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方剧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五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80篇,学位文献有20篇等,河南省地方剧的主要作者有吕珍珍、丁炎、仲立斌,河南省地方剧的主要机构有河南大学、焦作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南乐《目连戏》既有文献的梳理、描述与比较,分析南乐《目连戏》的学术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研究动态、研究进度、研究观点以及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等,并对其未...
2.[期刊]
摘要: 在豫剧表演过程中,作为剧目配角的文武小生在很多剧目中塑造了经典的舞台形象,在震撼人心的同时,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本文在对豫剧文武小生塑造角色的途径进行分析的基...
3.[期刊]
摘要: 在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与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戏曲市场的日渐萎缩已成为戏曲生态无法回避的问题.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根植于河南历史文化土壤中的越调同其他剧种一样在...
4.[期刊]
摘要: 杨兰春等创作的《朝阳沟》,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问世于1958年,至今一直经演不衰。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唱词,轻松明快的节奏等,均...
5.[期刊]
摘要: 祥符调发源于河南开封,经过三百年的孕育发展,成为梆子腔系中的重要一支即河南梆子的母调,其后衍生为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等分支,并涌现出以“六大名旦”为杰出代表...
6.[期刊]
摘要: 民国时期,随着豫剧演出在河南境内的繁荣,培养演出人才的科班在省内各地出现并迅速发展。与个体授艺相比,科班传承在组织形式、授课内容、舞台实践等方面更具有系统性和...
7.[期刊]
摘要: 豫剧在近代经历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变革,其中观演场所的变迁折射出豫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互动。从庙宇神台到茶园戏园再到戏院剧场,豫剧的演出从民众神权信仰与生活习...
8.[期刊]
摘要: 上世纪三十年代全身心投入河南土梆戏改革的樊粹庭先生,于自创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剧目的同时,也把西方的导演调度意识引入舞台,从舞美设计、人物造型、音乐唱腔等方面实...
9.[期刊]
“埋头做宇宙事业”的担当意识——樊粹庭从事戏剧改革的多重原因探究
摘要: 樊粹庭是以自觉的担当意识,全身心引领土梆戏步入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地方戏改革先驱。本文通过对其生存的时代背景、梆剧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个人的生活境遇、兴趣爱好、改革戏...
10.[期刊]
豫剧《琵琶记》对赵五娘形象的提升与重塑——以高明南戏《琵琶记》为参照
摘要: 新编豫剧《琵琶记》凭借其全新的视角、丰富的时代内涵、典雅精致的舞美造型和演员沉稳精湛的舞台呈现赢得了戏剧界的热烈追捧。剧作对赵五娘性格的提升与重塑,使其迥异于...
11.[期刊]
摘要: 瓦舍作为宋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是随着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产生的,它具有商业性、娱乐性和竞争性这三个特征.瓦舍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我...
12.[期刊]
摘要: 福建散文,强调的是写作者的地域归属,突出的是其地理意义、文化意义.现代散文发生以来.闽籍作家一直在其中闪烁着亮光.试从福建散文具备的几个特点着手,深入研究.
13.[期刊]
摘要: With the prosperity of Yu Opera performances,Keban which aimed to train drama a...
14.[期刊]
摘要: Xiangfu Opera,originated from Kaifeng,Henan province,has become the mother tune...
15.[期刊]
摘要: 豫剧在近代经历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变革,其中观演场所的变迁折射出豫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密切互动。从庙宇神台到茶园戏园再到戏院剧场,豫剧的演出从民众神权信仰与生活习...
16.[期刊]
"埋头做宇宙事业"的担当意识——樊粹庭从事戏剧改革的多重原因探究
摘要: 樊粹庭是以自觉的担当意识,全身心引领土梆戏步入豫剧现代化进程的地方戏改革先驱.本文通过对其生存的时代背景、梆剧面临的困境以及他个人的生活境遇、兴趣爱好、改革戏...
17.[期刊]
摘要: Fully engaged in the reform of Henan opera in the 1930s, Mr Fan Cuiting created...
18.[期刊]
豫剧《琵琶记》对赵五娘形象的提升与重塑r——以高明南戏《琵琶记》为参照
摘要: 新编豫剧《琵琶记》凭借其全新的视角、丰富的时代内涵、典雅精致的舞美造型和演员沉稳精湛的舞台呈现赢得了戏剧界的热烈追捧.剧作对赵五娘性格的提升与重塑,使其迥异于...
19.[期刊]
摘要: 太康道情戏是流布河南太康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市场逐渐萎缩,太康道情戏也面临发展与传承的困境,新的时代...
20.[期刊]
摘要: 邓州越调是豫西越调流派的典型代表,在唱腔、板式、行当、伴奏、剧目等方面保持着河南越调“母调”的原始风貌,在河南越调的三大流派中独具特色.邓州越调的艺术特征和审...
1.[学位]
摘要: 众所周知,“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曲艺术的性质。豫剧作为“地方戏”大剧种,其突出的舞台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唱”,素有“一腔遮百丑”之审...
2.[学位]
异质同构 殊路同归——河南曲剧润腔特色及其对民族声乐演唱的启迪与影响研究
摘要: 河南曲剧自上世纪二十年代诞生以来,历时不足百年,便以其清新的润腔、浓郁的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的河南方言以及深厚的群众基础,迅猛发展为河南的第二大戏曲剧种。本文通...
3.[学位]
摘要: 整个曲韵史上共有五部名为“中州音韵”的韵书,其中以王文璧本为首的四部出现在南曲复兴之后。本文力求从音系方面寻求五部的源流关系,探讨“中州音”的语音性质、以及南...
4.[学位]
摘要: 本文对台湾豫剧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与大陆长期分离,也使得豫剧在台湾的生存环境曾经变得恶劣。然而,豫剧在台湾落地生根、并在众多地方戏剧中脱...
5.[学位]
摘要: 豫剧是中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的传统艺术瑰宝,在我国戏曲界享有盛誉。曾一度成为我国分布地区最广、欣赏群体最多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
6.[学位]
摘要: 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不断增多,但是从传播效果出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综合性探究尚显匮乏。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的概念进行重新...
7.[学位]
摘要:
河南曲剧又名“高台曲”,是在河南曲子和民间歌舞“踩高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20世纪20年代初步形成,并逐步成长为河南的三大剧种之一。
河南曲剧是...
8.[学位]
摘要: 靠山黄又名豫西梆子,是豫西调的前身,属豫剧原生态声腔之一。源于四百年前明朝中期豫西山区的嵩县,故有“嵩戏”之称。以苍凉粗犷的大本腔唱法,倍受民众欢迎。2011...
9.[学位]
摘要: 本文从宛梆剧种的渊源与流变、唱腔艺术特色、演唱风格特点三方面初步探索了宛梆的唱腔风格。全文除了序言与结语外,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宛梆声腔的来源形成及...
10.[学位]
摘要: 本文即以马金风的艺术生涯为经,唱腔发展不同时期的特点为纬,客观系统的对她的演唱艺术进行总结和研究。 本文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部分:序言部分:简略评价马...
11.[学位]
摘要: 本文以沁阳市怀梆剧团和东关村怀梆剧团两个个案为代表,分析了怀梆专业剧团和民间业余剧团的不同生存状态,以此探讨怀梆民间戏剧活动对于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 全...
12.[学位]
摘要: 毛爱莲是我国著名的越调大师,被誉为“越调皇后”、“越调的常青树”。她也是越调业界中硕果仅存的一位老艺术家。她创立的独树一帜的“毛派”艺术可谓是戏曲百花园中的一...
13.[学位]
摘要: 任宏恩是20世纪中后期中原剧坛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他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舞台表演中,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艺术形象(尤其是豫剧丑角形象),为观众奉献了包括《人欢马叫》...
14.[学位]
摘要: 剧场作为戏剧四要素之一,是戏剧表演的物质基础和艺术载体,与戏剧表演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并促成不同民族戏剧舞台表演体系的形成和确立。在历史存留的演剧场所的遗址和...
15.[学位]
摘要: 豫剧之所以有建国后的繁盛局面,自是在此之前不断蜕变的结果。引发豫剧变革的因素众多:清末民初,社会、文化转型导致豫剧外部生存环境的转换,引发了豫剧组成结构的裂变...
16.[学位]
摘要: 河南是戏曲大省,地方戏剧种众多,但大多流播于民间,豫南花鼓戏便是其中颇具研究价值的稀有剧种之一。豫南花鼓戏,又称光山花鼓戏,因其主要孕育于今信阳光山县而得名。...
17.[学位]
摘要: 河南越调本名“越调”,因主奏乐器为“四弦”,个别地方也叫“四股弦”。“河南越调”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为区别于湖北越调的称谓。其距今至少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18.[学位]
摘要: 太康道情戏是流行于豫东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戏曲种类,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源于道教宣扬道义、情理的传唱曲调,之后演化为具有地方色彩戏曲艺术,并且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
19.[学位]
摘要: “樊粹庭戏曲结构艺术”指的是樊粹庭在戏曲文体内如何安排和组织情节的艺术。戏曲文体内部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必须立足戏曲作品,在作品内部分析樊粹庭如何艺术地实现主题...
20.[学位]
摘要: 深泽坠子戏不仅是河北省特有的剧种之一,也是全国珍稀的地方剧种之一。它面临后继乏人、难以延续的局面,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发掘、整理、抢救、保护、传承它已成为当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