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研究
【6h】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部分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的基本设计

第二部分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现状呈现

一、教师对于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观念呈现

二、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现状呈现

第三部分 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典型案例呈现与分析

二、教师指导存在问题

三、指导问题原因分析

第四部分 针对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

一、宏观层面建议

二、微观层面建议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分享行为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分享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同伴的友谊,锻炼与人交往的技能,还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个性品质,可以说,幼儿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其分享行为的养成。3-5岁幼儿出现分享行为的概率较低,最容易发生独占、争抢等分享问题,但根据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情况3-4岁幼儿处于入园适应阶段,所以4-5岁,即中班阶段无疑成为对幼儿进行分享行为培养的最关键时期。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当中,建议教育者结合具体情境对幼儿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要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以此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总观幼儿园现有的各类活动,区域活动成为满足上述要求的最适合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途径之一,但在已有的研究中,基于区域活动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研究还较少,故本研究选择区域活动为研究情境,研究在这一情境下教师对于中班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的指导情况,找出目前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问题,分析其出现原因,并最终提出有效解决建议,以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此领域理论与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的综合运用,本次研究共收集教师指导案例293例,经过整理,总结了现有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指导问题共五项:
  第一,教师观念存在偏差,指导意识薄弱;
  第二,教师指导较为消极,参与性指导偏少;
  第三,指导目的不明确,指导形式单一;
  第四,存在非理性指导,缺乏对幼儿心理的关注;
  第五,指导后续效果一般,深入指导较少。
  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主观原因表现在教师的思想与素养问题,而客观方面的原因则涉及社会教育导向、幼儿园实际情况、幼儿家长与幼儿群体的影响。在以上所有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教师的指导行为出现了诸多问题,研究也针对问题及原因,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从宏观层面看,要转变教育导向,关注幼儿全面发展;要提升幼儿园支持力度,鼓励教师进行指导;要改变家长观念,赢得家长支持。从微观层面看,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指导观念,增强指导意识;要提升教师素养,积极进行指导,培养教育机智;要依据自身实际,制定个人提高计划。
  希望本次研究可以为此领域的研究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