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相关性研究
【6h】

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相关性研究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1.4.1 理论基础

1.4.2概念界定

2 研究型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相关性现状及分析

2.1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的相关性现状描述

2.2 重点专业的就业流向与培养目标对比分析

2.2.1软件工程

2.2.2土木工程

2.2.3船舶与海洋工程

2.2.4环境工程

3 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性的抽样调查

3.1 研究设计

3.1.1设计思路

3.1.2问卷可靠性检验

3.1.3问卷效度检验

3.2研究结果分析

3.2.1各学科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程度情况

3.2.2 就业与专业的相关程度对就业满意程度的影响

3.2.3主成分分析

4 对于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制度的启示

4.1 建设科学完善的专业设置及专业选择制度

4.1.1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及专业管理的良性机制

4.1.2 不断完善研究型大学专业选择的制度设计

4.2 完善研究型大学本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体系

4.2.1 夯实专业素质提高专业技能

4.2.2 培养基于社会需求的毕业生职业发展能力

4.3 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加强专业认同

4.3.1 提升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感

4.3.2 转变就业指导形式,科学规划学生职业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专业对口”概念在我国较早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是指在从事职业的选择及职业发展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表达了专业人员希望从事与自身专长相关工作的深切意愿,专业对口于当时的直接意义在于为改革开放及经济建设提供了大批受过系统教育的专业人才。时至今日,就业与专业相关虽然已经不再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但是从这一视角出发探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能为校方提供一定程度的现实警醒,倒逼高校不断审视并完善培养方案、专业设置及职业规划体系。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教育的方式仍以专业为主要载体,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毕业生在经过四年系统完善的专业教育后若未选择专业领域的工作,对四年的专业学习所付出的人力、财力及物力可以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研究型大学为在校生提供宽松的成才环境之时,虽然不应当盲目追求就业与专业相关,但是就业与专业相关仍是一个不应当被忽视的衡量就业质量的要素。
  本文采用文本研究、定量研究及调查研究法,以Carrer-EDGE模型及特质因素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D大学为例展开对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就业与专业的相关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对就业的定义是毕业生初次就业并签订三方协议,对专业与就业相关的定义是指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行业与所学专业的类别相一致。主要内容是:对该领域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及梳理;基于D大学就业处提供的2014-2016届本科毕业生派遣数据,核算不同学科就业与专业的相关性;对D大学重点专业的就业流行及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D大学2014-2016届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展开对就业与专业相关的具体分析;为完善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相关借鉴。主要结论包括:D大学各一级学科下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率从高到低排列顺序基本为工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哲学,对比分析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流向有利于不断加强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过程的价值引领;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找寻工作与专业的相关程度呈现显著相关;职业发展能力、专业技能及实践素质、基础素质、专业认同及职业规划为影响研究型大学就业与专业相关的五大影响因素;未来应从就业能力体系、专业设置及专业选择、职业规划及专业认同等方面不断完善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AI论文写作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