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同伴地位小学生对同伴冲突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
【6h】

不同同伴地位小学生对同伴冲突行为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部分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1同伴冲突的界定

1.1同伴冲突与攻击行为

1.2同伴冲突与亲社会行为

1.3儿童同伴冲突的过程

2国内外同伴冲突研究的现状

2.1国外的有关研究

2.2国内的有关研究

3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相关研究

3.1社会信息加工模型

3.2社会信息加工过程的相关研究

4同伴地位和社会认知特点

5问题提出和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

研究一考察小学生对同伴冲突的认知特点

分研究一命题作文法考察小学生对同伴冲突的认知特点

分研究二故事补全法考察小学生对同伴冲突的认知特点

研究二不同同伴地位小学生同伴冲突行为的线索编码特点研究

分研究一线索编码研究——线索表述量的测查

分研究二线索编码研究——线索再认量的测查

研究三SIP范式考察不同同伴地位小学生对同伴冲突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总讨论

第四部分研究总结与启示

1总结论

2研究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同伴交往在小学时期逐渐成为儿童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形式,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许多同伴冲突。在这个儿童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从内在认知机制上揭示儿童同伴冲突的认知特征和解决策略,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富有极大的实际价值。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同伴地位小学生在社会信息加工特点上的差异,分三个研究依次进行。 研究一采用作文搜集法考察小学生对同伴冲突的认知概况。共收集137名3至5年级小学生的作文资料,初步分析小学生对同伴冲突的认知特点,同时为之后编制问卷和编码实验提供素材。 研究二采用线索表述量和线索再认量为指标,在研究一作文资料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设置4个不同的同伴冲突情境故事,分别抽取33名小学生(三、四、五年级各10-12名,不同同伴地位的个体各6-9名)进行个别访谈和85名小学生(其中三年级26人,四年级30人,五年级29人)进行计算机实验。综合考察不同同伴地位个体在SIP模型的第一步即线索编码的特点。 研究三沿用研究二的故事,并在研究一作文资料、文献综述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小学生假设冲突情境SIP问卷,随机抽取2~5年级共152名小学生,采用SIP范式进一步考察不同同伴地位儿童在SIP模型的另三个步骤即线索解释、目标设定与反应提取和决定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 综合三个研究的结果,主要结论如下: (1)3~5年级小学生冲突策略表现的社会发展水平性呈上升而后略下降的趋势。 (2)不同同伴地位小学生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受拒斥儿童在线索解释方面较受欢迎儿童和普通儿童更容易产生敌意归因和负性的人格判断;受欢迎儿童更易选择双赢的目标或者纯粹关系性取向的目标;同伴地位的高低在社会信息加工的反应提取和决定阶段未体现差异。 (3)随着年龄的增长,2~5年级小学生对同伴冲突的目标设定、反应提取和决定两个SIP阶段都体现出更高的社会适应性。 本研究将SIP模型应用于同伴冲突行为研究的结果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看,有关不同同伴地位儿童对同伴冲突的SIP模型假设基本得到验证。

著录项

  • 作者

    林磊;

  •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 学科 发展心理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桑标;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儿童心理学;
  • 关键词

    同伴交往; 儿童心理学; 小学生;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