就是其中一个方面。民国初年,在西方救济思想的影响下,天津县政府和当地士绅在旧...
8.[学位]
摘要: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式的社会,因而粮食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一直影响甚至决定着中国历代王朝的命运。粮食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则...
9.[学位]
摘要: 粮食作为保障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物资,是一个城市正常运行的血液,上海是一座粮食供给外倚型城市,而日本侵华战争及太平洋战争分别阻断其国内米源与国外米源,所以,19...
10.[学位]
摘要: 社会救济,古已有之,一直以来都被历代统治者作为巩固统治、稳定社会的重要举措,但传统的社会救济偏向于“重养轻教”,且多属于消极的事后救济。到近代,受西方先进思想...
11.[学位]
摘要: 工赈,即以工代赈,是一种占老的社会救灾方式。工赈种类多种多样,水利工赈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即通过工赈的方式来兴修水利,既可以救助灾民,又有利于灾后的重建工作。...
12.[学位]
摘要: 中国备荒仓储制度源远流长,经过长期发展,至清代已形成常平仓、义仓和社仓诸仓鼎立之势。它们平时积谷,在灾荒年份通过平粜、借贷、赈济等方式救济灾民,发挥着重要的社...
13.[学位]
摘要: 中国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明朝之前,残疾军人保障的标准不明晰,残疾没有轻重之分,待遇没有高下之别。明代的残疾军人保障有了初步的分类,体现出...
14.[学位]
摘要: 抚恤褒扬制度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是政府针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牺牲的人而设立的,主要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方面的内容。我国关于抚恤褒扬制度的...
15.[学位]
摘要: 工赈,即以工代赈,是“工”与“赈”的矛盾统一体,是以“工”为手段,以“赈”为指归,既是消极救济,亦是积极善后。它一般是指灾害发生后,政府或民间力量通过有计划、...
16.[学位]
摘要: 北洋政府时期是我国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一个关键时期。该时期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促进了当时社会慈善理念、慈善组织形式、善款...
17.[学位]
民国时期残疾人的慈善救济(1912-1937)——以上海城区为视角
摘要: 残疾人是指身体残缺、生理功能存在障碍、心理状态出现异常,全部或部分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活动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充分发挥正常作用的人。民国时期社会上存在大量的...
18.[学位]
摘要: 本文对国民政府时期城市房租标准、纠纷和特点进行了研究。纵观国民政府时期的房租纠纷,根据产生主体的不同,分为房客减租、欠租引起的纠纷和房东加租、索租及收取额外费...
19.[学位]
摘要: 荣军工作属于军队社会工作的范畴。在中国内地,虽然近现代意义上的荣军工作开展比较晚,但民国政府中与“军眷服务”有关的方面早已显现现代荣军工作的端倪。民国政府在伤...
20.[学位]
摘要: 河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省份,水、旱、蝗等灾荒不断上演。抗战时期,发生在河南的灾荒更是层出不穷,1938年花园口事件造成的水灾、1942-1943年的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