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外汉语初级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理解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零起点教学班为例
【6h】

对外汉语初级语言教学中的跨文化理解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零起点教学班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

1.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特征

2.国际汉语教学的时代要求

3.个人的对外汉语教学经历

(二)研究现状

1.课堂教学研究

2.文化教学研究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1.一般意义的跨文化理解

2.本文界定的跨文化理解

一、初级语言教学跨文化理解的生发情境

(一)教学对象:来自不同文化的个体

(二)教学内容:语言文化的水乳交融

1.文化知识渗透

2.文化知识补充

(三)课堂管理:文化差异的碰撞与冲突

1.对课堂纪律的认知差异

2.对师生关系的认知差异

二、初级语言教学跨文化理解障碍的归因阐释

(一)文化教学不成体系

1.教师自由组合文化元素

2.教师严重依赖标准教材

(二)教学方法墨守成规

1.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相互分离

2.部分教师文化认知存在偏差

(三)教师的文化中心意识

1.共同点的假设

2.文化本位主义

三、初级语言教学强化跨文化理解的策略探究

(一)拓展和完善知识结构

1.增强语言研究中的文化反思

2.树立语言教学中的传播理念

(二)培育和发展跨文化教学意识

1.培育跨文化意识

2.提升民主意识

3.增强反思意识

(三)培养和提升跨文化施教能力

1.留意并开发学生的隐性课程

2.发挥非语言交流的协调优势

3.凸显教学管理的人文性特质

四、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近年来“汉语热”席卷全球,孔子学院越建越多,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或志愿者走出国门,承担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的重任。同时,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向国际汉语教学转型,本文着重思考微观汉语教学的跨文化理解问题,因为师生间的跨文化理解是文化教学和文化冲突的一个核心命题。针对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输出如何实现,师生间的文化差异是否导致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尽人意以及课堂管理的冲突等问题,具体思考跨文化理解的生发情境是怎样的?阻碍跨文化理解的因素有哪些?教师该如何破解跨文化理解障碍?
   本人利用在浙江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习和实习机会,对该校的汉语课堂教学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参与式观察,并对不同阶段的留学生进行了有关汉语学习体会的访谈,同时对海外孔子学院的志愿者进行了有关教学体会的访谈,并结合自己在零起点教学班口语教学的课堂实践,以上这些为思考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理解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然后,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提炼出本文的研究视角,利用个案研究、文化对比等方法,对强化跨文化理解和文化教学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文是基于对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语言进修生零起点教学班的汉语课堂教学的个案研究。通过对跨文化理解概念内涵的梳理和理解,依据外国留学生和中国教师在跨文化理解的侧重点上存在着差异的事实,本文首先对涉及跨文化理解的生发情境进行细致的描述,认为外国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以被动的文化知识输入为主,主动的文化知识理解为辅,表现为中国教师主动的文化知识渗透和对学生语言难点提问的知识补充;中国教师的跨文化理解则表现为课堂管理中的异质文化冲突,师生间对课堂纪律和师生互动关系的认知差异。
   中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性作用,本研究着眼于分析教学活动,认为造成跨文化理解障碍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从文化教学内容看,缺乏同语言教学相配套的系统的文化教学体系;从教学方法看,墨守成规、创新不足;从教学态度看,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中心意识导致跨文化理解障碍。
   为此,本文在研究的最后一部分分析强化跨文化理解的策略,提出中国教师是强化跨文化理解的关键,这一基本观点和结论。因而本研究认为,强化跨文化理解,应着重提升中国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和跨文化施教能力。这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宏观上,可拓展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语言研究中的文化反思,树立语言教学中的传播观念;中观上,应培育和发展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意识,培育跨文化意识、提升民主意识、增强反思意识;微观上,需培养和提升教师的跨文化施教能力,要求教师留意并开发学生的隐性课程,发挥非语言交流的协调优势,凸显教学管理的人文性特质。
   本文结语认为:在全球化多元文明对话的时代,推动实现异质文明个体之间的跨文化理解是时代赋予对外汉语教师的神圣使命和职责。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