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省思
【6h】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省思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华文教育

(二)华文小学

(三)华文中学

(四)独立中学

(五)国民型中学

四、文献综述

(一)华文教育定位的研究

(二)马来西亚华文教育

(三)语言教育政策

(四)华文小学

(五)华文独立中学

(六)国民型中学

五、研究方法及框架

(一)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框架

六、论文的创新与局限

(一)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论文的局限

第一章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

一、英殖民政府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

(一)巴恩报告书

(二)芬吴报告书

(三)中央教育谘询委员会第二报告书

(四)教育政策遴选委员会报告书

二、联盟政府及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

(一)拉萨报告书

(二)达立报告书

(三)新经济政策时期(1971—1990)

三、转变时期(1991-2002)的语言教育政策

四、数理英化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

(一)政策的推出

(二)政策的目的与意图

(三)实施层面的分析

(四)数理英化政策的成效

(五)数理英化的“结束”及新的争议

五、后数理英化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

(一)国民团结

(二)多源流学校

(三)国民型学校的国文水平

(四)预备班存在的意义与功能

(五)国民型学校国文课时安排

小结

第二章 战后至1962年的华文教育

一、战前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概述

(一)私塾教育

(二)中国因素与新式学校

(三)英殖民政府的态度

二、战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状况

(一)政局鉅变与教育需求

(二)教育本土化

(三)三大机构

(四)华校改制:英殖民政府时期

(五)马六甲会谈与联盟政府

(六)马华公会之鉅变

(七)华校改制:联盟政府时期

三、林连玉及其语言教育观点

(一)生平事蹟

(二)建国理念

(三)文化传承

(四)语言教育观点

四、鈡灵模式之分析

(一)鈡灵中学与陈充恩

(二)第三路线

(三)具体措施

五、华文中学改制评析

(一)林连玉对改制的立场

(二)鈡灵改制评析

(三)汪永年的评价

(四)振华与昔华改制评析

(五)马华公华与华校大改制

小结

第三章1962年后的华文教育--华文小学

一、“最终目标”:达立报告书的阐释与建议

(一)“最终目标”之背景

(二)达立报告书的阐释与建议

二、当局对华小董事会的侵蚀:整合与削权

(一)阿兹报告书

(二)1972年教育修订法案及其后续发展

(三)巴占新村华小校长任命事件

(四)内阁报告书

(五)3M制之争

(六)华小集会国语化

(七)综合学校计划

(八)华小高职事件

(九)宏愿学校

三、当局对华小办学品质的弱化:“行政偏差”

(一)拨款不足

(二)学校增建不易

(三)师资缺乏

四、数理英化冲击下的华小

(一)事件演变概述

(二)2-4-3方案及4-2-2方案评析

(三)考试媒介语之争及马来社会的转变

(四)华社应对之策

五、后数理英化下的华小:马来文科争议

(一)小学第一阶段

(二)董教总分裂

(三)小学第二阶段

小结

第四章 1962年后的华文教育--独立中学

一、独立中学的发展与挑战

(一)初期概况

(二)独中复兴运动

(三)内阁报告书的不利建议

(四)1996年教育法令的灰色地带

二、办学路线的争议

(一)独中建议书

(二)办华文独中的意义

(三)对国民型中学的批判

(四)课本与教学媒介语

(五)十年检讨

(六)文凭至上与双轨制

(七)英文至上与数理英化争议

三、统一考试的争议

(一)统一统考的考试媒介语

(二)统考的开放

(三)统考争取官方承认

四、独中教改

(一)国内外政治局势钜变

(二)独中教改之酝酿

(三)独中教改之倡导

(四)独中教改纲领

小结

第五章 1962年后的华文教育--国民型中学

一、国民型中学概述

(一)学校数量与分布

(二)学生人数与比例

(三)面临的困境

二、国民型中学与独立中学之间的争议

(一)向华社筹款之争议

(二)“华中”之争议

(三)校地主权之争议

三、全国性组织之形成

(一)倡议之开始

(二)董总之国民型中学工委会

(三)“行动方略”的推动与成形

四、华校特征的成形与评析

(一)华校特征的提出及成形

(二)华校特征的分析框架

(三)问卷回收概况

(四)华校特征调查的结果

(五)综合论述

小结

结论:思考与建议

一、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思考

(一)国家的语文教育政策

(二)华文教育的定位

(三)华文小学的抗争与发展

(四)华文独立中学的发展与挑战

(五)华文国民型中学的挑战与困境

二、对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之建议

(一)对国家语文教育政策认知之建议

(二)对华文教育定位之建议

(三)对华小的建议

(四)对独中的建议

(五)对国民型中学的建议

(六)对华教组织之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讨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体系的形成、挑战及反思。马来西亚华文教育除了外在抗争的矛盾外,还有内在分歧的矛盾。不过,在1990年代之前,在有关当局强硬的语言教育政策下,外部的打压是主要矛盾,内部分歧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多数相关的学术研究都集中探讨外在抗争这一面,甚少探讨内在分歧的这一面,如办学路线的规范、教学媒介语的争议等等。1990年代以后,国内外局势产生巨大的变化,马来西亚的语言教育政策也开始有所松动。在有关当局语言教育政策变得更有弹性的过程中,私立学校和国际学校有越来越多的趋势,这意味着家长也有更多的选择。在这种形势下,华文教育的主要挑战也从政府的打压,转向市场的竞争,华教内部的分歧日益凸显。这不但影响了内部的团结,也影响了外部争取的策略选择。如何公允地评价过去,整合内部的分歧就成为华文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换言之,需要有新的思维及新的论述。回归华文教育的初衷,以更宏观的视野去呈现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应有的全貌,论述华教体系----华文小学、华文独立中学和国民型中学----的形成和挑战。从梳理马来西亚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深入评价战后至1962年华校改制的过程中,华社与政府之间如何博弈及其得失功过。对于1962年后的华文教育,则深入探讨华小与独中所面对的问题及内部的分歧,也首次全面调查及分析国民型中学的华校待征及其所面对的困境。在这个全面探讨及反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提出两个重要的建议:扩大华文教育的定义,把传承文化及华文科为第一语水平列为充分与必要条件,以涵盖国民型中学;成立教育政策与研究中心,一方面促使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能与时俱进,另一方面也让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研究“本土化”,让华文教育在马来西亚扎得更深更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