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南方农业学报》 >3种养殖模式罗非鱼品质比较分析与评价

3种养殖模式罗非鱼品质比较分析与评价

         

摘要

[目的]探讨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水槽组)、稻田养殖(稻田组)和池塘养殖(池塘组)3种不同养殖模式对罗非鱼肌肉营养品质的影响,为罗非鱼养殖业的提质增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吉富品系尼罗罗非鱼(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为研究对象,选取平均体质量为595±88、625±75和644±21 g的罗非鱼分别饲养于水槽组、稻田组和池塘组养殖模式下,通过每克氮氨基酸评分模式、完全蛋白质评分模式和质构特性参数评价对肌肉营养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判断罗非鱼肌肉的营养价值.[结果]在常规营养成分方面,3组罗非鱼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水槽组罗非鱼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和稻田组(P<0.05,下同),稻田组罗非鱼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水槽组和池塘组.在氨基酸组成方面,天门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亮氨酸(Leu)和赖氨酸(Lys)含量最高,稻田组罗非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ΣEAA)显著高于池塘组和水槽组,3组罗非鱼肌肉ΣEAA/氨基酸总量(ΣTAA)范围为0.39~0.41,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量(ΣNEAA)为0.65~0.68.在必需氨基酸评价方面,水槽组罗非鱼肌肉必需氨基酸总量(2689 mg/g N)和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87.96)最高,池塘组次之,稻田组最低.在肌肉质构特性方面,水槽组罗非鱼肌肉硬度显著低于稻田组和池塘组,胶黏性显著高于稻田组和池塘组.[结论]池塘工程化循环流水养殖模式下生产的罗非鱼肉质综合评价最佳,养殖效果好,且符合当前节能减排、提质增效的要求,可在适宜区域内大力推广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