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研究
【6h】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前言

2.文献综述

2.1 积极心理学

2.1.1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2.1.2 现阶段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研究

2.2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2.2.1 国外关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3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

2.3.1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2.3.2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

3.问题提出

3.1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研究意义

4.实验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对象

4.3 研究程序

4.4 研究工具

4.5 数据处理

4.6 研究结果

4.6.1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实验干预前的同质性检验

4.6.2 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

4.6.3 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4.6.4 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

4.7 讨论

4.7.1 积极心理课程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力量

4.7.2 积极心理课程提高学生积极的人际力量

4.7.3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积极心理学相结合

5.结论

5.1 研究启示

5.2 研究创新与不足

5.2.1 特色与创新

5.2.2 局限与不足

5.2.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逐步地探索研究中不断发展,已经逐步形成致力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趋势。然而,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不足仍需改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偏向“问题导向”。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本研究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这一主渠道,对培养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实证性地探索研究。探讨如何通过积极心理课堂提高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消除心理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本系列课程主要以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力量和提高学生积极的人际力量为主题,由“问题导向”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转向“体验式”、“参与式”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旨在探寻一种主题比较鲜明、可操作性强、可复制性高、效果积极显著的积极心理课堂模版,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更丰富的方式方法。
  研究首先对积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研究进行系统地总结归纳,对以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进行对比;其次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设计课程并加以实施;而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分别进行前后测;基于此,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
  (1)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比较中,两个样本在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这两个维度上未见显著差异(p>0.05),即被试的基线水平无显著差异。
  (2)实验组前后测在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上有显著差异(p<0.05)。
  (3)实验组、对照组追踪后测在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上有显著差异(p<0.05)。
  (4)对照组前后测在情绪不平衡、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这两个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根据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减少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增加其积极心理品质。
  (2)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积极的人际力量以及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力量。
  (3)课堂只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要从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个人特质以及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进行。
  (4)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任重而道远,需要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长期坚持,建造一个系统工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