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安徽蝗灾研究
【6h】

民国时期安徽蝗灾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时期安徽蝗灾概况

第一节 蝗灾时空分布

一、时间分布

二、空间分布

第二节 蝗灾主要特征

一、多发性

二、并发性

三、季节性

第二章 民国时期安徽蝗灾原因

第一节 自然因素

一、气候与蝗灾

二、地形地貌与蝗灾

三、水文与蝗灾

第二节 社会因素

一、吏治腐败,战乱频仍

二、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三、政府与农民关系的错位

第三章 民国时期安徽蝗灾的防治

第一节 政府应对蝗灾的措施

一、出台法规防治蝗灾

二、设置治蝗委员会机构

三、注重蝗灾宣传工作

四、保障经费筹集

五、奖惩措施并举

第二节 治蝗蝗灾的方法、技术

一、除卵、蝻、蝗法

二、近代治蝗技术

第三节 治蝗情形与成效

一、治蝗情形

二、防治成效

第四章 民国时期蝗灾的影响

第一节 经济方面的影响

一、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物价上涨及其连锁反应

三、商业萧条与金融衰落

第二节 社会方面的影响

一、引发疫病

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农业立国的传统社会,受制于生产力的低下,抗御自然灾害的整体能力相对薄弱。民国时期,安徽地区深受水、旱、蝗多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尤其是易为忽视的蝗灾,严重阻碍安徽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蝗虫的肆虐也使得灾害下的农民生活日益困苦。这一时期,安徽地区动荡不已,战争不休,政府的主要精力投入在政治、军事方面,在救灾方面给予除治蝗灾力度有限,造成蝗虫常年为害难以根除,造成重要的经济损失。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集中于民国时期安徽蝗灾概况的总体和基本梳理。从蝗灾的时间、空间分布整体把握安徽蝗灾的情形,并与水、旱等自然灾害结合在一起,探究其主要的特征。本文认为,民国时期安徽蝗灾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即多发性、并发性、季节性。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民国时期蝗灾爆发成因的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两个方面。自然因素方面主要是从气候、地形、水文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并探讨温度、干旱、水灾与蝗灾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因素方面是从政府吏治的腐败与军阀战争不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以及政府与农民的脱节等角度来进行分析。蝗虫成灾的主要原因在于自然与社会双重因素造成的产物,尤其是政府与农民的脱节,导致防治不力,加剧了蝗灾的严重性,蝗虫蔓延致灾。在这种情形下,建立必要的治蝗机制及组织农民参与治蝗工作是很有必要的。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民国时期安徽蝗灾的防治。在防治上,政府主要是从组织、宣传、经费、奖惩等方面开展治蝗工作,该时期注重完善法规制度建设,注重蝗灾灾情统计调查,逐步建立治蝗委员会等机构,并把治蝗工作纳入官员的考成之中,也对农民治蝗采取惩戒方式来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使其政府发挥主导、农民占据主体的作用。在治蝗工作中,政府也适时改变治蝗方式,以奖收与工赈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捕蝗,农民灭蝗由消极转向积极,在共同努力下,治蝗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应对蝗灾的方法、技术上,主要采用传统的人工方法对蝗卵、蝗蝻、飞蝗分阶段除治;此外,这一时期也开始尝试药剂除蝗新技术。利用治蝗器械及药品等新技术来灭蝗,实现了治蝗工作质的突破,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治蝗效果,特别对20世纪40年代取得的突出治蝗成绩功不可没。治蝗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治蝗知识的普及、宣传的日益深入及治蝗人员的努力密不可分。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治蝗工作,政府与农民开始注重事先预防,事中积极除治,事后总结得失,较之之前治蝗思维更为成熟。当然,这一时期也存在诸多问题,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治蝗工作的进度,灭蝗组织的不协调、蝗灾地区的分散性、部分官员和农民治蝗的消极性、战争的动乱性等也影响着治蝗的效果。第四部分主要注重探讨蝗灾对安徽地区的重要影响。最为主要的是经济上蒙受巨大损失,农业上的惨重损失致使物价上涨进而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农民的生活、生产及农村的发展处在极为不利的局面,并且蝗灾也造成了工商业及金融业的凋敝。同时,蝗灾也引发疫病发生、荒地增加与垦荒严重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安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因素共同制约着安徽的近代化历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