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策略与效果实证研究
【6h】

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策略与效果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一直以来,与口译培训和教学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同声传译领域,对于笔记策略的研究并不常见。即使是对口译笔记的研究也多围绕怎样记笔记而展开,并非真实的描述笔记的原貌。另外,大多数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口译学习者或语言学习者并非职业译员。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职业译员真实的笔记习惯,探讨职业译员和口译学习者在英汉交替传译中笔记策略的差别以及传译效果的差别,为口译教学和译员培训提供有效指导。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六名有三年口译工作经验以上的职业译员和六名高校英语专业从事口译学习满一年的研究生;研究首先对职业译员和口译学习者的笔记总量、笔记语言选择、笔记形式选择和传译效果提出假设,具体如下:(1)在笔记总量方面,职业译员的笔记总量小于口译学习者的笔记总量;(2)在笔记的语言选择方面,职业译员多采用中文笔记,而口译学习者多采用英语笔记;(3)在笔记的形式方面,职业译员的符号笔记多于文字笔记,而学习者则多使用文字笔记;(4)在口译的效果方面,即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方面,译员的笔记要优于学习者的笔记。实验步骤包括:(1)实验前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实验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笔记习惯;(2)对12名实验对象分别进行英一汉交替传译,材料为一篇1分30秒的“中俄关系”的会议发言稿,实验对象在口译的同时采取现场录音;(3)实验结束后收集笔记,整理笔记以及转录口译译文。 经过详细的统计分析和描述性分析,研究证实了假设(1)、(2)、(4),发现了笔记总量、文字笔记、符号笔记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了口译学习者在笔记时所遇到了困难,如:不能完整的记下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不知道应该记录什么;记录了过多的笔记以致于没有足够的精力对原文进行分析和初加工。另外,借鉴了卡罗尔的信息处理模式和吉尔的精力分配理论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笔记策略和传译效果的差距进行了解释,如:职业译员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有意识的“筛选”出重要信息,而学习者在笔记过程中缺少筛选;职业译员能适当的分配听辩、笔记、译语产出所需要的精力,而学习者的精力分配不均衡;职业译员多从宏观角度记笔记,而学习者多从微观角度记笔记;职业译员在口译过程中自动化程度较高,而学习者的自动化程度较低。 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对口译教学和培训提出了一些建议。首先:理解应该是记忆的重点,缺乏理解的记忆是空洞的。口译过程应更加侧重于对源语的理解和分析,笔记形式和语言的选择应该排在第二位。其次,口译学习者应该要学会脱离语言的形式,即词汇、短语和结构,要把精力放在抽取和分析原文的大意上。第三,口译学习者应加强心记的能力,学会记忆原文的线索和结构,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快速阅读以及在不借助任何笔记的情况下复述原文而得到强化。第四,口译学习者应熟悉各种题材的惯用语和套语,并把这些知识储存在长期记忆中方便随时抽取,以减小口译时的短期记忆负荷。此次研究可以作为一个试点研究,为今后类似大规模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的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