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行健《灵山》英语、德语和立陶宛语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6h】

高行健《灵山》英语、德语和立陶宛语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缩写术语表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选题目的

1.3研究意义

1.4研究方法

1.5论文框架

2.研究理论背景

2.1翻译定义

2.2文化定义

2.3文化负载词定义与分类法

2.4异化与归化(形式对等与功能对等)

3.高行健《灵山》原本和译本简介与评介

3.1高行健与《灵山》

3.2《灵山》译本的概述

4.《灵山》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法与翻译策略分析

4.1物质文化负载词

4.2语言文化负载词

4.3宗教文化负载词

4.4生态文化负载词

4.5社会文化负载词

5.结语

5.1研究结论

5.2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杰出的美国翻译家诺曼·夏皮罗教授曾经说过:“翻译该力求透明,以致看起来不像翻译。好的翻译像一块玻璃。只有玻璃上的一些小小的瑕疵——擦痕和气泡。当然,理想的是最好什么也没有。译文应该永远不会引起读者感到他们是在读译作。”夏皮罗的比喻全面地反映了另一位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翻译家之透明度”的观念。但实际上,虽然每位翻译家在他的译本中都追求所谓的透明度,结果却常常跟理想的期望不一致。换言之,翻译中经常出现那些夏皮罗描述的“擦痕和气泡”,并且此瑕疵基本上都源于文化差异。为了精确而高明地进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翻译家往往面对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如果原文和译文的文化差异较大,难度更大。因此,就中国和西方而言,进行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西方汉学家和翻译家都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即翻译不仅只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转换,而更是让西方读者了解遥远而神奇的中国文化详情。
  本文以高行健长篇小说《灵山》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翻译家如何将此篇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成英文、德文和立陶宛文。本文立足于彼得·纽马克提出的文化负载词的分类法(即物质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对《灵山》的原文、英译本、德译本与立陶宛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进行汇总归纳,统计每类文化负载词数量之后,再根据异化和归化翻译理论对不同类别和不同版本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归纳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最后,本文以图表方式总结《灵山》三种译著中所采取的不同种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提出建议与思考,并对于未来研究做一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